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前景 文/吴进昌《交流杂志99年8月号第112期(历史资料)》

台湾汽车产业现况
台湾汽车产业整车受限于市场规模,近几年来更因为产业外移使中产阶级人口减少,在少子化、金融卡的双卡效应以及不景气、油价飙涨等因素影响下,车辆市场规模缩小。二○○八年更因为全球金融风暴,汽车销售量创下新低,仅有二十二.九万辆,比二○○五年销售量五十一.五万辆衰超过五成,二○○九年在政府减征货物税政策刺激下,销售量微幅回升至二十九.四万辆。
台湾汽车零件业也由于市场规模小,造就厂商具有少量多样、弹性制造之生产能力,汽车零件业在累积竞争实力后,每年外销金额均持续扩大。二○○六年台湾汽车零件业产值,首度超越汽车整车产值;二○○九年产值为一千六百九十七亿元(不含汽车电子),若含汽车电子(二○○九年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估计约六百四十亿元)则合计产值约两千三百三十七亿元。
中国大陆汽车产业现况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球经济成长最快速之国家,随著经济快速发展,汽车销售更呈现跳跃式的成长。去(二○○九)年汽车生产一千三百七十九万辆,销售一千三百六十四万辆,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汽车保有量今年将超过七千万辆,极具潜力的汽车市场为汽车零组件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大陆每百人拥有汽车量仍低(约四.七辆),未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成长、城镇居民私人轿车需求增强等有利因素下,尽管有汽油价格上涨、一点六升以下汽车消费税减征减少(去年从十%减半为五%,今年调整为七.五%)和城市交通堵塞更趋严重等诸多不利因素,中国大陆汽车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张。
台湾汽车产业优势与挑战
台湾汽车整车及零组件厂商长久与日本厂商技术合作,累积配套经验和中卫体系制度(注)、企业经营手法等,经业者多年之努力,台湾整车制造品质已接近先进国家水准。近年来,业者大力投入研发设计,推出符合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并致力于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后,国产车已普遍获得国人肯定。台湾汽车内需市场扩增不易,业者积极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赴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投资设厂,以突破生存与发展瓶颈。
台湾汽车零组件也在业者不断投入研发及提升生产技术下,拥有良好品质的工厂管理与弹性生产实力,有外销欧美多年的零组件设计及制造能力,极具国际竞争能力。
因为石油价格大涨、地球暖化、环保节能减碳等议题浮现,世界各国如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国家,都已开始针对电动车产业推行战略性补助。台湾亦积极推动电动车发展,并已列入新兴智慧型产业推动计划中,拟定「智慧电动车产业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以示范运行、建构友善的使用环境、提供购车诱因、订定环保标准及辅导产业发展等五大发展策略,推动智慧电动车上路及普及化,并带动智慧电动车产业升级之目的。台湾在政府支持车辆研发创造下,再加上有极具竞争力的资通讯(ICT)产业,投入汽车电子研发已展现丰硕成果,有机会在车辆电子、电动车及市场规模的扩大方面,开创另一波契机。
※注:中卫体系就是大企业将其所欲生产之工业产品的细部零件,分别交由各个中型企业生产,各个中型企业拿到某零件订单后,再将更细部的元件交由小型企业生产,如此一来,便成了一个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网路体系。中卫体系以汽车制造业最为明显,一部车的完成代表著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厂商的生产,因此汽车工业有火车头工业之称。
中国大陆汽车产业优势与挑战
中国大陆汽车市场规模虽已突破千万辆,成为全球最大销售市场及生产国,本土自主品牌也在积极发展阶段,然而许多技术受制于外资企业,仍需外国车厂的支援。若想从「汽车市场大国」,变身成具备全球竞争实力的「自主汽车生产强国」,大陆汽车产业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而中国大陆积极推动电动车「十城千辆」政策,明订将电动汽车列入新兴战略性产业,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研发与政策补贴,同时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扩大到二十个,未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大陆市场成长可期。而新能源电动车设计朝向智慧化,使用电池、马达和电子控制系统等更多的电子零件,摆脱引擎、变速箱受制于国际技术的限制,发展新能源车辆将与欧美日汽车厂站在同一起点。
两岸汽车产业合作现况
一、台湾业者与大陆业者在大陆合作
(一)日本日产汽车、大陆东风汽车集团合资设立东风日产汽车,裕隆日产投资持股东风日产辖下的广州风神及襄樊风神两汽车厂,负责生产日产品牌的轿车及休旅车。
(二)中华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合资设立东南汽车,中华汽车持股二十五%,生产三菱及东南品牌乘用车;中华汽车与德国戴姆勒汽车、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合资设立福建戴姆勒汽车,生产奔驰轻型客车。
(三)三阳工业与厦门金龙客车合资设立厦门金龙联合汽车,生产金龙牌大客车。
(四)台湾汽车零件业在中国大陆有三百多家合资企业,除了在东南沿海,另外也在大陆中西部、东北等地设立据点,切入当地供应链。
二、大陆业者与台湾业者在台湾合作
(一)大陆吉利汽车与台湾裕隆汽车合作,在今(二○一○)年四月于台湾推出tobe M'car,并将外销越南。
(二)大陆奇瑞汽车与台湾胜荣汽车合作,在今(二○一○)年六月于台湾推出Fresh及Apola两款汽车,未来也将有外销计划。
(三)三阳工业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二○○八年十二月在台湾推出中型巴士与低底盘公车。
三、两岸搭桥
(一)经济部于二○○八年底启动「两岸搭桥专案」,期望借由举办两岸产业交流合作研讨会,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模式,进而创造两岸合作商机、连结跨国企业,并携手进军国际市场,进行全球布局,创造两岸产业双赢。
(二)借由举办两岸产业交流会议,业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互补、产业共同合作。搭桥专案的时程规划为两岸轮流举办产业合作交流会议,在第一年先进行两岸产业交流,第二年进行洽谈,第三年进入实质合作。
(三)车辆业搭桥专案于去(二○○九)年举办,邀请两岸车辆业代表和专家参加。去年四月,「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由资讯工业策进会、工业技术研究所、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主办,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与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协办,在台北举办,规模三百人。同年十一月,「两岸车辆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由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与台湾车辆研发联盟主办,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与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协办,在台北举办,规模五百人。
(四)今(二○一○)年车辆业搭桥在大陆举办,「两岸车载资通讯(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台湾由资讯工业策进会主办,于六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会议中展现两岸交流的成果,例如台湾汽车电子相关厂商,利用CAN BUS(汽车车载网路)系统,整合行车安全、节能、多媒体影音等,安装在大陆金龙大客车上。
未来展望
因著油价高涨的趋势,以及新兴市场的兴起,全球汽车产业在技术与市场产生重大的转变。在技术上,从传统内燃机引擎转向智能及绿能电动车发展;在市场上,由过去以欧美日为主的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尤其中国大陆市场崛起,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全世界都投入新能源车辆的开发,两岸也都在推动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对两岸车辆产业而言,新能源电动车正是两岸合作开拓全球市场商机的最佳时机。台湾厂商宜善用既有优势,以因应全球汽车生态变迁,切入中国大陆的汽车市场,并在两岸汽车零组件设计制造分工、新能源车辆、测试验证技术等领域,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技术、创新品牌与产品价值,拓展全球市场。中国大陆业者也可借由在台生产制造,运用MIT的品质价值,未来行销全球,期待可以像台湾的IT业者一样,成为让全球肯定的一股力量。
另外,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也将对两岸汽车产业产生重大的转变。今(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两岸签署ECFA后,早收清单中有三十三项汽车零件列入大陆单向降税早收清单中,但未来在整车及未列入早收清单的零件项目,也将面临贸易自由化调降关税。
以汽车产业整车方面为例,台湾最大年产能约七十万辆,以现在市场规模国产车只使用约二十万辆产能,若能利用剩余约五十万辆产能外销,将可创造相当于现在二倍半的产值,提高产能利用率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目前大部分的车型,两岸同时皆有生产,ECFA降税后,同样车型可由两岸分工生产,减少重复开模具及设置生产设备的费用,加上台湾弹性生产的优势,有利于技术母厂继续或加码投资台湾,且有助于产业根留台湾。当然,台湾国产汽车也将面临开放大陆汽车进口的竞争。
两岸签署ECFA后,虽然台湾部分汽车零件取得零关税的有利地位,但还需要提升产品差异化及创新设计能力,才能保持竞争力。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共同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双方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面对未来,两岸汽车产业都有不同的挑战,却也充满可期盼的合作前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