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震撼 看见彩虹 文/琪拉《交流杂志99年10月号第11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以「集结号」、「非诚勿扰」打响名号的大陆第六代导演冯小刚,灾难史诗新片「唐山大地震」,大陆票房已突破六.四亿人民币。不仅创下大陆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这部人称「哭掉一包纸巾的电影」,更登上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封面报导;去年遭遇八八风灾的台湾,在灾难周年之际,纪录片「遇见彩虹的幸福」和「Bye Bye莫拉克」接连推出,影像同样串连人心。
唐山大地震 催泪大陆千万人
一双宝贝儿女压在地震残骸两头,「这头是闺女,那头是儿子,撬儿子这边就压闺女,撬闺女那边就压儿子,你快拿个主意吧。」
这是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影片开端,让千万名观众面对的第一个人性难题。当冯小刚妻子、片中饰演双胞胎母亲「元妮」的徐帆,站在瓦砾堆上声嘶力竭地喊出:「救弟弟。」一位生还母亲将背负的一生煎熬,才正要开始。
天灾巨变,生离死别,「唐山大地震」中韩重金合作的强震特效长达二十三秒,耗资超越好莱坞灾难片「二○一二」。而电影叙述震后三十二年的灾后人生,母亲原谅不了自己当年的选择,与奇迹生还后无法忘怀母亲抉择的女儿,撼动人心的亲情力量,其实更甚浩大的特效场面。
让不少人在戏院泪崩的「唐山大地震」,在大陆及香港创造惊人的票房,截至九月初,大陆票房已突破人民币六.四亿,观影人次超过千万,缔造中国大陆影史最高票房纪录。有评论分析,指唐片像「铁达尼号」、「阿凡达」,让有些观众愿意看了好几遍,片中摆设道具是否符合时代背景,一度还成为大陆「揪客」(找碴网友)的乐趣,间接印证电影人气。
冯小刚来台谈「唐山大地震」时表示,「有些导演喜欢拍摄人性的软弱、把美好砸碎,那我拍不来。我心里有一盆火,比较喜欢拍摄常人的感情。」
「『人道主义』是贯穿我每一部作品的主轴!」冯小刚自剖,「如果你的创作是冰冷的、是零度的,对不起,你高高在上,观众就冷落你。」
拍「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二○○六年开启的构想,后来跟原著小说「余震」的作者张翎在加拿大见面,谈拍摄事宜。二○○八年大陆河北省唐山市政府计划拍纪念电影,让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成为进行式。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冯小刚只有十八岁,现在要重构三十二年前的天灾情形,艰辛说不完。让冯小刚印象深刻的是,拍摄「唐山大地震」时,许多临时演员(临演)都是唐山市民,其中更有不少人就是当年大地震的幸存者。
冯小刚回忆,为还原三十多年前的情景,拍片时的十月寒天,许多小孩临演还得光著屁股,他问其中一位带女儿入戏的临演母亲:「怎舍得让孩子受这个罪?」母亲回答他:「当年我才像她(女儿)那么大,我记得当时多少人埋在瓦砾石堆里,动都动不了,哪像现在还有衣服穿。我要她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唐山过台湾 北热南冷
「唐山大地震」创下大陆影史卖座新纪录,引发国际媒体热烈关注。华尔街日报在文化版头条,封冯小刚为「中国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唐片也成为美国新闻周刊第一个封面报导的华语片。不过,「唐山大地震」过水来到台湾,观众反应却呈现南北两样情。
「唐山大地震」八月初在台北媒体试片时,发行商在众人入场前发送面纸,放映后果然派上用场,戏院吸鼻子擦眼泪的此起彼落,电影泪征一帮台湾影人。
冯小刚与妻子徐帆八月中旬来台,「唐山大地震」首映当天,资深影人李行、朱延平、李岗、王小棣、钮承泽等数十位台湾导演齐聚,现场有如台湾影人大会,给足冯小刚面子。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拍得非常诚恳、真实,对大陆去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做了一个呼应。」两岸电影交流基金会推手李行观影后表示,「冯小刚过去拍了很多喜剧,这次的『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导演自身的功力,也同样令人震撼。」
对于「唐山大地震」在台上映,冯小刚自己则表示,台湾民众也曾经历过地震的伤痛,相信电影在台湾,必能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不过,相对于「唐山大地震」在大陆创下惊人票房,电影自八月二十日在台上映,截至九月初,全台总票房两千两百万,成绩普通。原因除了八月份华语片一窝蜂上映,分散票房外,南部观众反应不如北部热烈,也是重要原因。
南部戏院业者反映,「唐山大地震」虽然累聚好口碑,但电影氛围对南部观众仍然有距离感,唐片上片前在台湾开出约六十支拷贝,展现戏院对票房的看好度,不过上映后进戏院的南部观众人数,显得不如预期。
对于外界评价,冯小刚云淡风清:「电影好不好看,留给观众去评说。」他表示,拍「唐山大地震」是疗愈灾伤。
「既然想拍一个疗伤的电影,我们就别再往伤口继续撒盐,我们划开这个伤口,是因为他一直在发炎。」冯小刚说。「我们可以把这个伤口好好的清洗一下,然后再把他缝上,而不是去把伤口挖得越深,挖得让大家看清楚很多真相,然后我们就不管他了。 」
台湾风灾过后 遇见彩虹的幸福
十年前的九二一强震记忆看似褪去,去年的八八风灾,在台湾重灾史上再添一笔。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镜头前,十一岁的原住民小女孩王昱,大方带领两个妹妹扭著身躯,边笑边跳著风靡台湾的韩国舞曲「Nobody」。三个小女孩的小小舞台,是屏东内埔乡荣民之家安置所前的小巷弄,自风灾冲毁她们在屏东县佳暮村山上的家后,王昱和弟妹们跟著阿公阿妈,一直住在这里。
这是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纪录片「遇见彩虹的幸福」,让许多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也是纪录片导演刘松颐感触最多的画面。刘松颐有感而发说:「原本她在山上时,每天能去玩耍范围有一整片山林,现在她只剩下这条巷子而已。」
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六月,刘松颐与团队走访家扶基金会在风灾重灾区设的七个彩虹工作站,从南投县信义乡、高雄县那玛夏乡和桃源乡、台东县金峰乡,一路到屏东县三地门乡、泰武乡和林边乡,团队拍摄数百分钟的影像纪录,最后集结成三十六分钟的「遇见彩虹的幸福」。
「遇见彩虹的幸福」纪录四个不同的生命故事,如何在顿失家园、经济来源、生活秩序全被打乱的窘境中,慢慢找回失去的自己,以及驻点灾区服务的二十位家扶社工如何从旁协助。
故事主角有四个:屏东泰武国小四年级男孩圣荣,父亲罹癌的他,最喜欢去的学校被土石冲毁;来自那玛夏乡南沙鲁村的单亲林妈妈,一人扶养三个子女,赖以为生的「希望工坊」被无情自然力量淹没;信义乡神木村的单亲杨爸爸,上有七十岁双亲下有三名子女,风灾冲毁他耕作的七成农地;跳「Nobody」的原民小女孩王昱,跟著阿公阿妈长大,十一岁的她已懂得「姐代母职」,照顾同是灾童的弟妹。
四个独立故事,其实是超过两万五千位风灾灾民经历的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心故事。
家扶基金会执行长王明仁表示,八八风灾后,家扶中心募得四.三亿外援,拟三年计划进驻重灾区设立「彩虹工作站」,陪伴灾民和灾童重建家园,「遇见彩虹的幸福」是作为重建过程的重要纪念。
家扶社工灾区驻点一周年,王明仁语重心长表示:「最初灾民迫切需要食衣住行等民生用品,现在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抚慰。」
Bye Bye莫拉克
纪录八八水灾的故事,有些人选择平铺直叙,曾拍国小男孩体操队纪录片「翻滚吧!男孩」的林育贤,选择再次透过孩童的双眼。
林育贤与孩子互动并不陌生,在台湾国际儿童影展开幕片「Bye Bye莫拉克」中,林育贤负责其中一段短片「一条流到我家的河」,纪录台南县瑞峰国小二十七个孩子在风灾后寻找水源的故事。
台南县瑞峰国小二十七个学生和老师,全体住校在南化水库上游,因地处偏远没有自来水可用,学校和家中都是自接山泉水。去年遭遇风灾,老天爷像开玩笑般,没水用的山区孩子们面对恶水土石却又首当其冲,不少孩童的家园受到侵袭。
林育贤表示,水是生活的能量,却也毁了孩子们的家园。他们不停寻找水源,也学习跟大自然和平共处。
「一条流到我家的河」透过童言童语,具像描绘土石流冲毁灾童家园的情景。林育贤在短片开头,利用孩子爱玩的「故事接龙」方式,拼凑出灾童在坚强早熟的稚颜下,挥不去的灾难记忆。孩子中,有的在风灾后梦到「在神木上冲浪」,自己也难以定义这是美梦或恶梦;有的则告诉林育贤,「我希望老天爷不要再下雨了」。
林育贤表示,莫拉克发生后,所有灾区的访谈几乎都是大人、政治人物的观点,较少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在「一条流到我家的河」中,「把说话的位置留给小孩」。
灾难总会过去,接下来面对的心灵重建是条漫长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重现灾难、面对灾伤,「遇见彩虹的幸福」和「Bye Bye莫拉克」忠实纪录八八风灾,影像力量无远弗届,走出心灵震撼,彩虹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