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鹿港小镇游逛趣 逛古迹、吃小吃、买名产  文/吴燕玲《交流杂志98年8月号第10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很多人对鹿港的第一印象都是罗大佑那首「鹿港小镇」,来到鹿港,才发觉真正的鹿港比那首「鹿港小镇」丰富多了。龙山寺与天后宫的香火,只是鹿港的一小部份,华丽的老宅、弯弯曲曲的古街与令人口水直流的小吃,交织著鹿港的传统与繁华,来鹿港逛游,真的很精采。
  早就听说鹿港第一市场的小吃很有名,一早就从台北开车来到鹿港,本来打算大快朵颐一番,但是抵达鹿港前,省道上两旁销售神轿、神桌的家俱店,就很吸引人的目光,看来鹿港真的是个爱拜拜的地方。

龙山寺香火鼎盛
  还没有抵达第一市场前,就看到了鹿港龙山寺的指路牌,三进二院七开间的龙山寺,何时创建已不可考。传说是在明代永历年间,因泉州移民来台时,即迎请了观音菩萨来河堤边结芦为寺。直到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鹿港成为台湾与大陆通商的第二港口,商贾云集,来往于大陆泉州与鹿仔港(鹿港旧名)的人日益渐多,龙山寺信徒香火鼎盛,旧有龙山寺显得太窄小。因此,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由武官陈邦光倡议重建,泉州七郡县人(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德化、永春)纷纷响应,才将龙山寺迁建于今日现址。当时的龙山寺,是台湾第一大寺庙;于是彰化县志把乾隆五十一年,视为龙山寺创建的年代。
  距今二百四十多年的鹿港龙山寺,因为商业兴盛,历经好几代人风风雨雨的龙山寺,不管是从乾隆、道光、咸丰、日治时期与民国年间,每次修建都由地方官府与仕绅花费无数精神与金钱,从前簷、暗簷、柱子,泉州老工匠们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处处展现出传统民间工艺之美。最近一次修复,则是因为九二一大地震,造成龙山寺山门倾斜、墙体龟裂、正殿屋脊、山墙断裂破损,许多老一辈长者看到龙山寺遭此天灾横祸,不禁流下泪水。
  幸好,出身鹿港的宝成工业公司总裁蔡其瑞与董事长蔡其健俩兄弟,对鹿港龙山寺有著深厚的情感,蔡其瑞曾回忆说:「小时候家境困苦,在我七、八岁时,和母亲利用龙山寺的长廊来编织船用的绳索。」看到龙山寺因九二一地震而受损,宝成蔡氏兄弟抱著回馈家乡的心理,捐赠新台币一亿六千万元,协助龙山寺的修护工程。

古迹修复保留历史味
  有一次看到「濑上刚in台湾」节目里,看到濑上刚用日文在向观众解说台湾的古迹时,不解地问:「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人修复古迹总是把古迹修得像新房子一样,那样不是风味尽失了吗?」如果濑上刚来到鹿港龙山寺,相信他不会有此说。修复工程业已竣工的鹿港龙山寺,看得出来花费了相当的心力以现代建筑技术重新补强整体结构,但又修得「旧旧的」,保留了它的历史感,就连梁上的彩绘,也看不到刺眼的红红绿绿的颜料,反而是带有一点「灰尘」感的暗黄,堪称近年古迹修复中的表率。
  逛完了龙山寺,来到期待已久的第一市场,家住鹿港的朋友「报马仔」告诉我,第一市场早、中、晚,同一个店铺会卖不同的小吃;这让我们觉得新鲜极了!原来第一市场是鹿港的厨房,也是鹿港人潮集散地,所以店铺租金贵得不得了,店家为了省房租,所以会以「时段」相互承租摊位。而我抵达第一市场的时间正值午后,首先报到的,是营业到下午的水晶饺名店,清光绪十年便已开业的「蔡泽记」。

鹿港小吃首推第一市场
  看到蔡泽记旁边一篓篓刚做好的香菇丸、燕丸、水丸、水晶饺,不知该选哪一种,所以忍不住问了一下在锅前挥汗舀汤的老板娘说:「哪一种好吃?」老板娘看我一副观光客的「耸样」,回答说:「每一种都好吃!你第一次吃,就点个综合汤吧,这样每一种都吃得到!」老板娘都这么说了,当然依言照做,喝第一口汤时,就令人觉得蔡泽记从清光绪年间可以流传至今,其来有自。不但清汤是用大骨熬出来的香甜汤头,且燕丸、水丸、水晶饺,吃得出是手工打出来的弹牙口感,但我最爱的还是水晶饺,皮Q馅香,肉汁浓郁,难怪成为蔡泽记的招牌。
  接下来吃的杨州肉圆芋丸,以及鹿港施豆花,都很令人满意。特别是芋丸,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吃到过,里面一样是肉丸,只是外面用芋头签包起来,吃来很新鲜。而豆花也吃得到大豆香,加上软烂的花生,以及甜度适宜的糖水,是很久没有尝到古早味。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吃饱了,当我贪心地再跑到蔡氏面线糊的摊子前,再点一碗面线糊来吃时,肉羹口感扎实没有粉味,但好像有股焦味,不知道是不是老板煮这锅面线糊时,跑去聊天去了,没有注意到火候。

九曲巷红砖灰墙令人响往
  吃饱喝足之余,总要散散步让肚子消化一下,邻近第一市场的九曲巷,是游逛鹿港不可错过的景点。据说鹿港之所以会有这样弯弯曲曲的巷道,主要是因为凛洌的海风往往长驱直入,造成居民与行人的诸多不便。尤其每年中秋过后的东北季风,更是造成一片黄沙飞扬,因此鹿港人在巷道的设计上,便采取弯曲多折的方式,以阻绝强风的侵入,且采T型交叉,而巷内道路也因此形成弯曲迂回的线条。
  九曲巷里的时间,彷佛是静止的。它斑驳的红砖灰墙,旧时代留下来或圆、或方、或六角形的窗棂,自然素朴,怎么看都像是一幅画。即使现在科技已如此发达,鹿港人的生活似乎还都保有著一份情趣,家家户户门前都放著不同的盆栽,显露出悠闲的生活美学。
  来到鹿港总得买些名产,依照久居鹿港的朋友指引,我没有去大名鼎鼎的玉珍斋,反而来到传承三代,至今仍然完全依循古法制作汉饼的「朝和饼铺」。「朝和饼铺」现在由第三代老板梁阳昌,带著两个弟弟一起打理这间由祖父传下来的老店。梁阳昌说,他本来在台中市上班,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才辞去工作回家来继承祖业,「小时候常常帮家里做饼,从各种饼皮的打揉、内馅制作、烘烤技术,都是他从小耳濡目染学会的。」想起童年,他说:「别家的小孩放假都可以跑出去玩,但我们三兄弟却得留在家里帮忙做饼。」幼时学会的繁复制饼技巧,梁阳昌一点都没忘,依然亲自带领著自家师傅天天烘烤各式糕饼。

朝和饼铺传承三代的好滋味
  鹿港知名的饼铺不少,但许多饼铺因为要应付来自全省各地的观光客,所以多半委由代工厂制作糕饼,纯手工制作的饼铺已非常少,更不要说,传承二、三代的老板自己还会做糕饼的,更是所剩无几。朝和饼铺手工自制的「凤凰酥」与「冬瓜糕」,二○○二年还获选为国宴茶点的殊荣。
  老店革新也有艰难的一面,梁阳昌的太太偷偷告诉我,为了要符合现代化的行销模式,梁阳昌接手打理「朝和饼铺」时,希望重新装潢店面,让店面看来明亮舒适一点,光是为了老店更新外貌,就和婆婆沟通许久。梁阳昌笑说:「还好我是长子,在家里讲话有份量,不然的话,还不知要讲多久,我妈妈才会答应呢!」他还指著最近重新设计的凤凰酥包装盒表示,「光是更动这个设计,就说服了好久呢!」

天后宫古街群消磨时光
  也许是在「朝和饼铺」听著梁老板述说鹿港传统制饼的过程太有趣了,让我们忘记了时间,赶忙跑去走一趟名震古今中外的「摸乳巷」,看一眼早期建筑匠师们发挥创意,将空绍兴酒坛应用作成围墙装饰的「瓮墙」。等来到现在已成民俗文物馆,原先是日据时代就兴建彷巴洛克式建筑的辜显荣老宅时,已经过了参观时间,大门已经关闭了,无缘入内观赏辜家老宅的绝代风华。
  最后一站来到紧邻天后宫的古街群,里面各种古玩商铺吸引了不少游客伫足停留,其中一个卖各种木头打磨成的益智玩具,就让我玩了半天。看著老板像变魔术一样,透过各种数字拚图的方式,组合成一块完整的积木,吸引了不少路人童心大起。最后,我忍不住掏腰包,花了一百元,买了一个拆开来是一套桌椅家俱,合起来又变成一小方木头,当作此行的纪念品。
  逛古迹、买名产、吃小吃、还可以玩游戏!原来鹿港这么好玩,看来下次来鹿港,非得在这里住上一宿,否则第一市场里那令人垂涎三尺的早餐—杏仁茶配油条,还吃不到呢!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