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传播媒体交流的经验与期待 文/编辑部《交流杂志98年8月号第10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讯息爆发时代下的两岸传播媒体交流
  在过去三家电视台(台视、中视、华视)时代,新闻资讯是用微波传输的,接著是用缆线,现在则以卫星传播为主,传输平台经营者只要租用三个卫星转频器就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非常便捷。九○年代末期,媒体科技日新月异,造成资讯爆发,个人曾发表一篇名为「从国际传播的现状看华语媒体的未来」的文字,认为受惠最大的必为全世界为数最众的华语人口。时至今日,从华语传播的趋势来看,将来两岸进一步交流,现代化的媒体仍将扮演最主要的催生或催化的角色。
  过去十几年,两岸讯息交流愈益增加,步调虽然稍慢,但对促进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具有正面的传播效果。例如,台湾慈济功德会长年在做骨髓捐赠的志业是众所皆知的事,二○○一年大陆苏州居民陈霞因及时接受台湾人捐赠的骨髓而存活,经过大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以及台湾东森电视台的大幅报导,在大陆引起很大回响,当地人民普遍感受到台湾同胞的温情,并认为应该对台湾人民有所回馈。二○○二年华航发生澎湖空难事件,台湾民众透过电视台报导,看到大陆渔民在坠机海域附近努力帮忙搜救的画面,感受到这种人溺己溺的救人精神弥足珍贵,尤其让台湾罹难者家属铭感于心。
  两岸交流不是一厢情愿,亦非一蹴可几。新闻媒体传播真相,可以让两岸人民更接近、更了解、更产生共同的感觉,这是今日媒体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两岸之间关系加速进展的重要助力。二○○八年四川汶川地震,透过电视画面传播,两岸人民得以共同承担悲痛与焦虑,凡此种种对促进两岸交流都有加分效果。同年八月的北京奥运给台湾人们带来的震撼的情绪更不待言。

两岸媒体交流 各获良性效益
  媒体传播在两岸间产生微妙的影响力,甚至还在逐渐发酵与扩大之中。我个人以为两岸媒体交流的互动与合作,可为台湾带来以下效益。第一、提升台湾整个传播媒体界的全球竞争力。众所皆知,台湾媒体现下面临市场狭小、竞争激烈的经营困境。大陆是一个新兴市场,可以作为台湾文化资讯产品进入全球市场的门户。既然台湾艺人可以在彼岸找到第二春,大陆市场对台湾媒体产业何尝不也是一个机会?
  第二、让台湾媒体有机会回归到一个公正、客观及高道德水平的境界。台湾媒体民营化以后,因竞争激烈导致商业色彩太重,如果能升格为全球性的媒体,因顾及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考量到总体利益,自然会表现出更客观、公正的立场,且由于市场扩张,使其更能扬弃膻色腥的刺激路线,而致大幅提升本身品质。目前台湾的社经发展经验以及人民的教育文化素质犹优于大陆,趁此时加强促进两岸文化产业界的互动,台湾不会吃亏,一旦在大陆市场站稳脚步,更可让台湾整个媒体产业找到新的源头活水,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目前两岸一致强调「先经济、后政治」,其实文化虽不属于经贸范畴,却具有经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产业。台湾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及动画等文化性产业,多属私人企业,需要将本求利、争取营收、不断扩充,惟就市场面向来看,台湾的前景不如大陆,若想避免受到对方的威胁,必须寻求双方合作的机会。
  以广告收入为例,一九九一年,全大陆六百多家电视台的广告总额约为十五亿元人民币左右,仅比台湾一家中华电视公司(华视)该年度的收入五十亿台币略高。时至二○○六年,大陆的中央电视台一年广告收益就高达八十五亿人民币,较全台湾所有电视台广告总收入三百亿台币高出百分之四十,短短十五年间此消彼长,变化惊人。去(二○○八)年,大陆中央电视台全年收入达到一百三十亿人民币,超过全台湾电视、报纸、广播等所有媒体的广告收入总额。就从以上几个数字,已可看出近年来大陆经济成长快速、人民所得提高,以及整个媒体界改头换面的实况于一斑,台湾传媒业界人士自不宜安于现状儿不思自强之道。
  以目前两岸关系而言,如果双方媒体交互落地,台湾需要的是大陆的市场,而大陆想到的是资讯交流与宣传。不过,推动起来还需要一番折冲。以电视台为例,双方都提到「对等」,但由于台湾电视台多属民营性质,各家电视台本身要先经过协调,再与有线电视业者商议,才能决定让出哪一个频道给大陆电视;至于大陆卫星电视平台是公营企业,很容易由官方拍板决定是否让出频道给台湾电视媒体。另一方面,由哪家台湾台进驻大陆,也必须经过业界协商,或许可考虑由台湾各大媒体合组一家公司,进入大陆卫星平台,或采用招标的方式,让得标的媒体进入大陆市场,并以其在大陆营收之一部份回馈给让出频道的频道商,如此才能让两岸媒体交互落地圆满落实。
  再放大文化交流的层面到体育方面,如能把台湾的SBL与大陆的CBA,再加上其它华人地区的篮球竞赛予以某种形式的联结,形塑出华人地区的NBA竞赛,或可在促进彼此的体育发展之外,也让比赛更精彩、让媒体转播赛事更具商机,此等体育运动当然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其它如音乐、艺术、舞蹈、教育、宗教、医学、观光等方面,过去两岸之间的交流往返可说是相当频繁的。前不久,佛光山星云大师引进大陆天津青年京剧团来台演出「锁麟囊」一剧,连续在台湾各地演出十余场,观众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令人不解的是,在台湾已不受年轻人青睐的京戏,为何可以受到如此欢迎呢?
  其一,剧码叙述的是一个感恩图报的故事,阐扬做好事有好报的道理,极其符合佛教界劝人为善的主旨,因而吸引了不少教徒;其二,是剧中几位跨刀演出的大陆国家级演员无论身段唱腔都称一时之选,演出精湛,轰动全场,连现场有少数不谙京剧的门外汉都觉得好看,而大声喝采。
  以往在台湾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戏剧,大多都是由公家机关赞助,才有机会在电视上播出,如今反而在大陆来访的剧团身上重燃希望。诸如此类的文化交流都是简而易行,且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蓝绿党派都可接受的,相较于经济活动的计较利益与政治问题的遥不可及,两岸的文化交流在此时此刻更显现出其便利性与迫切性。
  过去几十年来,台湾已发展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的价值观,例如:注重效率、重视礼貌、遵守时间、简化流程、具备工作热忱与责任感、维护消费者权益等等。这些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台湾经验」,明显优于今日大陆社会,也是两岸协商时,对我方有利的基础,使得台湾足以发挥「小而美、小而真、小而善」的威力,借以平衡两岸硬实力的落差。毕竟,台湾是较进步的社会,若与快速崛起的大陆做对等合作的谈判,不妨把台湾在软体方面的优势作为谈判的筹码。

两岸文化交流去芜存菁
  两岸之间文化融合的好处多多。大陆有传统的中原文化,而经过六十年,台湾已发展出一种「sub-culture」,也就是次文化。两岸之间既不要去中国化,也不要去本土化,让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彼此相互融合,去芜存菁,对两岸的未来应是有利的。台湾过去西化甚深,固然有助于社会的现代化,但仍可在两岸交流过程中,重拾过去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海角七号。
  其实,过去有很多在国际上扬名的电影,都是以战争时期为时空背景的爱情故事,如「乱世佳人」(美国南北战争)、「樱花恋」(二次大战后美国托管日本)等等,不计其数,而我们的「海角七号」也是叙述二战结束之际发生在台湾的一段凄美动人的恋情。
  本人正构想拍摄一部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国共内战迄今正好满六十年,这一长段时间里的悲欢离合,包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藉国共内战为背景的故事情节,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而扬弃落伍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譬如,战争与和平应如何取舍?我们的老祖先们曾经为著种种原因而争斗,甚至与自己的族人同室操戈,兵戎相见。然而如今,尊重生命成为普世价值,我们当然要和平而不要战争。所以这类影视作品,自然对海峡的安定是具有启发效果的,这些都属于两岸文化交流的范畴。
  至于「海角七号」在大陆的票房不如预期,则是因为两岸资讯交流并不频繁,大陆人民对台湾在地文化缺乏了解所致;同样地,在大陆只看到如「张铭清被殴事件」、「民进党人批评大陆」等负面报导,殊不知这只是少部分台湾人民的意见,并不代表台湾主流民意。
  而大陆人民也非全然对台湾怀有善意,总也有少数大陆人民对台湾人不以为然,只是受到抑制而已。故此,两岸讯息交流的不够频繁,也可能造成大陆人民对台湾领导人产生误解。
  例如,马英九总统曾说过「反分裂法」是不必要的、不合时宜的,某些大陆人士却误解为马总统似乎在赞成分裂。事实上,此话系马总统担任台北市长时所言,他认为「反分裂法」是针对「台独」而设,然而「台独」在台湾仅是少数民意,大陆却为此立法而不惜伤及台湾人民感情,所以他认为「反分裂法」不必要与不合时宜,并非他赞成分裂。
  由此可见,在未来两岸文化交流中,媒体互动以及资讯的充分流通须占重要地位,只有如此才可以澄清莫须有的误解与猜忌。
(本文系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教育文化组政策委员、永庆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赵怡,于六月十九日在海基会专题演讲之摘要)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