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经济协议的机遇与挑战 文/周志伟《交流杂志99年8月号第112期(历史资料)》

一、前言
今(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海基会与海协会于重庆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以下简称ECFA或两岸经济协议),以加强两岸经贸和促进其自由化、增进投资合作和建立保障机制、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和建立合作机制。这份协议对于台湾而言,至少有下列几点意涵:第一、台湾有机会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势下,走出被边缘化的窘境;第二、台湾有机会在两岸互惠合作的架构下,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三、台湾有机会在大陆经济持续高度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全球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重要枢纽;第四、台湾有机会透过两岸经贸谈判培养互信基础,以协商取代对抗;第五、台湾有机会善用理性协商累积的经验,创造潜在的溢出效果。兹简述如下。
二、东亚经济整合方兴未艾,台湾连结大陆柳暗花明
东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出现重要变化,那就是国家或经济体之间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从三个快速地增加为五十八个,以下仅列举数例说明:
就东南亚国协(简称ASEAN或东协)而言,其与日本(二○○八年)经济合作协定生效,与大陆(二○一○年)大部分货物的进口关税降至零,与韩国(二○一○年)大部分货物的进口关税降至零、与澳洲纽西兰(二○一○年)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与印度(二○一○年)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就日本而言,其与马来西亚(二○○六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与泰国(二○○七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与越南(二○○九年)经济合作协定生效。
就韩国而言,其与新加坡(二○○六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二○○七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二○一○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与印度(二○一○年)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与东协(二○一○年)多数进口关税降至零。
其中,大陆与东协的全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自二○一○年一月一日正式开始实施。一方面大陆是台湾出口贸易的重要对象,二方面东协出口大陆的产品和台湾出口大陆的产品重叠性高。现在,大陆与东协的货物贸易大约有九成,可以享受零关税的优惠,这将会减弱台湾相关产业的竞争力。面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持续深化,台湾和大陆签订两岸经济协议,可以在此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开拓一条让台湾免于被边缘化的大道,并进一步与其他经济体或区域经济组织开展经贸合作。
三、搭建两岸互惠架构,追求台湾经贸利益
一九八七年两岸开始交流,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各种经贸投资活动,从非法演变为合法、从间接发展为直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台湾出口到大陆的贸易量,在二○○八年已经接近一千亿美元左右;大陆到台湾的贸易量,大约是三百二十五亿美元,其中大陆的关税约九%,而台湾的关税约四%。两岸之间的经济互动虽然如此活跃,但是却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化关系。
因此,两岸经济协议特别就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达成原则性的共识,并同意将两岸经济合作,扩及智慧财产权、金融、海关、电子商务等领域。两岸为尽速实现该协议之目标,特于附件一列举了货品贸易的早期收获清单。其中,大陆方面列举了五百三十九个项目,而台湾则列举了两百六十七个项目。从这份早收清单来看,两岸经济协议的内涵不仅关系著台湾大企业的未来发展,也确实照顾到台湾中小企业、弱势产业、劳工、农民等的切身利益。
在签订协议前,许多我方人士所关心的两项议题:大陆劳工来台、增加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并没有出现在两岸经济协议之中。至于,二○○八年以前台湾所开放的一千四百一十五项大陆农产品,其关税也没有减免。此外,台湾有十七项弱势产业,不仅没有纳入大陆销台产品早收清单,还列入台湾对大陆的要价清单,以帮助这些产业进入大陆去开发市场。这次两岸经济协议,不仅加强双方的互惠合作,也更进一步将此互惠合作予以制度化的规范与保障。
四、发挥台湾地缘利基,协助全球进军大陆
中国大陆已经从世界工厂,慢慢转变为世界市场,各国企业都希望在其内需市场中分食大饼。台湾不仅应该把握机会,争取一席之地,更应致力于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大陆的枢纽。欲达此一目标,台湾除应与大陆签署两岸经济协议,拉高台湾在国际经济竞争环境中的战略地位,还必须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二○一○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从前一年的第二十三名,大幅提升为第八名,这对于吸引全球企业以台湾为跳板进军大陆市场,应有相当的加分效果。
同时,正如马总统于两岸经济协议签署之后所揭示的,台湾应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鼓励产业创新,发展基础工业技术,辅导弱势产业转型,以强化其经济体质,并进而让台湾迈向全球创新中心、亚太经贸枢纽、台商营运总部以及外商的区域营运总部等四大愿景。为此,行政院将设立全球招商小组,国安会下将成立台湾经济战略小组。这样的安排,有助于从上到下的行政监督、执行与评估。试想,如果台湾能顺利迈向此四大愿景,台湾的安全将可获得更大保障,两岸的和平发展将可获得更大的动力。
五、以经贸谈判累积互信基础,以协商取代对抗
两岸经济协议的签订,除了显示上述三点意涵之外,这份协议的协商过程本身,也显示出两岸领导人,透过理性协商规范两岸经贸活动的强烈意愿。
根据两岸经济协议,双方将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就货品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以及其他经济合作项目,开始新一阶段的磋商。另外,关于两岸经济协议的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解决,也将透过协商解决。假设两岸有一方,决定依照协议第十六条发出终止本项协议之书面通知,双方仍应协商能否有所转圜;即便无法转圜,双方仍承诺,将就因协议终止而产生的问题展开协商。
两岸经济协议的设计,强调双方协商的重要性。透过理性协商,双方得以将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借由持续地协商,双方得以累积互信,并进而发展出两岸的互动典则(如以协商取代对抗)、或者是成立双方共同赋予权限的组织(如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这样的模式,日后可循序渐进地运用在两岸互动的其他面向。
六、经济协议的潜在溢出效果
承接前段所述,两岸在经贸领域的协商经验,有可能结晶为彼此互动的重要经验法则,而这些经验法则是否能够受到两岸相关政治菁英的重视,并将之运用在其他领域的两岸协商过程之中。换句话说,两岸交流的经验与模式能否从经贸领域「溢出」(Spill-over)到其他的领域。这将会是继欧盟经验之后,另一次得以检验国际关系理论中功能主义论述的机会。以下本文仅就三个议题略加申述。
除了经济协议的签署外,两岸的文教互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关注焦点。今年七月份,国共两党在广州召开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建议两岸开始规划文教交流协议的商谈、推动两岸学历学位相互承认、两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等议题。两岸两会虽未将其纳入协商议程,然而这些议题仍有待未来在适当时机协商,而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两岸是否准备好接受多元价值的洗礼!
有别于低度政治性的经贸文教交流议题,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期望,将是一个有待两岸协商的高度政治性议题。大陆应该能体认到,台湾人民对于参与国际组织的期望,对台湾的政治菁英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出现在台湾各种定期的民主机制之中。如果压力无法抒解,这股期望有可能转化为怨恨,从而势必伤害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人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空间就会增加;但也有人认为台湾的国际参与若先获得改善,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自然就能大步前进。孰者为先,各有定见,但两岸终究会面对此一议题,这也有赖两岸菁英在当今国际体系中,尝试创造一超越传统狭隘主权观念的互动模式,以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最后一个、可能也是最复杂的两岸议题,就是军事互信机制。在此一不对称的两岸关系中,维持美国对台军售能增加台湾的自信,而一个有自信的台湾,将会更有意愿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虽然现阶段两岸顺利签订经济协议,但台湾对于大陆导弹的威胁仍有强烈感受,因此,两岸应认真思考建构一个「互信但确认」的机制(Trust, but verify.),以排除两岸和平发展的重大障碍。
七、结语
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势方兴未艾,台湾与大陆签署两岸经济协议后,应能顺利走出被边缘化的窘境,也可在两岸互惠合作的制度规范下,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台湾应该把握此一得来不易、可能稍纵即逝的机会,善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优质的基础建设,提供诱人的经贸平台,发挥两岸共享中华文化的独门优势,让台湾成为全球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重要跳板。此外,台湾应透过两岸经贸谈判培养互信,以协商取代对抗,妥善运用理性协商累积的经验,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