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实力」开启另一种未来的可能 文∕编辑部《交流杂志98年10月号第10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十世纪中叶,「hardware(硬体)」与「software(软体)」面世,开启资讯爆发的新时代。一九八○年代末,哈佛大学奈伊教授(Joseph S. Nye Jr.)进而提出了「hard power」硬实力与「soft power」软实力的概念。前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含外交)、军事与科技的综合力量,并以此强势压制对方,遂行国家政策;后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价值体系,乃至行为模式、国民素质、生活方式等,两者构成综合国力。
软实力对内是一种凝聚力、感召力与创造力;对外是一种国际的影响力、吸引力与竞争力。软实力在到外交运用上有两个目标:一、扩大影响力与吸引力,以增进相互理解与友好关系;二、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这一组概念提供我们观察两岸互动的新工具。
上一代人,何其悲情,经历战火的摧残,亲情的别离;这一代人,何其幸运,看到和平的曙,发展的机会。前人写的历史,纪录了这个大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们写历史,则是要开启另一种未来的可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让我们想像一下:
—两岸不谈统独,而谈如何提升人的价值:
—两岸不讲大小,而讲如何截长补短,互相合作;
—两岸没有猜忌,而是相互信任;
—两岸没有威权,而是共同呼吸自由的空气。
这些想像,不能靠硬实力的争斗,而是要靠软实力的合作。上一代的两岸,已经从硬实力的争斗中,浪费了时间,牺牲了人民;这一代的两岸,应当用软实力的合作,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开阔的空间,更宽广的选择机会。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撼动了世界。一九七六年,中共进行改革开放,由共产主义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进,全力发展经济。随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中共硬实力锋芒毕露,在此基础下,大陆转而韬光养晦,逐渐培养软实力。二○○四年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二○○五年胡锦涛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和谐世界」的理想,二○○七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纳入文化软实力,并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提出要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并在二○○九年「中国外交白皮书」中更进一步提到「人文外交」,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和民间交流,以提升其软实力。凡此足见中共现阶段是以中华文化中和谐与和合的概念为其主要核心价值,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意在借此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快速走向世界。
在上述政策方针之下,中共透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媒体,强力宣扬大陆的软实力。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英、法、西等四十三国语言,向世界进行全天候的播放,并于今年初启动国家公关战略,斥资四百五十亿人民币(约六十六亿美元),极力将大陆推向国际。
此外近年来,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三千万,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二千五百多所大学在教授汉语。另举办孔子学院与文化年活动,前者自二○○四年底设立第一家「孔子学院」至二○○八年底为止,全球已有二百四十九所,分布在七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还在快速增加当中。后者是先后举办法国文化年、义大利年以及俄罗斯年活动。
借此扩大民间外交接触,增加与非政府组织的联系,深入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体育活动,从中共一九七○年对美国乒乓外交开始,大陆在体育方面的长足进展,各项单项活动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等居世界鳌头;二○○八年北京奥运获得五十一面金牌,更是获得世界肯定,在在改变了世人对中国大陆与中共政权的印象。
历史的巨轮不断向前推动,两岸关系也是与时俱进。面对两岸的现实,台湾应当珍惜有限资源,不再追求「没有结果」的议题(non-productive agenda),致力创造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有优势的工作环境、有特色的教育环境、有品质的生活与文化环境、有品味的旅游环境,以及能够全面永续发展的环境,把台湾进化成没有烟硝的人间净土,有吸引力之岛,使台湾更繁荣更安全,更能立足于世界。
面对财力雄厚、人口众多的大陆,台湾应该跳出硬实力的竞赛,开创软实力的竞争。目前,台湾在「软实力」层次拥有多项优势,诸如:民主体制、自由空间、言论开放、社会多元、品牌追求、人文光辉、教育普及、生活方式、文化创意、个人安全、医疗保险、艺术演出等,都比大陆来的优越。台湾应在此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发展精致文化,以便引领两岸文化未来的方向,创造崭新的两岸民主典范。
目前两岸的交流互动正迈入新的阶段,马英九总统曾指出:解决问题不一定要靠船坚砲利,不一定要靠大把钞票,软实力可以完成许多二者没有办法做到的事。前美国白宫官员葛林(M. Green)也指出:台湾打软实力的民主牌,才能打开台湾的国际窄门,才能保障台湾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看,「软」是「柔」,而不是「弱」,台湾和大陆不应是一种零和关系,「外交休兵」是互补互利。在两岸交流方面,双方应扩大力度,循序渐进,增进理解,持续发展,缩小双方差距,和平共存。
当前两岸「和平红利」曙光初现,软实力的重要性急速增加。两岸的软实力各擅胜场,应该在这方面积极「求同存异」、培养共同的软实力,例如协商共同防治污染,能够做到这样,不仅再造台湾奇迹,也能创造两岸奇迹,造福两岸,从而惠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