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陆高考面面观 文/宁鸣生《交流杂志99年8月号第112期(历史资料)》

一年一度的大陆大学联考(大陆称高考)成绩已经公布,结果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场每年让千万大陆学子如临大敌的生死战,起源如何?制度上与台湾有何不同?考题特色是什么?过去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又有什么变化?以下简单介绍。
文革停办十年 一九七七复考
众所周知,大陆一九六六年起爆发文化大革命;此后十年,大学联考停办、知识份子下乡,整整一代人被耽搁青春。一九七七年,邓小平重新获得党及国家领导人地位,第一个拍板的政策就是恢复高考。该年许多「高龄」考生年近三十岁,考取者被称为「七七级(大陆是以入学年份划分校友,台湾则是毕业年份)」。由于他们是文革后百废待举的第一批精英,现在人们讲起「七七级」,都带有仰慕尊敬之意;知名导演张艺谋即北京电影学院七七级。
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间变化不少,但最重要的应属一九九九年「扩大招生」。当年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大陆教育部提出一项《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到二○一○年时,大学毛入学率(实际在学人数与适龄在学人数比率)须达到十五%。但当时基础建设不足,许多学校临时并校、升格以使招生大跃进,从一九九八年的一百零八万人,至二○一○年增为六百五十七万人,大学生十二年增长六倍,录取率从三十四%跃升为六十九%。
千万人上阵 近年略降温
一般人对大陆高考第一印象是:考生人数超多。确实,扩招后每年报考人数飙升,二○○○年到二○○五年平均每年增加二十%。不妨想像一下,每年六月若有九百四十六万人(今年报考人数)参加同一考试,考前有猜题,考完又有考题解析、分数公布、学校分发、各省「状元榜」等等,前前后后要热上两个月,压根就是一件全民「大代志」!不过事实上,高考近年已有降温迹象。像今年就是大陆高考报考人数连续第二年负成长(顶峰是二○○八年一千零五十万人),而去年有超过一成的应届高中生集体弃考,引起公众议论纷纷。
官方说法是:报考人数下降,源于「一胎化(一九七九年起)之下自然的人口结构趋势」。这固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当年扩招太快,硬体、教学或师资都仓促上阵,导致办学品质下降;且约莫二○○五年之后,开始出现大规模大学生失业,甚至成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逼得官方出面解决。这才是大学生光环消失的主因。
公众发现,学历镀了一层金,并没有更有利于就业。考生和家长开始冷静面对高考:经济条件好的就出国留学,或就读独立招生的技术学院,高考不再是唯一求学途径。但这也不是说高考不再重要,毕竟能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是「很是一回事」的,尤其对农村考生而言,高考依旧是「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
考题海量 阅读题多又长
再来说说考题的特色。大陆高考分两天举行,共考四科:国文(含作文)、英文(含作文)、数学;文/理科综合(文组是历史、地理与政治三门,理组是物理、化学与生物三门)。除了文/理科综合是三百分,其他都是一百五十分,满分七百五十分。考科的共同特征是考题多、背诵多,因此可以说大陆考生苦读三年,首先要训练自己适应题量。
以今年国文科全国卷一而言,光是试题纸就「落落长」有八页之多,选择题难度高,非选择题有简答、有填空,还有八百字作文,这些都必须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完成。笔者自认语文程度不错,试做一次却被阅读题打败:白话文阅读题有九百字,文言文阅读题有七百字,台湾大概不敢出这么长的题目。由于题目实在太长了,没时间全篇读完再去看题作答,只好「先看题目问什么,再回去看文章」。
英语试题也多得可怕。与台湾的大学学测或指考相比,大陆高考英语试题难度尚可,但光是题目就有十六、十七页A4纸,必须在两小时做完;大陆还考台湾已废考多年的「英语听力测验」,以及台湾少数研究所入学考才考的「改错题」。
不过,有点出人意料地,大陆高考英语写作比台湾简单。例如去年某省分的英语写作,要求考生以英国住宿学生的身分给房东某某写一张纸条,纸条内必须包括三件事,写成一篇一百字短文。由于题目中已经规定写作内容,考生并无发挥空间,与其说是作文,还不如说像翻译。笔者观察好几届,发现都是类似出题方式。比较台湾近几年出现「四格漫画最后一格空白、由考生自行想像」的创意英语写作,就会理解笔者为何认为大陆考题「比较简单」。
分梯次录取 非一次放榜
最后略谈大陆高考很不一样的录取方式。高考每年固定六月七日、八日举行,六月下旬阅卷完毕,分数也出来了。这时会宣布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专科线,考生依照自己上哪一条分数线来填报志愿。
这些「线」是什么意思?先简单说明,大陆大学分成本科(四年学制的普通大学)和专科(三年学制的技职院校),而本科又分为第一批次(即顶尖大学,约一百二十所)、第二批次(省级和地方办的大学)和第三批次(知名大学办的独立学院)。「第一批次本科」简称「一本」,以此类推。
其中一本优于二本,二本优于三本,本科又优于专科。因此录取时是「一本」大学挑完学生,轮到「二本」挑学生,「二本」挑完换「三本」,最后是专科。
至于为何要分这么多次录取?这是因为大陆幅员广大,有几千所大学(包括专科),不可能像台湾一次放榜,所以必须分好几梯次。
大学阶级化 二本难翻身
细心的读者或可看出这个制度设计有何问题。首先,一本与二本、三本的资源和名气有天差地别,但究竟是「谁」决定一所大学是第「几」本?读者或许听过大陆的「九八五工程」、「二一一工程」,这两份名单包含了上述一百二十多所的一本大学,当初是官方在区域均衡、部门均衡等各种考量之下分派的。但这就造成了一种大学之间的人为阶级!由于「一本」的数量几乎不动,上千所「二本」便哀叹:再怎么有实力、再怎么努力办学也上不了一本。
其次,大陆教育制度让「专科」的地位命定地低于「本科」,但这其实不符合近年来技职教育抬头的潮流。再考虑到普通大学和技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适用对象都很不同,在台湾这两种入学考是分开的,在大陆却用一张卷子考两种人,也相当不公平。
高考有相当多面向,限于篇幅,以上仅提供一些基本常识,以供读者「看懂」大陆高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