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尽速建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意义重大  文/蔡逸儒(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林珮华(文化大学会计研究所研究生)《交流杂志98年4月号第104期(历史资料)》

  二○○八年五月马英九总统就职以后,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发展,在双方互信基础增强的情况下,以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都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想像空间。两岸外交休兵、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都有逐渐实现的可能,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结束敌对状态,甚至签署和平协议的主张也时有所闻。不只学界如此主张,中共高层对我方的主张也有善意回应,从胡锦涛、温家宝、王毅以降,也多次宣示,强调要抓住机遇,希望两岸双方都能为彼此关系的良性发展共同努力。
  既然连高阶困难的政治问题都已不再成为禁忌话题,那么两岸之间讨论、思考、研议签署,属于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协议,将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相对于政治较难解决的定位、认同、统独问题,经济合作显然较为容易,而且此事有其相对自然的发展规律。但是,本来对台湾自己有利的单纯经济性问题,在台湾内部却被某些人及特定政党拿来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后来,甚至迫使马英九总统亲上火线,说明政府政策,坚持要推动既定的政策。
签署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  促进两岸经贸双赢
  所谓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简称CECA〉本来是介于自由贸易协定FTA︶与中共和香港及澳门所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之间,被马总统定义为两岸经贸互动可走的﹁第三条路﹂。如果两岸能够签署此一协议,一方面可以规避国与国的争议,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主权被矮化的联想。其主要基本构想,还是在著眼于取消两岸间,包括关税、经贸、投资等相关障碍,逐步构筑一个自由化、正常化的经济关系。其实名称并不重要,内涵才是关键,本案最后是经马英九总统将其正式定名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
  其实,自由贸易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或主权国家,借由降低彼此关税或减少其他规费,或排除妨碍彼此进行自由贸易的障碍,进而促进彼此贸易活动之协定。而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是指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点目标:1.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2.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3.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在大陆与香港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中,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专业资格互认、贸易及投资便利化。专业资格互认,主要是让香港人士能够在中国注册与执业,使得外国无法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资金,得以借由投资香港而进入中国大陆,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并使香港服务业更为繁荣,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正面作用。
  简单的说,台湾的上策应该是与中国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但因大陆不能接受被外界认为有国与国意涵的两岸关系;倘若要与中共签署紧密经贸关系,台湾则又因有被矮化的可能而无法容忍。所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可能是一个最好的变通办法,双方都能接受,也对彼此有利。笔者认为,北京要的是因为两岸经贸关系相互加深所带来的政治利益,有助于追求国家统一的终极目标,而台湾则想透过双边的协议,为通往东协及其他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打下基础,以避免遭到边缘化。

签署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三不三要」
  其实,任何稍微理性的人都知道,为了经济的永续发展,台湾需与中国大陆就双方经贸合作达成协议,来振兴并发展经济,而且时间也并不站在台湾的一方。二○一○年及二○一二年的东协十加一和十加三加一旦落实,台湾立刻将面临庞大经贸边缘化的压力。然而,不仅民进党将此事和主权、尊严、统独扯上关系,甚至指控政府此举有卖台嫌疑,后来立法院也加入战火,坚持有关协议应该接受国会事前监督,各方都在对马英九政府施加压力。
  根据笔者了解,问题本身确实是有一些难度,个别产业需求的迫切性也有不同。虽然马总统坚持要持续推动、落实两岸签署经济协议的立场不变,强调三不、三要〈不矮化主权、不开放农产品、不开放大陆劳工,要透过协商解决关税问题、要同时与东协或其他贸易伙伴洽谈自由贸易协定、要在WTO精神架构下搁置争议〉,要求在今年第三次的江陈会中能够就此交换意见。可是由于事情已被高度政治化,台湾内部的分岐能否摆平,问题何时能够获得解决实在难说,但眼前的困境是如果两岸不能尽早签署协议,台湾的制造、塑化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失业率将会再向上攀升至少两个百分点,外商撤资也可预见。
  若先由宏观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金融海啸发生以来,国际经济情势变化剧烈,欧、美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方式与过往有极大的改变,市场将大洗牌重新分配,能否开拓新的利基市场,成为了生存与成长的关键。而世界各国的政策,也由过往开放的贸易自由主义转向为封闭保守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提高进口关税、进口设限、反倾销条款等方式,保护主义对于全球的贸易与自由化有一定程度的伤害。我国这种依赖贸易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自然资源匮乏,原物料全都仰赖进口,内需市场小,难以达到有效率的市场经济规模,政府的贸易政策更应该是引导市场更公开透明。为了使经济发展上更为活络,选择开放用以拓展市场,清除贸易壁垒的障碍,更是首要之务。
  其次,再从微观的产业角度出发,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匮乏,贸易靠进口原物料进行加工制成半成品与成品出口。我国主要的产业是在劳力密集、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产业,当我国企业在进口原物料或出口产品时,皆要被课予关税,十分不利生产与销售。
  但是关税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对于制造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已不具竞争优势,于是采取全球化布局的厂商自然会转移其不具竞争力的部份,以获得资源优势,因此封闭锁国实为不智的行为。不具生产竞争力而产业外移并不可怕,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外移之后,由于外移速度超过产业升级的速度,所引发的产业空洞化,造成大量的劳工失去工作机会。因此,需要马上加速产业升级改变经济结构,协助劳工转业,发展观光、服务、能源、环保、医疗等产业。而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对经济及产业发展都有助益。
台湾应多方努力提升外贸竞争力
  根据我国关税总局的资料,二○○八年全年第一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为中国大陆,所占比重达百分之十九点八,同时也是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两岸贸易我方顺差。第二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为日本,所占比重百分之十二点九,同时也是第一大进口国,我国处于贸易逆差。第三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为美国,占比重百分之十一点五,两国贸易小幅顺差。第四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为香港,占比重百分之六点九,台湾贸易顺差。第五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家为韩国,占比重百分之四点四 ,我国贸易逆差。台湾当前的主要外贸顺差来自中国大陆,否则早已沦为贸易逆差。
  韩国为台湾主要的贸易竞争对手,台湾与韩国在出口的产品上,有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似,在这次的金融海啸韩圜大贬后,如果台湾产品的出口丧失与其竞争的能力,只能使得台币也只能跟著贬值提高出口的竞争力。这又突显出一个问题,当韩国在世界各地都比台湾享有关税优势时,难道台湾又要以贬值提高竞争力吗?二○○七年六月三十日美韩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东协的二○一二年「十加三」,日本与韩国、中国与韩国都正在谈判桌上,洽谈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当台湾的主要贸易伙伴都给对手比较好的贸易条件,台湾究竟应该如何自处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目前我国仅与中南美洲五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于其他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一个也没有,台湾的贸易未来愈来愈艰难。一如前述,不管是「综合经济合作协议」,还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签订原因是希望借由签署,扩大影响力,使台湾可以与其他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让台湾可以由单边贸易进而达到多边贸易效果,免除台湾贸易活动被国际边缘化的危机。马英九总统在二○○八年三月十八日的美林证券台湾投资论坛中强调,与中国大陆谈判「不涉及政治」、「不讨论主权」、「不会谈到统一或独立」、「不会开放中国大陆劳工来台」、「不会开放中国大陆农产品进口」,这是个积极、正确的作法。
  观察近期大陆高层释出的善意,国台办主任王毅说:「两会协商,今年有可能陆续提上日程的有:开通两岸空中定期班机,启动两岸银行、证券、保险及货币领域合作,共同打击犯罪以及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智慧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疫等」。温家宝说:「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提出胡六点,其中第五点的协商涉外事务,虽然所言应该是指政治层面的问题,但北京若愿意协助或不反对台湾与其他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这将会是一个台湾方面乐于见到的结果。
政府应加强宣导两岸经贸政策
  马英九总统在二○○九年三月二十日的媒体茶叙中表示:「国内有人说政府一定要保证和大陆签完综合经济合作协议之后,让台湾可以和其他国家签订,但那是必要条件,至于是不是充分条件,则还要努力」。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为,针对事实,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对于坏处与危机,作最万全的准备。
  马总统对于北京的政治目的想必了然于心,对民进党的有关批评则应该采取有则改之的态度,对于部分民众的疑虑处也要多加说明。比如说把签与不签两岸经贸协议的利害、影响让民众能够理解,说明在双边经贸架构下,台湾仍然可以设定防卫机制,包括反倾销税、平衡税、订定期限,如果大陆产品对台湾市场构成干扰,台湾可以采取特别措施,订定设限项目清单等等。只要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与理解,在野政党的反对将会师出无名。
  为了台湾民众的福祉,为了台湾经济的永续发展,政府应该为所应为,为所当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谨慎小心,尝试改变,改变就是机会,有机会就有新的出路,墨守成规只会慢慢的衰败凋零,历史上安于现状的悲惨下场必须时刻牢记在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