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异乡生活 文/梁为晓《交流杂志98年10月号第10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由于历史的隔断,海峡两岸的居民之前是不能自由往来,彼此间的资讯也较为封闭。我如大多数人一般,首次认识台湾,是从地理教材上美丽宝岛的介绍。之后透过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歌曲「高山青」中阿里山的姑娘、蔡琴的「绿岛小夜曲」、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还有出现在流行歌曲和通俗文学中似曾相识的街道,这些融入个人情感经验的记忆,形成我想像中的台湾。真正与台湾结缘是在工作中与先生相识、相恋并共组家庭,从此开始了我的异乡生活。
  抵达台北的第一天,从桃园机场到市区的沿途景观,让满怀憧憬的我一下从云端坠落。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社区和绿化带,也没有密集的高层建筑物。常看到老旧的房屋和崭新的豪宅比邻而居,各种车子挤满狭窄的巷道。那时尚未了解体制的不同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格局大小,仅以自己工作十年的领队眼光来看,台湾的第一印象跟「四小龙」的称号感觉很不符。
  随著居住的日子越长,发现外在的不协调是可以更改的,但内在的方面却很难调适。过去大陆经济不发达的刻板观念影响部分人对我们言语轻视, 我们可以不予理睬。但政府法令的制约却让我们郁闷得慌,尤其是工作权的限制,是对所有嫁到异乡的大陆配偶的最大冲击。因为这一限制,很多既年轻、学历又高且有工作意愿的姊妹只能白白浪费四到六年的时间在家里。像我,初到台湾时,每天只能在家洗洗刷刷,操持三餐,市场和大卖场是外出最常去的地方。虽说先生闲暇时有带我认识台北的市貌,也有带我到各地去观赏绮丽的风景,只是对已习惯工作满档的我来说,还是单调乏味了些。但是,没有真实的社会认可感、经济不独立、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等种种感觉,却一直隐藏于内心,让我常常处在焦虑和惶恐中。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中华救助总会有专为大陆配偶开设的生活营课程,抱着去杀时间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进入学习班,开启了我台湾生活的新一页。在这里,进一步了解了生活相关之法令法规,同时也结识了好多可以交流倾谈的新朋友。更重要的是,通过救助总会的学习,获知除了政府部门的为民服务中心外,还有各类民间团体(如中华救助总会、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赛珍珠基金会等)提供生活和法律上的咨询辅导服务。此外社团、社区大学也开设有各种研习才艺课程,这些社会资源是我们可以多加利用的。后来,我参加了好几种才艺课程的学习,每天的时间变得紧凑而忙碌,然而心情却轻松又愉快。因为一直没机会认真地学才艺,现在学起来很新鲜也很有成就感。生活有了重心,日子就变得充实、有意义了,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许多。
  从烦躁不安、郁郁寡言到活泼开朗、侃侃而言,我用了快四年的时间来转换。心情的转换很重要,若是常以悲观愤世的心态来想事情,大部分的事态会变得很晦涩;若能换以自然美好的心境,你会发现小角落里也有阳光。现阶段我尚未找到工作,只是我已不会过于担心或紧张,一切用平常心来看待。有空时多上网站找讯息,多投履历,在等待的时间中多加充实和提升自我,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或许也会到社团去担任志工,志工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以己之力助人的感觉一直令我向往。
  暂时不能工作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要放弃。一味地埋怨或生气不仅无助于事,反而会削弱了进取心。大环境不易改变,那么我们为何不试着改变一下?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离开熟悉的家乡和挚爱的亲友到异乡生活,这本身就是个大考验。知名系列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制作人凌峰先生说过:「两岸通婚所有冲突都是正常的,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念不同、生活环境迥异,势必引发价值冲突、审美冲突,双方不断磨合,旧的冲突磨平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越往里越深刻。年纪越大,烙印越深,改变越痛苦。」个人很赞同他的评述,希望借助他的话来勉励自己:异乡生活大不易,挑战自我更艰辛。接受从昔日的绚烂转入平凡,再从平凡中找出快乐才是最难得的,也最值得珍惜。

(本文作者为大陆配偶)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