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海景.单面山—兰阳博物馆寻趣 文/吴燕玲《交流杂志99年8月号第11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五月底开始试营运的「兰阳博物馆」,是由一群热爱乡土的人士的,历经十八年的筹备规划,打造而成的乡土骄傲。单面山拔地而起的造型外观、运用多媒体展现创意的软体规划,让这座博物馆,堪称台湾文艺界最新的创举。
暑假到了!动辄三十七、三十八度的高温,直把人热得头发昏!恨不得躲在冷气房里不出门。还好,六月底进入第二阶段试营运的兰阳博物馆,倒是提供了一个在炎热盛夏的好去处,冲著十月正式开馆前免费入场的优惠,怎么都得赶在暑假期间躬逢其盛。
单面山外型拔地而起
伫立于宜兰头城乌石礁遗址边,这里早在清朝时,就是船舶、货物往来的重要港口。虽也曾繁华过一时,但后来因为泥沙淤积,渐渐失去了功能,直到近年来乌石港完成,同时开辟了往返龟山岛的游船路线,乌石港才逐渐恢复了人气。甫开张的兰阳博物馆,彷佛为这个地区打了一剂强心针,车子走在滨海公路台二线,快要接近兰阳博物馆时,就看到一台台的游览车载著人潮鱼贯而下,自行开车前往的民众也不少。原来,大伙儿都是消息灵通的达人,赶在暑假期间全家来一场博物馆新体验。
说兰阳博物馆是台湾最新的骄傲,应当并不为过。历经十八年的筹备、规划、招标、流标,兰阳博物馆诞生过程确实多舛,但十八年的等待是值得的,成果让人眼睛一亮。在国外,博物馆、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参观重点,西班牙毕尔包的古根汉美术馆、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直岛美术馆都是如此。如今,这幢由姚仁喜先生带领团队操刀设计的建筑,是以北关海岸常见的单面山地形为蓝本。所谓的单面山,指的就是海岸边一面陡峭、一面平缓的礁石地形,所以这幢建筑,利用不同建材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三角锥体,行经于此,让人不多看它几眼都难。
走进博物馆,内部展览空间也别出心裁,以交叉错位的手法,提供采光与视觉穿透的效果。更值得称许的是,兰阳博物馆并不是只在硬体建筑上表现创意,内部动线与展览内容的规划,更带给参观者惊奇连连。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面向入手,一举把兰阳地区的自然环境到民俗文化特色,用「剧场」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多媒体运用展现创意
在参观动线的规划上,服务人员会导引你从四楼开始参观,最上阶是「山之层」,依序是「平原层」、「海之层」、「时光廊」,恰好是高海拔到低海拔的顺序。「山之层」指的是宜兰太平山、栖兰等地丰富的动、植物自然生态,透明的压克力地板下方铺满了杂草落叶,宛如置身于山林之中,也有利用细腻的模型与图示,来解说桧木年轮的形成、气候暖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平原层」比较侧重宜兰当地人文风俗的介绍。其中「宜兰城西门渡口」的区块,重现了清朝与日治初期,宜兰西门码头物资集散的街景。参观者与真人大小的模型混杂相处,彷佛回到从前;最醒目的则是那座委请当地老工匠,以八分之一比例按古法绑制的「头城抢孤」孤栈,旁边再佐以抢孤的纪录片,让无缘在农历七月最后一天来看抢孤的游客,也能瞭解头城抢孤的文化。一位住在宜兰的朋友说:「因为这座孤栈,今年来看抢孤的人会非常多!」显见兰阳博物馆带动的观光效益潜力无穷。
「海之层」也非常精采,除了展示宜兰外海与海底世界的风貌之外,退役后的「南风号」渔船直接搬进博物馆,让大人小孩爬上爬下地探索讨海人的世界,是此区最吸睛的焦点。最后来到一楼的「时光廊」,则完整地呈现了宜兰从史前时代、荷西、明郑、清朝、日治到中华民国,各个阶段的大事纪。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一幅用压克力制成的宜兰地图。这个压克力地图,不但高高低低展现了宜兰地形海拔的高度,还内嵌每一个地区的照片,让人一目了然何处是热闹的市集、何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然后,再佐以现代感十足的LED灯,显见设计者的巧思与用心。
开幕期间,一楼的另一处展览室举办的「手创兰阳-宜兰生活美学特展」也很值得一看。由五十六根高低不同音阶的竹管,所制成的竹灯,只要人站在底下,感应器一搜索到,竹管就开始奏出宜兰民谣「丢丢铜仔」,令人惊艳,不过,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开幕三天,参观人潮太多,大家都好奇地站在底下,让感应器操坏了!所以现在这座竹灯改采五分钟奏一次乐!」
暑假中参观兰阳博物馆的人非常多,但走在人群中,耳边随时会听到其他人发出:「好美喔!」、「这个超酷的!」、「不错,这个很有趣!」的赞叹声,看来十八年的辛苦总算有代价,兰阳博物馆虽然没有馆藏历史古文物,但现代多媒体运用,不但深具教育意义,更处处见其创意与用心。
头城老街新旧夹杂
探索兰阳博物馆之余,也可顺带一游距博物馆车程五分钟的「头城老街」。头城老街指的是和平街,分布在北门福德祠与南门福德祠之间的这一带,虽然老街建筑多数已改建为现代楼房,但是仍有部份还保留过去商行、老宅大院的风貌。当我探头看望宜兰首任民选县长卢钻祥那幢,由台湾总督府营缮科宋组平先生建造的气派大宅时,卢家后人正开启大门,骑了部脚踏车出来。我用好奇的眼光问道「这里还有人住吗?它不是古迹吗?」卢家后人笑著回应:「当然啊!我们都还住在这里!」一付讥我少见多怪的模样。
老街末端还有一座昔日头城国小校长宿舍改建而成的李荣春文学馆,纪念头城出生的本土作家李荣春,日式的典雅风情,为这一条宁静的小街,画下了完美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