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三通一周年回顾与展望 文/张五岳《交流杂志98年12月号第10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自从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马总统执政后,两岸关系在双方领导阶层禀持著「记取教训、抓住机遇、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签署协议」下,已由形势严峻变成形式和缓,由北京所说的历史「高危期」变成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期」。自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执政,至二○○九年四月二十七日不到一年时间,海基会与海协会即举行了三次最高层级的会谈—「江陈会谈」,总共签署了九项协议,与达成一项共识。这些攸关两岸民众切身权益的协议签署与落实,不仅标志著两岸关系从以往「单向」、「间接」、「局部」、「短期」,迈向「双向」、「直接」、「全面」、「长期」新的历史性里程碑;也促成了两岸人流、物流、金流的正常双向交流。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不仅让台海的紧绷对抗关系趋向和缓,也让台海的和平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既有基础上,两岸两会的第四次江陈会谈也即将在今年十二月在台湾台中举行,双方除了可望就两岸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检测及认证合作与避免双重课税进行协商与协议签署外,两岸也将就标志著两岸经贸关系由正常化迈向制度化的ECFA进行对话。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不仅将在第四次江陈会上列为日后正式的协商议题,也可望在明天上半年正式签署ECFA的协议。面对攸关人民福祉的两岸经贸关系,透过两岸两会快速的协商与签署协议,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并抓住机遇积极开创两岸互动新局呢?
  回顾这一年多来的两岸关系,在两岸两会所签署的各项协议中,最具指标性意义的主要是「两岸海空运直航」与「大陆观光客来台」这两大项目。在两岸空运直航部分,不仅由周末包机变成定期班机,航点遍及大陆各个省市(除了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之外),并划定新的空中航路,航班也增加到每周两百七十班次。据统计自去年七月四日启动周末包机,实施至今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万人搭乘直航班机而直接受惠。
  在海运上,我国籍航商在签署协议后,已不须再弯靠石垣岛,因此平均每航次可节省约十六至二十七小时,节省运输成本十五至三十%。目前,不论是原来从事境外航运中心、两岸三地货柜班轮、砂石运输的两岸资本权宜船,经特别许可,也同样按照海运协议享有直航利益。
  大陆观光客到台湾旅游的成果尤为明显,在金融海啸浪潮冲击下,根据我观光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一到十月来台旅客总数达到三百五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长约十一.六五%。其中,以观光为目的的旅客大幅成长了两成七以上。观察来台旅客的地区,虽然日本继续蝉联龙头,共八十二万五千七百多人次,但它却比去年同期衰退了八.二九%。中国大陆则紧追在后,来台旅客约七十六万六千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长二○七%。第三名是港澳,人数约四十六万九千多人次,美国及韩国,都不到三十万,韩国更因为汇率关系,今年到台湾观光人数大减,衰退幅度达到三成,约二十万人次。观光局统计资料显示,以业务为目的来台的旅客,除了大陆地区之外,呈现全面下滑,平均衰退达到十三.七四%。
  面对两岸的协商与协议的进一步签署,我们除了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外,更要积极落实协议的精神,让双方民众具体感受到协议的好处,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的协商。两岸的协商与协议的签署,不仅要求快更要求好,这也是为什么两岸两会在进行江陈会谈时,除了针对协商既有共识部份签署新协议外,也要检讨精进既有协议落实状况。
  若以空运直航为例,虽然两岸的海空运已经直航大大的缩短了直接的距离,以前从台北到北京纵使起的比鸡早,也赶不上吃顿晚餐,现在早上出发中午前就可以抵达,节省了不少时间。但经常往返两岸民众者都知道,目前虽然两岸每周有两百七十班,冷门航点门可罗雀,经常停班停飞。热门航点如北京、上海两地班次仍然受到限制,而一票难求,纵使能买到直航票,也因为北京、上海两地到台湾的票价贵而怨言不少(以桃园到香港为例,哩程较桃园到上海长,但票价却便宜了将近一半)。如果从桃园、上海、与北京三地各自飞往国际线的票价检视,两岸的航线可谓具有「三最」也就是「航程最短(相较于票价)、票价最贵、载客率最高」。造成这三个热门两岸航点票价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原因有二,除了因为协议限定航班造成需求远大于供给,使得价格居高不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允许定期航班可以依一般惯例在机舱中装载中转货(两岸货物空运大部分系属中转货非进出口货),由于这两项「人为」的限制背离了一般市场规律,自然使得多数往返两岸的旅客无法直接受惠。两岸关系循序渐进属正常,但如能不断的落实、改善与精进,相信才能争取到更多人民的支持。
  再以陆客来台观光为例,虽然陆客来台观光对台湾总体经济有所助益,但由于陆客来台系采取团进团出,除了少数旅行社、景点、游览车公司、商品店受益外,一般台湾旅游业与老百姓并未具体或直接感受到实惠。虽然两岸已将组团人数从十人降低为五人,但因领队、导游、司机…等基本费用一项都少不了,成效恐怕有限。所幸,我方台旅会与大陆海旅会即将互设办事处,我们希望两岸尽快开放自由行,才能发挥两岸观光旅游的综合效益。而陆客来台观光自由行与热门航线的增班、机票降价,彼此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面对两岸两会的协商,台湾方面除了要妥善处理两岸之间以及台湾内部的「一中」争议外,更应特别处理好「三中」的疑虑。所谓「三中」就是台湾内部的「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与「中南部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议题的看法,「三中」也是目前台湾内部对于ECFA最不了解与有疑虑的部份。因此,面对两岸的经贸议题,我方谈判代表既要妥善协商外,也要积极争取台湾各界的支持,化解部分民众的疑虑,的确承受不小的多重压力。
  展望未来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的快速发展,吾人认为它不仅会逐步体现政府积极为民谋福祉的作为,也让两岸人民逐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体与要角。自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两百浬宽的台湾海峡隔绝了两岸人民的正常往返。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虽然两岸开始有经贸等各项交流,但两岸人民长期以来感受到的两岸关系,却是政治挂帅的「两岸的政治关系」。虽然,新闻媒体与官员动辄强调以民为本,但广大两岸老百姓对此未有太多实质感受,更遑论切身利益。据统计,台湾民众每年出境人次约九百万,其中前往大陆占半数以上,但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中,仍然有约三分之二左右,尚未去过中国大陆。同样的到二○○八年底为止,中国大陆民众来台湾累计达到一百九十一万人次。虽然占十三亿人口比率极低,但今年一年大陆民众来台人次,乐观估计可望逼进百万人次,可谓大幅成长。未来,纵使许多台湾民众未曾去过大陆,但也可以在台湾直接接触到大陆民众,从而使得两岸民众真正成为两岸互动的主体。
  此刻,随著两岸政治和缓与经贸、社会交流的不断深化,试想当台湾民众从台北到上海,比台北到高雄还要快;从台北到杭州,比从台北到日月潭还要省时。同样的,当中国大陆民众不论从北京或上海出发到台湾,比到广州与海南岛还要快的时候,伴随著两岸人员往返的加多加快,将逐步促使普罗大众,进一步感受新的两岸互动。这种两岸关系不再是口号式的,也不再是政治挂帅,而是跟他们的认知感受与生活相连结。两岸关系走过一甲子的风风雨雨,如今终于有了和平发展的良好机遇,两岸关系只有落实到以人民作为交流的主体,具体维护并增进人民的权益作为判准,才能够建立起可长可久、符合人民期待的两岸关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