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蕴风华—两岸竹艺交流又一章 文∕孟竹《交流杂志98年4月号第10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长久以来,竹文化深深融入了两岸人民日常生活与文学文化活动。所谓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竹入生活与诗文,既有情趣,又富理趣。 台湾气候炎热多雨,适宜竹的繁衍生长,目前台湾竹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不少民众的食、衣、住、行都与竹息息相关,竹的用途,从早期的以出口为主,到研发出竹炭花生、竹炭冰棍、竹炭面条、竹醋液等多样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竹的形象、风骨、韵致的欣赏,是两岸的一项共同特色。在大陆,从一九九六年开始举办﹁中国竹文化节﹂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大陆目前最大的一个有关竹文化、竹业的盛会,至今已在浙江吉安、湖北益阳、四川宜宾、湖北咸宁、福建武夷山等地先后举办过五届中国竹文化节。此外,两岸还举办过多次有关竹文化的交流活动,例如:二○○六年十一月的「海峡两岸竹文化交流与竹业发展论坛」;二○○七年十一月,浙江宁波筹组﹁象山竹根雕艺术展团﹂访台,携带了一百八十多件精美的竹根雕艺术作品,在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展出六天,巧夺天工的作品让参观者赞叹不已。二○○九年一月,两岸五地竹刻艺术、产业交流活动在江苏南京展出,有来自上海市、台湾、扬州、常州、南京以及全国其他地区近二百件作品参展。 去年十二月,猫熊团团圆圆来台,不仅掀起一股猫熊热,连牠们吃的竹子也成为焦点。在这个时候,台北新光三越文教基金会斥资千万举办「竹韵风华-两岸竹文化交流展」,为两岸竹文化交流写下一个新的篇章。 这次展览共有两岸七十二位工艺家,逾二百件作品参展,更邀请了台湾竹编艺术家曾凤珠与四川国宝级工艺大师何华一等人到场实演。参展品有北京故宫的竹工艺,特别是其中包括全球仅三幅的「竹编清明上河图」,价格超过七位数台币,堪称竹艺界的珍品。 细品这次参展的作品,约略可以看出两岸竹艺的特色。台湾的竹艺品以结合实用功能的器具为主,如篮子、花瓶与盘子等日常用品;工艺家们设计出各式精巧、复杂图案与纹路,竹编技术可谓独步全球。大陆的竹艺品则是追求雕刻工艺,作品涵盖竹雕、竹编,从事者多需从小习画与书法,在作品中加入人文思考。大陆竹工艺大师何华一说,竹雕需西画、国画、书法、装饰设计等全面技能。这次他特别带来全新工法,在熏黑的竹筒上雕刻,利用颜色深浅表现景象远近,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精湛的竹工艺品展出,展览场也设有竹蜻蜓、竹枪等童玩DIY,让大人和小朋友都可以一起体验竹子之美,堪称雅俗共赏。此外,展场也播放来自四川大猫熊繁育研究基地的影片及影像,让民众进一步认识猫熊的繁育与生长过程,饶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