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传艺风华美不胜收  文∕吴燕玲《交流杂志98年2月号第103期(历史资料)》

位于宜兰五结乡冬山河畔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光是欣赏它的硬体建筑,就能一网打尽台湾众多老街的风情;即使不看建筑,纯粹来这里看展览、听戏曲,也能洗涤心灵,是台湾少有「软、硬」兼美的艺术中心。

  很多人觉得,「传统」意谓著老、旧,而「艺术」是一堆看不懂的东西;但是来到宜兰冬山河畔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你会打破这些对「传统」、「艺术」的刻板印象,到这里,你会发现,原来「传统」与「艺术」是这么地和蔼可亲,它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深奥难懂的感觉。

  传统非老旧,艺术不难懂

  或许是因为引入了统一兰阳艺文股份有限公司,这来自民间新颖的包装、行销的思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把「传统艺术」这四个字重新加以定义,所以在这里,「传统」不再是老、旧,而是一种随著历史脉络的传承;「艺术」,也不再是看不懂的东西,而是人类把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感触,再加以创造出兼具美感的产物。所以传统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民俗风情、思想价值、宗教信仰,透过食衣住行娱乐,表现出来。   所以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里,从硬体的建筑,到软体的展览表演规划,都秉持著这个精神,甚至在硬建筑的呈现上,占地二十二公顷的传艺中心,分为多个区域,从大门口进入,首先呈现在游客眼前的,是「软」的部分,左边的展示馆、右边的戏剧馆、曲艺馆,从今年初开始,陆续登场的京、昆、豫剧、原住民乐舞、说唱艺术、歌仔戏、南北管,到最近的亚太民俗大展、客家戏曲演出,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不只让你「看」,也让你「学」,每逢有一个主题型的展览或演出,相关领域的艺术大师举办各种讲座,邀你一同来习艺。

  民艺街 宛如走访三峡老街

  园区内最受人欢迎的是民艺街,两排黑瓦红墙栉比鳞次相连的三十三间店铺,其建筑造景,完全是三峡老街的翻版!不过,它的建物形式更用心,不但彷照二十世纪初期台湾传统街屋的建筑形式,也有日治时期西洋风格的立面,而且三十三家店铺卖的东西,家家不一样,有炭雕、戏偶、陶艺、竹艺、茶馆、银饰、纸艺……甚至还有失传三、四十年的台湾传统的庙口小吃糖葱,每天下午,糖葱师傅手工拉糖葱的露天表演,总是挤满了围观人潮,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师傅表演失败,把糖葱拉断,这样他们就有免费的糖葱可以吃。   当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复古的柑仔店、童玩店,在这些店铺里,可以吃到儿时爱吃的棉花糖、弹珠汽水、面茶、糖葫芦,还可以看到捏面人、鞭陀螺、竹筷枪、踩高跷、滚铁环等,一些古早味的童玩;甚至有些年轻少女,干脆跑进写真馆内,挽起头发、穿起古装,扮演起电视剧里的古装造型,留下一张张有趣的古装写真。

  戏台广场 彷佛来到淡水河口

  民艺街尾的文昌祠以及连接戏台前的广场,再到传统小吃坊这个区域,延续了民艺街的人潮,刚好位置又紧邻河水,整座广场的建筑风格有点像淡水老街的型态,也有点像台湾各乡镇的庙口街景,老百姓们总习惯坐在庙口前闲话家常,遇有节庆时,庙口前也总有布袋戏、歌仔戏的表演,园区规划的许多民俗表演活动,例如六神绕境、三太子、神将出巡,也选择在此表演,等于是在这里营造出,存在于台湾各乡镇的「庙口生活」的光景。   谈到庙口自然离不开小吃,台湾许多著名的小吃都是从庙口孕育而生的,只是加入现代化经营元素的传艺中心,自然不会允许杂乱的小吃摊贩林立,取而代之的传统小吃坊,是宛如百货公司的美食街,不过,在这里,一样可以买到著名的宜兰伴手礼─宜兰饼,吃到著名宜兰三宝─肉卷、槽饼、糕渣。   穿过传统小吃坊,来到「目仔窑」,令人想起了远在集集镇的十三目仔窑,从农业时代,人们红砖来建屋,所以台湾从日治时代开始,便设立了这种可以一间一间相连,可以不断加长的目仔窑来烧制红砖,只不过,集集的十三目仔窑经过九二一大地震,如今已倒塌殆尽,如今只剩窑头,反倒是在此处,可以见到这俗称「蛇窑」的目仔窑,当然,传艺中心这座相连的窑室内,不可能真正地烧窑,只好卖起纪念品来了。

  目仔窑 重建集集登窑风情

  走到目仔窑,虽然旁边就是出口,但可别就这么走出去,位于园区西南方,与民艺街、戏台,隔水相望的「黄举人宅」也很值得一探究竟。事实上,这座黄举人宅,本来并不是在这里,而是位于宜兰市中心,是一百三十年前宜兰乡绅黄缵绪举人的宅第,为一栋标准的闽式三合院建筑,只是黄举人的后代子孙如今多已旅居国外,宅第虽还保持原形,但毕竟内部许多地方早已年久失修,传艺中心便与黄举人的后代商议,将这座建筑形态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闽式三合院,拆卸下来重迁于此,成为传艺中心的保存文物。

  黄举人宅 正宗闽式三合院

  重迁于此的黄举人宅,经维修后,保持了当年完整的型态,入内参观,可以看到两边厢房的窗棂,导览人员解释说:「这叫女儿窗,这些窗户上的木条经过特殊的设计,可以让在里面的人很清楚地看到外面中庭的景色,但站在中庭的人却看到窗户内的人。」走进女儿窗前一探,还果真如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   这座黄举人宅,与电视里达官贵人的住家,有著明显的不同,最大的差异是,它的屋簷末端,没有向上翘起的飞簷,原来,黄举人虽高中举人,但一生没有做官,那种有著尖翘飞簷的屋宇,必须是与朝廷有关的人物,例如宫殿、官宦之家,或是有立案的官庙,才能盖的,平常人家如果采用了飞簷,那就成了「僭越」,在旧时是会惹祸上门的。

  广孝堂 潮洲兼噶玛兰工艺

  传艺中心内,还有另一座也是从宜兰市圣后街搬迁过来的建筑,那就是现在做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广孝堂」,广孝堂是在日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建造的郑氏家庙,后来因为都市计划的道路拓宽,必须拆除,在宜兰县政府的协助下,这座建筑便移建于此,而这座郑氏家庙就有尖翘的飞簷,从家庙内所挂的几幅匾额,上面有著「闽浙总督兼巡抚」赠匾的字样,显示虽是家庙,但其祖必定与朝廷有关,又看到写著「延平郡王」的匾额,令人怀疑,这座郑氏家庙不知与郑成功有何关联?   不过,广孝堂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内部的陈设与装潢,看得出一些传统彩绘、木雕的工艺,据说当时建造时,除了有潮洲师傅的参与之外,还有宜兰本地的匠师参与其中,因此带有噶玛兰匠师的建筑色彩,对于研究宜兰家庙建筑与在地匠师的建筑手法,广孝堂具备了重要的价值。   「统一出资盖了传艺中心,前几年都没有什么游客,直到雪隧通了以后,现在游客才变多!」一位导览义工娓娓道来。如今,国立传艺中心,不只是假日,就连平日,也有许多小学生来此校外教学,一次就可看到许多台湾早期的建筑、流传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样的工艺,其实,就算雪隧没有开通,这样的集文化与娱乐于一身的户外公园,也值得好好推荐,不是吗?〈本文刊于98年2月「交流」杂志第103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