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湾银行登陆的挑战与机会 文/彭思远、林建甫《交流杂志99年12月号第114期(历史资料)》

二○○七年次级房贷风暴点燃,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及欧洲金融市场遭受重创,随著经济版图的移转,全球金融重心逐渐移向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位于亚洲的中国大陆,在经济快速成长的加持下,金融市场成长的速度亦令人惊艳。依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最新统计资料,二○○九年大陆股市市值达三.五兆美元,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高盛银行更发布报告,预测二○三○年后,大陆股票市值将成为世界第一。
在经济与金融市场飞速增长时,大陆银行业同时也缴出相当亮丽的成绩单。在农民银行不俗的IPO发行后,大陆前四大国有银行都已经挂牌上市;依十月底之股价计算,全球市值前五大银行中,除了汇丰控股居全球第三大银行外,第一、二、四、五名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也就是大陆的前四大国有银行。
显而易见,中国大陆金融市场发展速度,令世界各国羡慕不已。我国在政府积极努力协商后,终于在过去一年内陆续达成金融MOU与ECFA的签署,然而在面对大陆如此强势的崛起,两岸金融市场的开放与交流,对于台湾的银行业者而言,究竟是「冲击」还是「转机」呢?

台湾银行业的瓶颈
台湾目前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等。根据中央银行金融统计,台湾目前有四百二十三家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有六千一百八十八家。在银行业的部份,至二○一○年七月为止,中央银行统计国内外银行共有六十六家总行,分支机构三千两百九十三家。其中,本国银行有三十七家总行,分支机构三千一百九十五家;外国银行有二十九家,分支机构九十八家,银行分布十分密集。
虽然数据显示,本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多,在服务据点上具优势,但外国银行的制度发展较国内成熟,其金融商品较为多元,服务创新上也较完善,两者各有千秋。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各有所长,提供民众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台湾的金融市场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银行业在业务与获利的拓展上也遇到了以下的瓶颈:
一、金融机构密度高、获利饱和
银行业扩张快速,虽然金融机构合并法通过后,国内金融业进入整并时期,使得银行总行数已有减少,不过分支机构的据点却飞快成长。依据中央银行统计,本国一般银行之总行加上分行家数已超过三千两百家,若加上中华邮政、外国银行与信用合作社等其他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家数及分行接近六千家,金融机构分布密度极高。虽然可以提供民众与企业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务,但持续的快速扩张,使得国内银行竞争愈来愈激烈,并迅速侵蚀银行的利润空间,若不能创造新的获利来源,国内银行业都要面对过度竞争下的生存危机。
二、产业外移,冲击银行获利
一九八○年代后,台湾的薪资水准逐步提高,新台币汇率的升值,均使得台湾出口产业的生产条件开始恶化。一九九○年代后,企业面临来自于全球化的竞争,不得不转移生产基地至海外,以寻求低成本的生产资源。而大陆与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成为台商目光的焦点,特别是大陆地区,在没有语言隔阂与相同文化的背景下,成为台商迁厂的首选之地。
然而,在ECFA签署之前,受限于两岸诸多因素,令银行业者无法赴大陆执业;在台湾企业西进大陆,经营重心移转至大陆的同时,银行也开始流失许多客户,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外移,市场愈来愈少,但竞争有增无减下,令我国银行业者的获利空间紧缩。
三、政经边缘化,缩限银行拓展国际业务
在ECFA签署之前,台湾在参与国际组织、区域经济协议或相关活动,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且由于WTO杜哈回合谈判后,多边贸易协商机制停滞不前,在FTA、RTA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大行其道时,台湾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只能眼睁睁看著竞争对手国取得进入、低关税的优势,造成台湾竞争力逐日下滑。
台湾银行业亦是面临同样窘境,在没有金融MOU及自由贸易协定的保障下,台湾银行业者在外国业务的拓展上,一直处于弱势、未有保障且业务处处受限,银行业者对内获利空间紧缩,拓展国际业务又处处受限,这就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两岸金融MOU与ECFA签署后,台湾终于可以与各国进行贸易协定或金融MOU的谈判,未来若能顺利签署,必能改善我金融业之困局。
四、利率低、利差低
一般商业银行主要获利来源有二,一是利用存、放款利率的差距获利;其二,是利用财富管理赚取手续费用。然而台湾央行因需考量经济成长,使得近十年来,台湾利率均处于较低水准,多数时间台湾一年期的存、放款利差均在二%以下,与大陆或其他新兴国家相较,台湾银行的获利空间,始终受到低利率环境的限制。

大陆金融市场的火热商机
大陆金融市场近年来成长速度惊人,在八%以上的经济成长率加持下,大陆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存款余额、放款余额等多项数据,过去这两三年来,均呈现双位数成长的亮眼表现。
其中银行业表现抢眼,二○○八年大陆银行业税后净利润达人民币五千八百三十四亿元(约新台币二.九兆元),较二○○七年成长三十.六%,资本报酬率十七.一%,比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准,高出七个百分点以上。银行业获利总额、利润成长和资本报酬率等指标,均名列全球第一。二○○九年银行业税后获利六千六百八十四亿元人民币,资本报酬率仍高达十六.二%。同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位居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五强,为大陆经济与金融市场提供强力后援。对于台湾银行业者而言,大陆市场还具有以下诱因:
一、「利差大」厚实银行获利
首先,受惠于大陆人民银行的存、放款利差政策,大陆银行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存、放款利差,都维持在一定水准之上,大陆高利差的优势,大为增加银行业获利基础。高利差因素,对长期处于低利率的台湾银行业者而言,是前进大陆的重大诱因。
二、经济规模大,深度兼具广度
其次,大陆的人口众多且经济规模庞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远不是台湾可以比拟的。受惠于广大的国内需求,其金融市场潜在商机极大,大陆也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积极抢占的市场。预期中国大陆将会是未来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后续行情持续看涨。
三、后续成长空间令人期待
过去十年来,中国大陆GDP成长速度令国际称羡,吸引无数资金目光,资金不断涌入,再提振投资,推动经济成长,形成正面的经济循环。再配合大型经济政策的推动,预料大陆金融市场后续火热依旧,且成长空间令人期待。
台湾银行进入中国大陆的挑战
虽然台湾在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相较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但在进入大陆市场上,仍会面临到以下的问题:
一、「陆银大,台银小」的挑战
首先,两岸不仅经济规模、人口与市场差距极大,金融业的资产规模亦是如此,单论银行市值,大陆前四大国有银行,已名列全球银行排名的前五强,至二○○九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市值高达两千六百八十九.八二亿美元,且前四大国有银行市值场均超过千亿美元。相比之下,台湾金融业规模小很多,台湾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国泰金控市值虽已有一百五十二.三亿美元,但仅约为中国工商银的十七分之一。
若由资产价值来看,截至二○○九年底,国泰金控资产总额四.二九兆元新台币,台湾最大银行业者的台湾银行,其资产总额约三.八九兆新台币,但与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六十二.五兆元(十二.五五兆元人民币)相比,差距甚大。规模上的差距,将是台湾银行业者的巨大挑战。
二、台湾银行业者进入的最佳时机已过
考量台商于大陆的分布情况,台湾银行业者前进大陆的布局策略,首选台商聚集的长三角,初期将以台商为主要客群。但目前体质较好的台商企业,为了在大陆顺利营运及推展业务,多半已和大陆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台湾银行业赴大陆设点后,能否由大陆同业手中抢回台商顾客,仍是未知。所以,台湾银行业想借由承作台商客户,在大陆市场站稳脚步,并不容易,业者赴陆策略需要重新思考。
三、政策、政治影响性大
在ECFA签署后,预期两岸经贸谈判将渐入佳境,两岸政治的风险成本已经逐渐降低。不过,大陆的「计划性经济」与台湾或其他西方国家不同,政策对于市场的干预程度高,这也是不少外资企业无法成功打入市场的关键因素。台湾银行业者进入大陆市场,必定也会面临相同风险与挑战。
四、人事成本快速上升及人才流失
中国大陆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发表二○一○年「年中薪资走势」指出,大陆近六千家企业中,二○○六年到二○○八年薪资持续快速成长,涨幅分别达到八.六%、九.七%及十三.八%,预计今年也将超过十%。根据媒体访查,大陆银行业基层从业人员薪资,已逐步逼近台湾,而高阶主管的薪资水准更已超过台湾。
此外,猎人头公司主管更表示,大陆金融机构极缺乏高阶人才,台湾的银行人才到大陆就业,薪水至少可以提高三十%到五十%。台湾银行业者想留住人才,必须提供更优渥的薪资水准。显然,人事成本的提高及人才的流失风险,都将会成为台湾银行进入中国大陆的挑战。

台湾银行的机会
一、大陆金融市场尚在发展,台湾经验是最佳参考
中国大陆的银行之所以能够表现如此的优异,主要就是「规模大」和「核心业务单纯」。大陆四大银行的规模,就其总资产等总量指标上的世界排名,都是遥遥领先。其核心业务以放款为主,尤其是国营事业的放款,近两年来不但稳赚不赔,而且享受高达三%的存放利差,因此造就高额的利润。
然而现今真正世界一流的银行,其业务模式却必须是多元与均衡的,在法人金融、消费金融、投资银行等各部门有所发展。因为,当某一项业务的大环境不佳时,仍有另外获利支撑点,让营收能维持稳健成长。
而台湾自一九八九年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以来,加速金融机构的整合,竞争的推动之下,现今商业银行并非只是单一的存放机构,除原本法金、消金与投银业务都驾轻就熟,并还兼具证券与保险的部份业务,完整的金融机构整合经验及多元化服务,都是大陆银行业者缺乏的。此外,大陆银行的获利模式单一,缺乏中间业务与金融创新,特别是客制化金融商品,台湾在财富管理的经验丰富,这些都将会是台湾银行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
二、中国大陆银行服务品质不高,台湾软实力坚强
金融业的主要资产在人才,但人才是会移动的,目前台湾金融人才在管理及经验上领先不只一筹,且在语言与文化等无隔阂的考量下,台湾金融人才成为大陆高薪挖角的首选。
在ECFA尚未签署之前,台湾成功的金融发展经验,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取经的对象,甚至大量聘用台湾金融人才,从消金、法金甚至到财务及风险控管等部门,都看得到台湾金融菁英的身影。
危机也是台湾的转机,较高的金融服务品质,将会台湾金融业立足大陆的核心价值。此外,谁说只有大陆银行会挖角,我们也可以发动人情与薪资攻势,挖角在大陆工作多年的台湾金融菁英,回到台湾金融业的大陆分行工作,其多年的大陆工作经验,必可减少台湾银行业者进入大陆的障碍。
三、衔接两岸征信平台,提供台商完整融资
虽然有实力的台商企业,应已与大陆银行业者建立合作关系。不过,预料仍有不少殷实的台商企业,因资产抵押品不足或在大陆营运规模有限,使其在大陆的融资条件不佳,。
台湾银行登陆后,同时获得两岸企业征信资料,将可提供两岸完整的融资机制。此外,大陆是台湾企业最为集中且数量最多的地方,台湾银行想发展国际业务,大陆必将是重要据点,再配合衔接两岸的完整征信资料,台湾银行进大陆未必没有立足之地。
四、善用大陆绿色通道与区域发展计划
ECFA签署后,台湾业者终于大陆的大门开启,且大陆还特别设立「绿色通道」,使台湾银行申请在中西部、东北部设立分行时,可以得到优先核准、设立分行审核时间缩短和同步申请多家分行之三大优惠,提供抢占大陆市场的优势。
早期国内银行业的布局,多著重于台商聚集的上海、深圳等地,但是珠三角已经过了高原期,长三角有过度竞争的情况。大陆当局为平衡区域发展,进行绿色通道的策略,以免台资金融机构过度集中特定区域,并借由台湾银行的进入,带动该地区发展。
对台湾银行而言,优先进入东北及中西部卡位,也是不错的发展。首先,在沿海地区在过度竞争之下,成本早以高涨,不少台商企业开始往低成本的内陆前进,跟随台商进入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先站稳脚步,基础稳固后,再反攻高竞争的沿海地区,对于刚进入大陆的台湾银行,亦是可考量的好战略。
再者,中国大陆「十二五」计划中,强调中西部等内陆省份的开发,若台湾银行能够提前进入,在中西部的重点都市打下基础,搭上大陆开发中西部的热潮,未来获利仍具相当空间。

结论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两岸金融MOU生效,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完成ECFA签署,两岸终于打开经贸大门,两岸金融业者规划已久的互设分行计划,将要正式启动。
今年初,台湾金管会为保护我国金融业,公布「金融登陆三法」,对于大陆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来台参股或设立分支机构,订立诸多严格限制。其中要求陆银来台设办事处,须在OECD国家经营业务达两年;若要设分行,须达五年以上,且须在台设办事处达一年。目前,仅中国银行符合设立分行资格,对岸诸多银行业者抱怨,OECD国家定义并不清楚,用OECD国家经营经验来规范陆银,就是用条文限制陆银来台。
另外,虽金融业列入ECFA早期收获清单,大陆并给予台湾银行业可以在大陆不限地区成立独资银行,以及缩短准入业务时间等优惠。然而,大陆也不会立即开放银行业直接从事人民币业务,证券业的全资全照及保险业的五三二条款免除。
其实,不论是台湾或大陆,金融业的开放都是相当敏感且管制严格,在两岸未累积准入后的实际营业经验之前,双方难有更进一步的开放。不过,面对两岸金融机构均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情况下,双方应在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加速开放进程,透过良性互动,提升两岸金融实力与竞争力,创造互惠双赢。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