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评估分析 文/李英明《交流杂志99年12月号第114期(历史资料)》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二○一○年十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迄未消散,主要经济体都在注视著「十二五规划」(二○一一︱二○一五)如何回应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从而可能对全球和区域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两岸关系方面,由于大陆「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后ECFA时代,新经济计划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会有重大影响,因此,「十二五规划」也颇受我方各界的关注。
中国大陆在全球经济网络中,位居关键角色;一方面已经成为能产生经济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的经济体,另一方面也同时受全球经济脉动的影响。大陆能具有这样的全球经济角色,其中的主轴是通过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做为杠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历经大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期间,大陆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面临是否能持续下去的瓶颈。这个窘境,引发大陆的反思,从而企图扭转上述这种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力道,其实早已反映在中国大陆「十一五」期间的后半段,特别是二○○九年以来,大陆投下近六千亿美元刺激内部消费,引人注目的,是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的政策。通过这些相关政策,比起其他美、日及欧盟等较好状态的发达国家,大陆快速地度过金融危机。在这样的过程里,以拉抬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隐然成型,并进一步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之中。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消费、投资来拉动,一直到 「十一五规划」,出口都被放在首位,而「十二五规划」则将消费置于首位。
要刺激消费,不只增加民众收入,还要让民众拿钱消费。就增加民众收入,有以下几种方向:第一,运用财政手段,增加政府支出或减轻人民租税负担,包括公务员调薪,尤其是提高最低工资,调高所得税的起征点;第二,增加民众获得劳动报酬外的投资机会。与第一点相关的是,财政税制的变革,而与第二点相关的是,要建立成熟的资本投资市场和消费金融体制。大陆虽有规模不小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但相对于人口数,仍属低度发展的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机会和管道,可创造民众获得劳动报酬外的收入。
就刺激消费意愿来看:第一,要使民众降低预防性储蓄,便需在老人安养、医疗照顾及失业就济上,给予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此必须建立健全覆盖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尤以完善医疗保险、健保、退休金、健康照顾机制最为关键。研究显示,政府每多花一元人民币在民众医疗健康照顾上,民众就会增加两元的消费。第二,让民众更便利地进行预支式的信用消费,并建构支撑民众消费的相应金融机制。
以发展资本投资市场,完善消费金融结构为主体,并辅以信用消费,再加上汇率的进一步自由化,才能全面拉抬中国大陆民众的消费力。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还必须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十二五规划」将拉抬服务业在GDP的比重,并强化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服务业的就业人力每增加十%,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三.五%。此外,在服务品质上也有所提升时,更会刺激消费的增加。
未来中国大陆的经济版图上,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制造业为降低人力成本,会将工厂从沿海地区往内陆移动,特别是移往中西部地区;而工业化程度很高的沿海地区,会往提升服务业比重的方向转型,形成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工商业中心。
近二十年来,大陆通过以全球化和市场化为主,城镇化和工业化为辅的格局,推动其经济增长,并且从「九五计划」以来,很鲜明的形成出口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而「十二五规划」则强调,要以强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力道,来拉抬中国大陆的内需,从而使经济增长模式能实现从出口导向向内需/消费导向的转换。
大陆在「十二五规划」强调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性,除著眼于经济成长模式的转换外,还有全球经济战略的考量。大陆认知,经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复苏不能依靠欧、美、日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因为他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已经完成,甚至臻于成熟。同时,靠技术革新突破来拉抬经济,也不再那么直接快速。全球经济复苏转而必须通过大陆、印度、东南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靠它们仍在进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所激发的需求和消费能量,做为启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因此,通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强调,大陆企图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能够在后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
不管是拉抬内需或刺激消费,中国大陆都希望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使大陆成为成熟的消费市场或世界市场。至于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力道,除了拉抬内需,激发经济能量外,更重要的是做为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杠杆。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绿色经济或绿色计划,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热门议题甚至是主流话语。而在这种趋势的制约下,传统产业结构的定义和区隔出现了变化,以绿色概念为支撑的产业受到重视,成为有利于传统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主体。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反映了这种趋势的发展,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重要的经济战略。
大陆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提高民众收入、扩大公共服务,健全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归结为「改善民生」这个范畴;将规划调整的财税政策体制、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归结为「调整结构」这个范畴。然后,再将这两大范畴附属于拉抬内需和刺激消费这个大目标之下,希望促成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消费导向。而伴随著这个经济增长模式改变而来的是,大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朝淡化GDP指标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依中国大陆的思考和设计逻辑,「十二五规划」的主轴就是:调结构、拉民生、促经济。而如果要再归结为更简单的话就是:启动和扩大内需/消费,推动民生和经济一起并进发展。
此外,我们还必须从大陆和全球经济的互动,以及大陆内部经济发展,来看大陆的经济运转前景。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一、人民币仍会升值,美元则会持续贬值。「十二五规划」期间,人民币兑换美元可能达到一:六,甚至一:五的汇率水平,这会促使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大陆。这些因素总和起来,会使国际大宗商品(如煤炭、石油、铁矿石、橡胶、有色金属等)的价格上涨,甚至导致其他一般商品价格上涨;未来大陆将承受巨大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二、在拉抬内需、刺激消费及国际热钱的推波助澜下,大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整体物价水平将会持续走高,物价指数涨幅可能超过三%,甚至高达五%左右。
三、在人口老化、熟练工短缺及劳工意识抬头等因素制约下,会导致工资大幅增长,制造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被迫从沿海向内地,特别是中西部移动。加上大陆近几年来,持续对内陆的支持与挹注,吸引大量劳动力,将使沿海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继续面临劳工荒。
四、历经几个五年经济计划,所挤压形成的地区、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持续挑战大陆的经济政策。不少分析家认为,在 「十二五规划」期间要扭转地区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已经非常吃力,如真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恐将涉及非常复杂的产业、城乡和政经结构的变数。
当然,从正向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的每个层面,尤其是拉内需、刺激消费,加强城镇化、工业化,抬高服务业的比重,以及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等,都充满著商机。台商面对大陆「十二五规划」所呈现的经济图景,宜实事求是,既不能太过浪漫,也不必负面思考,而应从自身产业、企业的需求和条件出发,去面对大陆的经济新形势。
特别是,大陆已经和全球经济形成生产供应链,这些生产供应链是进入全球经济的介面,未来台湾许多产业,似乎都必须通过这些生产供应链进入世界市场。这也许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同时也是我们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当然无法自外于大陆这个经济体,但我们所期待的营运中心、运筹中心或航运中心的目标,如何能够和大陆这个经济体有更通畅连结,恐怕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本身要更加的自由化,特别是自由港政策的彻底落实,甚至让我们成为自由化的岛,或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