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第三个座标:文化座标 文/行远《交流杂志99年10月号第11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谈两岸关系,最常用的有两个座标:历史座标与地理座标。在历史座标中,政治与时间是两个主轴线,有人看过去,有人重现在,有人则追求未来,而统独往往是争议的焦点。所谓的「终统论」、「终独论」、「维持现状论」、「球体论」、「屋顶论」、「一中三宪论」等等,都可以在历史座标中找到它的位置。事实上,只要进入历史座标,就容易陷入统独之争,而红蓝绿往往各有企图,侧重不同,解读不一,各取所需,彼此没有交集,不知浪费了多少的时间与精力。
国民党二○○八年执政后,开始从地理座标来看两岸。其中的两个主轴线则是经济与地理位置。此一座标上的台湾,位置适中,东方有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北方是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南方则接第五大经济体的东协,至于西方,紧邻第三大经济体的大陆。马总统说:台湾正可做为多边交流的跳板,也可做为多方双赢的平台。从这个座标出发,台湾一方面与大陆逐步建立正常化的经贸关系,同时也开始与这超级经济网路的所有国家建立联结,发挥台湾的优势。如果成功了,台湾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宝岛」,融入东亚的经济强国。所以马总统呼吁超越历史座标,从地理座标看两岸。
不过,两岸之间还有一个座标,那就是文化座标。地理座标著眼于台湾的经济竞争力,文化座标则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生活方式、核心价值、文艺活动等等。所谓「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在这个座标的脉络上才能显现其意义。
两岸文化交流受到各方关注
文化,似已成为两岸交流的一项热门议题,尤其大陆方面,近一年来更是屡屡提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二○○九年两岸经贸与文化论坛在长沙举办,与会者共同建议之一,就是将文化议题列为下阶段两岸交流的重点。今年,大陆文化部长蔡武率团来台,也出现了两岸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议的声音。然而,什么是文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
最近这几年,我们最常看到文化交流,大概不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文物展览:大陆各地或历朝历代的文物到台湾展览,像兵马俑、金缕衣、佛舍利、雍正文物、契丹文物等等。
(二)艺文表演:主要是各地戏曲,最近一些省级首长来台,几乎都有艺文表演团体随行。另外,台湾的明华园、布袋戏、云门舞集、优人神鼓等等,也常常到大陆表演。此外,不少台湾歌星在大陆拥有广大歌迷,经常办演唱会。
(三)产业合作:主要是两岸电影、电视、音乐的合作,至于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还在起步阶段,尚未成气候。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已,但没有深入触及到文化的核心价值。一个社会,怎么去看彼此,怎么去看其他社会,怎么去对待自然,又追求怎么样的理想未来,形成了这个社会的文化核心。这些看法与态度,必然会形塑一个社会的制度以及生活方式。我们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可了解其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我们要区别两个社会的异同,文化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判别标准。
两岸文化交流,比较少触及到这个核心的部分,换言之,很少从文化座标来观察与思考。本文想从这个角度提供一些观察与想法,就教于关心两岸文化交流议题的人士。
深层思考两岸文化差异
「文化」这个概念,有非常强烈的历史与经验意涵。所谓历史意涵,是指文化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发酵积累,才会形成,而所发酵积累者,则是一个社会所经历的特殊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台湾异于大陆者,不在一些客观的指标,而在于文化。
自二○○八年以来,两岸交流频繁,大陆观光客来台湾的人数,今年可突破一百二十万人。这样的交流,对民众的认知有什么影响吗?远见杂志长期固定的调查,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根据远见杂志民调,当民众被询问若两岸在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条件差不多时,赞成即可统一者,二○○四年时为三十五.九%,二○○八年时降为十六.二%;认为没必要统一者,二○○四年时为三十八.二%,二○○八年时上升为六十六.三%。在终极统独立场方面,赞成两岸最终应统一者,二○○六年为二十八.七%,二○○八年为十九.五%;反对者二○○六年为五十四.五%,二○○八年为六十七.五%;赞成台湾最终应独立为新国家者,二○○六年为四十四.三%,二○○八年为五十.六%;反对者二○○六年为四十.三%,二○○八年为三十四.一%。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呢?
这么说吧!大部分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政府的两岸政策,也就是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下,与大陆和解,并且积极开展交流。然而大部分的台湾人在主观上,或者说在文化上,与大陆人民并没有共鸣。在文化座标上,可以深层看出两岸的差异,也就是马总统所谓的「台湾文化的特色」。
从人文精神型塑两岸未来
这个台湾特色,说穿了,就是丰厚的人文精神。对台湾人来说,人文精神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许多层面,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台湾人生活在自由环境中,政治上没有威权,也没有权威人物,任何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取向。台湾人对公共议题并不冷漠,电视叩应节目,看似吵闹,却提供了公民一个公共论坛的雏型。二○○六年十月,台湾出现了反贪腐的红衫军运动。红衫军,听起来好像很肃杀,但曾参与过的都知道,那里没有人注意蓝绿,虽然对贪腐愤怒,却没有人挑战制度与秩序,他们只是要告诉当权者,「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台湾正在起步迈向一个公民社会。
人文精神也激发了志工运动。台湾的志工活动逐渐兴盛,尤其是许多宗教界的志工,结合爱心与效率,独创一格。台湾各地有灾难,立刻有人奔赴现场;世界各地只要有灾难,也可以看到台湾救难队的身影。大家不会忘了陈树菊,但台湾何止一位陈树菊!
捷运上的秩序,电扶梯上左手边为赶时间者留一个通道,象征文明社会,更令人温暖、贴心。公车上的礼让博爱座,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台湾的人文精神及其所形塑的生活方式与制度,是中国历朝历代所未曾有的,这是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台湾意识,就是植基在这个人文精神的文化座标中。笔者希望两岸领导阶层都能从文化座标观照两岸关系,相信在这个座标中,两岸方程式何愁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