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推动制度化协商下的美国两岸政策  文/蔡明彦(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交流杂志98年4月号第10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两岸关系在协商机制恢复后趋于缓和

  自从马英九先生在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当选总统后,两岸关系开始出现和缓的迹象。马总统在去年五二○总统就职演讲中表示,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协商。二○○八年六月十二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即正式访问北京,和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会谈,正式恢复两岸之间的两会协商机制正式恢复。
  在第一次的「江陈会谈」中,江丙坤与陈云林在举行会谈后,针对两岸周末包机及开放陆客观光等议题达成共识,并且签署协议。二○○八年十一月三日,陈云林首度到台湾进行访问,举行第二次「江陈会谈」,双方就空运截弯取直、扩大两岸包机班次与航点、海运直航、扩大通邮与食品安全等问题,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规划,第三次「江陈会谈」预计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大陆举行。陆委会在就此事进行说明时指出,列入第三次「江陈会谈」正式议程的议题将包括: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定期航班、金融合作以及陆资来台投资等四项议题。
  目前看来,两岸在制度化协商机制恢复后,对话的重点主要放在提升两岸经贸交流与民间往来等议题。两岸重新启动制度化协商机制,对两岸关系的改善,当然是个好的开始,只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毕竟两岸问题牵涉的层面相当广,除了经贸合作与民间交流外,还包括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军事对峙等问题,要全面解决两岸间所有争议将是个复杂、冗长的对话过程。
  去年马英九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曾提到,两岸应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等问题进行协商,双方应在台湾海峡或国际社会和解休兵。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三十周年纪念会」上也提出回应,表示愿意针对台湾与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等问题,和台湾进行协商;此外,两岸也可以针对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可能性。但是两岸欲讨论相关问题,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透过两岸协商做出必要的安排。
  中共对于台湾关切的国际空间与终结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已经展现弹性,愿意针对相关问题,和台湾进行协商。但是北京在展现弹性之余,还是有其底线,要求相关协商必须在不侵犯中共国家主权的情况下进行。
  两岸推动制度化协商后,双方开始针对民间交流与经贸议题,达成合作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处理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军事对峙问题,则还在摸索与试探的阶段。面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势,美国方面十分关切,至于关切重点则在于相关发展是否符合美国的期待与利益。

美国鼓励两岸对话与接触


  截至目前为止,美国欧巴马〈Barack Obama〉政府在上台后,对于两岸政策,并未提出重大的修正。早在总统大选期间,欧巴马阵营便指出美国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将以美中之间的「三项公报」与「台湾关系法」为主要的依据。
  欧巴马政府对于两岸恢复接触,多次表达乐观其成的态度。美国新任副国务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今年二月十二日在一场研讨会中指出,两岸之间的对话让美国深受鼓舞,美国支持两岸和平化解歧见的作法,相关发展符合区域的利益。另外,美国国务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二月十四日在纽约「亚洲协会」发表演讲,在谈到美中关系时,也强调美国期望台海两岸关系继续改善。
  美国政府的两岸政策一直有其延续性,主要的政策立场系以维持台海现状为基础。欧巴马政府已经表明,对于中共,美国将继续和其交往,并且鼓励中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对于台湾,美国将继续对台军售,并和台湾维持友好关系。
  现阶段欧巴马政府的施政重点在于处理国际与国内的金融风暴,并且履行欧巴马在大选期间提出尽速从伊拉克撤军的政治承诺。两岸关系的缓和自然符合欧巴马政府的期待,不仅可降低东亚区域安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可避免美中关系因为台湾问题节外生枝。根据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中心」〈CSIS〉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的分析,在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后,欧巴马政府可望将过去美中台之间「零和」〈(zero-sum〉关系本质,逐渐改为「正和」〈positive-sum〉关系,欧巴马政府将比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更欢迎两岸关系的改善。

美国对于台海军力平衡仍高度关切


  美国在肯定两岸恢复协商之余,仍然十分关注台海军事情势的发展。观察美国近期维持台海军事情势稳定的作法,可将之归纳为三个重点:第一、持续对台军售;第二;呼吁两岸推动军事互信机制;第三、展现美国确保台海稳定的决心。
  首先,在对台军售方面,美国国防部在近年来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书」中,一再表达对台海军力失衡的忧心。二○○八年十月,美国布希政府在下台前宣布出售台湾六项军售案,显示美国正采取具体行动维持台海地区的军力平衡。
  从军售案的金额来看,六项军售案的总额高达六十五亿美元,是一九九二美国出售台湾一百五十架F-16A/B战机以来,最大笔的对台军售案。另外,从军售案的内容来看,美国同意出售潜射鱼叉﹂飞弹给台湾,将让台湾剑龙级潜舰首度具备视距外远程攻舰能力。而美国同意出售台湾爱国者三型飞弹系统,包括三百三十枚飞弹、两个战术指挥站、二十四具发射器与相位阵列雷达,将能强化台湾因应中共导弹威胁的防御能力。
  虽然这六项对台军售案的宣布,不会完全扭转中共在台海的军事优势,但是这些军售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助于提升台湾的制海与反飞弹能力,可防止台海军力平衡持续恶化、并向中共倾斜。
  美国国家情报首长布莱尔Dennis Blair今年三月十一日向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提出美国国家安全威胁报告时指出,美国协助维持两岸军事平衡,主要是根据「台湾关系法」而来,他强调目前两岸关系虽有改善,但仍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中共仍未放弃对台动武以及中共领导人始终将统一视为神圣使命。在此情况下,美方必须维持台海军力平衡,只要台湾具备足够的防御能力,中共便无法随心所欲地对台施压。换言之,两岸之间若能维持平衡,双方便会透过政治和人民互动等方式来处理彼此的问题。
  「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也在今年三月访问台湾时指出,中共在台海对岸部署上千余枚导弹的作法,是项「威胁」threat,美国希望中共方面能够撤除飞弹。此外,薄瑞光强调,在确保台湾安全部分,美国所能做的就是依照「台湾关系法」,提供台湾自我防卫的武器和相关训练。
  美国维持台海军事稳定的第二个作法,则是呼吁两岸发展军事互信机制,降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美国国防部主管亚太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谢伟森〈David Sedney〉今年三月五日在国会「美中经济暨安全审议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表示,他在和中共军方讨论各项军事议题时,得到的印象是,解放军对于台海议题的态度仍然相当强硬,而且解放军针对台湾所进行的各种军事部署也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对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美方强调不会在两岸之间扮演调人,但是乐见两岸发展军事互信机制。
  最后,美国为了吓阻解放军在台海采取军事冒险主义,也向中共展现维护台海稳定的决心。美国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在国会听证会中指出,中共正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尤其在网络攻击、反卫星、潜艇、弹道导弹等方面投资与能力的提升,已可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和盟友构成威胁。
  他强调美国的海空军已经在亚洲地区做好充分部署,足以应付中共任何的「军事威胁」,无论是在波斯湾、朝鲜半岛,还是台湾海峡。相关谈话显示,美国在中共军力不断现代化之后,已越来越关注来自于中共的军事挑战,并且担心中共会使用武力改变区域或是台海现状。

美国希望中共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展现弹性

  欧巴马政府对于台湾成为「卫生大会」〈WHA〉观察员的问题,基本上抱持支持态度。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Christopher Hill今年二月二十七日指出,美国国务卿希拉蕊在二月中旬访问中国大陆时,曾向中共领导人指出,美国希望两岸在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谈判上,能够取得进展。
  另外,根据「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的说法,美国方面已经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中共能以更弹性的方式,让台湾能有意义地参与包括「 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美方将在这方面给予台湾必要的支持。只是美方也强调今年五月台湾能否成为「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观察员,北京的立场还是相当重要,毕竟中共的态度是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美国对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官方态度是,台湾应该拥有更大的国际活动空间,并应参与国际社会活动,同时希望两岸能透过协商,针对这项议题达成共识,让两岸在经贸与民间交流议题的合作经验,能够「外溢」到其它的议题领域。

台湾的政策挑战:如何在美中之间维持战略平衡


  在两岸整体环境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欧巴马政府的两岸政策主要还是延续美国长期以来的既定立场,希望两岸不要片面改变台海现状,并且透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维持台海稳定。此一政策立场,在欧巴马政府必须全力处理金融风暴的背景下,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改变。
  值得台湾方面注意的是,美国虽乐见两岸之间的对话与协商,但是对于中共军事现代化的关切却也不断升高。未来台湾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可能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如何一方面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另一方面维持台美之间的军事合作。
  中共在今年初选在欧巴马总统就职前夕,公布最新版的国防白皮书,并在﹁安全挑战﹂一节的内容中,批判美国违反「三公报一法」,认为美国对台军售将会严重损害美中关系,并且破坏台海稳定。
  美中之间的军事竞争关系可能随著中共军力的持续发展,逐渐浮现。台湾如何在改善两岸关系与维持台美军事合作之间维持政策平衡,将是未来在处理对中与对美关系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