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莫名的感动—大陆人看台湾文化 文/张凌云《交流杂志99年10月号第113期(历史资料)》

一木,给我带来很大感触!两个月的台湾之行,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也常引起我莫名的感动。台湾,没有北京的喧嚣,没有上海的繁华,有的只是那一片湛蓝的天,起起伏伏、延绵不断的山脉,鲜绿、翠绿、墨绿、嫩绿、可爱的绿和无边而深邃的太平洋,就像是宁静清澈的世外桃源。它没有想像中的华丽,可是它真的让人感觉很自然亲切,是一块非常值得回味的土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都讲著同样的语言,有著相似的习性。
台湾和大陆彷佛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大陆还在青壮年,一股热情往前冲,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新景象;台湾则是人到中年,人生已大致定局,追求恬淡的生活境界。
从台北向南,一路经过台中、台南前行至高雄,沿途的风土人情、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优良的国民素质,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和北京的高楼林立相比,台北的建筑总体而言比较朴素、比较低矮。台湾尽管也有一○一这样的大厦,也有华丽商场,但是更多的是沿路的小店。这些小店不奢华,不铺张,但是方便、干净、恬静,处处显著人性味儿。
台湾的夜市是这方面的典型,几十上百个摊位摆开来,举目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商小贩,油烟滚滚,香气扑鼻,人头攒动;叫卖声,食物在砧板上发出的滋滋声,谈话声,嬉笑声,交错一起,热闹特殊。也许只有在这里,你才可以最近距离地了解一个原汁原味的台湾,稍显破败却依旧充满生气,嘈嘈杂杂却依然市民气十足,这和北京上海的风格是迥异的。但是这样的文化氛围却不显得「小气」,在这样氛围薰陶出来的文化人︱白先勇、余光中、李敖、三毛、龙应台、李安,随便举出的名人,都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柏杨、龙应台、李敖等人,又是台湾文化温润背后的犀利一面。
端午节是在宜兰的乡下度过,学生骑著摩托车载著我们四位大陆艺术家,在宜兰乡下快速行驶。丰饶的山林、各种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风吹过脸颊,天空碧蓝清澈,路边的芒果树、槟榔树、椰子树飞快掠过,空气清新舒畅,这种快乐是我从未经验过的。宜兰的乡民们办了盛大的飨宴,还有热闹的划龙舟,认认真真地享受人间欢乐。
台中的国立台湾美术馆有著我始料未及的大规模,馆内陈列具备国际品质。反观泱泱大陆,数十亿人口,却没有一个大规模、具有国际品质的美术馆。
行至台南,正值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的期末评图,让我佩服的是陶瓷系的张清渊教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那种责任感是我在大陆从所未见。我也相信,正是因为台湾有很多这样的好老师,才能对台湾的教育体制起到积极作用。台湾和大陆的现代陶艺相比较,台湾的作品更具备国际视野,更开放自由,学生的作品也更成熟,当然这是与良好的师资环境有关。我由此想到,目前大陆学术界的学风浮躁,经济在日益攀升的同时,也失掉了应有的文化教育精神,何其可悲!
台湾的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对传统文化的爱护,让人敬佩。走在街上,进入商店,入住酒店,触目可及的繁体字,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丰富充实的美感。每到一处甚至一个点,都有台湾的文化渊源及文化元素。事实上,从亚洲最大最好的书店诚品书店,可以看出台湾人对文化、对人文的爱惜与保护。
位于台北外双溪山清水秀的国立故宫博物院,是我夜思梦想的地方。尽管从外观上看,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但是整座建筑的设计理念,显然秉承了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下,显得典雅而壮丽;故宫内的展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台北故宫实际上对大陆学人构成了极大的诱惑。
我也有幸参加了莺歌陶瓷博物馆举办的国际陶艺双年展,汇集了目前国际最为优秀的陶艺作品,从观念到实用。题为「国际陶艺竞赛已死?」的研讨会,更是由众多策展人、陶艺家,深入探讨当下国际陶艺的竞赛机制,以及未来如何发展的方向。台湾陶艺界的开放性及国际视野由此可见。
台湾的传媒言论相对自由,是民主的一种体现。然而台湾的政治过于娱乐化,媒体似乎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将这种政治娱乐化推至极端。夸张的、戏剧化的景象令人反感,我个人认为这种状况对台湾的发展毫无益处。
大陆人大多认为台湾将传统文化保存的更完好,国学的研究,台湾的确实更扎实、有系统。儒家文化在台湾人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大学老师,比大陆的大学老师具备更多文化学养。在诗歌上,台湾现代派诗歌的深度,比起大陆强多了,相较之下,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文化断层,大陆国内很少有立一家之言的。大陆人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文化气息,失去中国传统上那种敦厚的美德。
(编按:作者系接受陆委会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补助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办理「二○一○年邀请大陆艺术家来台艺术村驻点—二○一○游艺大南海」活动,来台驻村两个月的大陆艺术家)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