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二○一一年两岸关系展望」座谈会 整理/「交流杂志」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2月号第115期(历史资料)》

时间:99年12月29日(星期三)
地点:海基会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交流杂志社社长、海基会副秘书长马绍章先生
与谈人(依发言顺序排列):
李允杰教授(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严震生教授(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煌教授(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
赵春山教授(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马绍章
时值岁末,首先代表海基会祝福各位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也希望新的一年,两岸关系发展能够愈走愈顺、愈来愈好。
海基会交流杂志社援例在年底都会举办座谈会,邀请学者专家共同来探讨隔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今天应邀出席的四位教授包括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赵春山教授、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杨开煌教授、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严震生教授以及国立空中大学公共学系系主任李允杰教授。
两岸关系从二○○八年五月国民党恢复执政迄今,基本上达成了四项非常难得的成就。
第一项成就,证明两岸「双赢」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从各个层面来看,两年多来两岸经济交流更趋热络,并促成「大三通」,这在二○○八年之前,是有心想推动却始终做不成的事;二○○八年以来,两岸恢复制度性协商并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为两岸人民创造非常大的福祉。以推动「大三通」为例,「大三通」创造两岸「一日生活圈」,日前高孔廉副董事长率团到上海进行第六次「江陈会谈」预备性磋商,就是当天来回,相当便捷。从国际空间来讲,政府推动「活路外交」进行两岸「外交休兵」,让台湾的国际空间随之扩大,与国际的连结也更趋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两岸事务上,双方开始遵循国际规则与规范,从ECFA的协议来看,条文中即特别写到两岸是根据WTO的精神,来签署这一项协议。
第二项成就,是两岸恢复了制度化的协商模式。二○○八年迄今,海基会与海协会已经举行了六次「江陈会谈」,平均每半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两岸举行。在六次会谈当中,除签署十五项协议,还促成两会协商以制度化模式运作,从一开始业务部门的沟通,到副董事长(副会长)层级的预备性磋商,进而到董事长(会长)层级的正式会谈,形成一个固定可行的模式,供双方遵循。
第三个成就,是两岸之间累积了互信。「信任」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有范围上与程度上的差异,两岸于各个层面逐步开展合作,已经慢慢累积彼此的信任,而且双方都非常珍惜现阶段所建立的信任关系。
第四个成就,是增加彼此相互的暸解。两岸要谈「和平发展」,一般认知多局限在官方层次,其实民间也扮演重要的关键。尤其二○○八年国民党执政后,两岸立即签署协议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旅游,当初设想的目标是每天三千人,现在不仅已经达成,还进一步把配额增加到每日四千人,预估二○一○年大陆观光客来台人数可突破一二○万人次。在一二○万人来台的基础上,借由接触可以增加大陆人民对台湾的理解、了解以至于欣赏。根据海基会委托政治大学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来台湾的不论是大陆观光客或是大陆学生,逾七成的受访者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非常正面、深刻的印象。由此可以证明,两岸民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互相的了解及欣赏,成为两岸和平发展最稳固的基础。
接下来,请四位学者就二○一一年两岸关系的展望,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看法。

李允杰

两岸协商已进入「比较困难」的时期

二○○八年以来,两岸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对两岸来说都是「互利双赢」的协议,也充分体现政府「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个人认为,签署ECFA是两岸关系发展非常重要的里程碑,ECFA等于是在两岸之间架设了高速光纤,让台湾一方面借由联结中国大陆,布局全球,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资跟台商投资台湾,以台湾做为运筹中心及研发中心,进一步发展商机。
日前第六次「江陈会谈」完成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传染病的防制及医药卫生安全管理、中医药的研究及交流、中药材的安全以及紧急救治等,对于两岸人民的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台湾尤其重要。因为,台湾有九○%的中药材是从大陆进口,可是到现在对中药材源头的管理,却还付之阙如。换言之,第六次「江陈会谈」虽然只签一个协议,但对台湾人民的健康,却是极其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则透露出本次会谈「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以及上次会谈中「两岸租税协议」无法签成,显示两岸间的协商确实如海基会江丙坤董事长所言,是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时期。
个人曾对「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做过粗浅的研究,不论「两岸投资保障协议」或「两岸租税协议」,内容只要碰到政治或主权意涵的问题,常常就容易「卡」住。台湾的产官学界对签署「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已经呼吁了二十几年,即使中国大陆有「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但台商还是希望可以有一部「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关键之一在于,「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只是单方面的立法,台商要的则是一个有双方公权力认证,相较之下比较公正的仲裁制度。我们不能断言大陆的仲裁不公正,但对台湾而言,却有球员兼裁判的味道,因此台商希望能设置公正第三者的仲裁机制,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走向国际仲裁,退而求其次,至少希望能由外国民间商会来担任仲裁机构。然而,北京方面还是有不同的考量,这里面的症结,当然就是政治、主权的「结」,这个「结」到现在还是很难解。
再从这次海协会陈云林会长与陆委会赖幸媛主委的见面看,赖主委称陈云林为「会长」,但陈云林却称呼赖幸媛为「您」,这对台湾人民来讲,观感不是很好。日前大陆文化部长蔡武来台,经安排与文建会主委盛治仁见面,蔡武也不愿意称呼一声「主委」。中国大陆似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愿意用一个比较对等的心态,去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
据悉,中国大陆最近也开始对「中华民国」定位进行研究,但现阶段看起来应该是还没有定论。就像中共总理温家宝呼吁政治改革,强调改革是必须要做的,但目前也是「只闻楼梯响」,要跨出这一步,还是困难重重。
如同马副秘书长所言,两岸的制度化的交流与协商,已经广受两岸人民的认同。不论是海基会、陆委会或是其他媒体所做的民意调查,至少都有超过六○︱七○%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两岸制度化协商,以及两岸两会每半年轮流在对方来举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两岸未来协商的「困难点」会愈来愈多,我觉得两岸关系发展在经济层面上,纵使未来「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后续进行的货品贸易及服务业贸易谈判,也绝没有想像中容易。两岸的「租税协议」与「投资保障协议」能否在第七次「江陈会谈」谈成,似乎也还在未定之天;关键在于,两岸之间有没有办法运用智慧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交集」。在此,先对两岸交流和协商下一个初步的结论:海基会与海协会之间的协商、交流虽然获得长足进展,但未来仍有崎岖的道路必须面对,两岸都应该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来为对方思考。

两岸可扩大文化交流层面

两岸之间其实还有很多合作的空间,譬如产业合作。近期中共提出「十二五计划」,其中推动一些新兴战略产业,在某些部分正巧跟台湾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不谋而合;两岸在绿能、电动车、LED、服务业等领域,都有极佳的合作机会,大陆有广大的市场与商机,台湾则有充沛的创意及研发能力,只要双方能合作就可以创造美好的前景。
此外,两岸之间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文化交流的议题。大陆方面积极推动签署两岸「文化ECFA」,因为大陆理解两岸之间签署ECFA创造了共同利益,形塑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但在两岸之间仍缺少共同价值的建立。从大陆的角度来看,签署「文化交流协议」是希望能把两岸的文化,统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框架下;但对台湾而言,过去的发展,事实就是呈现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我认为两岸要签署文化协议,必须审慎研究,毕竟在台湾内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然而文化交流层面应是可以扩大办理的。
对台湾来讲,「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不仅呈现在文艺活动、文化产业,诸如台湾的志工运动、民众搭乘捷运的秩序、饶富特色的诚品书店、公车的博爱座等等生活现象,展现出来的价值观,都跟大陆不同。个人认为,文化交流恰可让两岸理解彼此文化上、生活上、价值上的差异,进而存异求同,因此我主张两岸可大步推动文化交流,但倘要签署文化领域的ECFA,似可再斟酌研究。

严震生
我在九○年代中期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当时两岸两会谈判分副秘书长、秘书长(副董事长)、董事长三个层级。在最低的副秘书长层级协商时,因为层级较低,谈判触礁、甚至破裂都没有关系。但是到了秘书长甚至董事长层级,像过去的焦唐会谈,就要有一些成果,到董事长层级就是签约了。像这样的层级设计,就有一些缓冲,在下面层级谈不成没有关系。
从二○○八年开始,两会每半年固定举行会谈,六次会谈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而且不再是由两会处理相关议题,两岸的官员直接上谈判桌,我认为两岸两会的谈判模式已发生了质变。这样每半年一次会谈,要有一些成果,会不会把台湾民众的胃口养大了?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完全没有签协议,而现在每半年就见一次面,万一没有签成协议,是否就会让人感觉两岸关系倒退?我们现在把民众的期许拉高了,未来谈的议题愈来愈复杂,如果协商的过程需时愈来愈长,是否以后应考虑拉长会谈的间隔,否则如果会谈没有具体成果,可能会让民众失望。
二○一一年适逢建国百年,大陆也在庆祝辛亥革命百年,海基会也刚好成立满二十年,未来继续谈判下去,碰到「中华民国」时该如何处理,将是两岸必须面对的问题。大陆现在学界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寻求两岸都能接受的共识。如果在这个事情上碰到瓶颈,我想未来会很难有更多的突破。中华民国建国百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两岸的智库、学者,可以从两会谈判碰到的问题著手,大家敞开心胸来面对处理这个问题。
二○一一年的APEC会议在夏威夷举行,过去三年我们都是由连前副总统出席参加,以连前副总统的资历、与大陆领导人的关系,代表参加是非常适合的。但是我再次强调,台湾民众的胃口已经逐渐被养大,如果又是连副总统参加,会不会让民众觉得两岸关系没有进展。WHA的观察员资格也是一样,我们已经连续两年与会,如果不能有所提升,例如成为WHA的正式会员、或是成为WHO的观察员,而我们申请加入国际民航组织也没有突破,甚至在ECFA生效后,我们没有再与其他国家签成FTA的话,这可能会让民众觉得,我们的外交休兵、活路外交政策,是不是碰上了瓶颈,台湾的民众不会这样就满足的。我们希望,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上,国际空间的突破上能有新的成绩,否则对执政党未来的选情将会有很大的冲击。

杨开煌

「守护和平、平等谈判、自信接触」

我个人观察,在过去两年半的两岸关系有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过去「追求」两岸和平到未来的「守护」两岸和平。所谓守护两岸的和平,不仅是「签定协议」,还要持续性协商,但不一定要有议题的签定两会才协商。尤其,长期敌对将近百年的两个政治实体,假如没有持续性的协商与接触,两岸和平的维持是不可想像的。过去双方是追求两岸的和平,现在慢慢演变成为守护两岸的和平。
第二个变化:从过去的「让利」谈判到未来的「平等」谈判。以前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普遍认为「经济」是多与少的问题,故较容易;而「政治」是有与无的问题,因此较难。其实,议题的难易不在于项目,而是取决两项因素,第一个是「心态」,双方的心态如果是要共同解决问题,无论谈判议题难易程度如何,终会找出解决方案。假如双方心态不想解决问题,就会故意刁难给对方出难题,再容易也会谈不成。正如以往十几年没有谈成,并不是议题的难度高,是因为彼此的「心态」不正。这两年多来能达成多次会谈签署协议,是因为彼此都想尽快解决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政治态度」,「政治态度」不全是坏事,有时是好事。两年多来几次会谈,大陆的政治心态是希望赶快解决问题,就如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说的:「明年第七次江陈会谈,可以签署投资保障协议。」这就是一个「政治讯号」。
中国大陆政权的性质是众所皆知,只要出现「政治讯号」,即使再难的任务都能尽力完成。反之,也可能让很容易的东西谈不成,例如「一个中国」的问题暂时不想解决就放著等,或是拿出来做为刁难。所以,难易的问题,不在于政治或经济,而是「心态」与「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问题。
往后谈判难免会遇到「政治难题」,但双方解决途径不同。以台湾的立场来说,中国大陆必须「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但以中国大陆立场的看法并非如此,大陆无法预知承认中华民国存在的政治风险有多大。假如有人能向中国大陆保证,承认中华民国存在不会造成「两国论」的风险或其他更大的风险,也许大陆会重新思考,但无人敢作如此的保证,北京政府就无须冒此风险。所以,当台湾谈「中共必须承认中华民国」时,自己须有完整方案,空喊口号无助于两岸的和平,否则是徒使台湾老百姓养大胃口而已,而自己又达不到目标。
在平等的谈判中双方维护各自的利益,谈判本身就是困难的,以大家所提的「FTA」为例,如果台湾与世界各国快速谈成FTA的事,肯定会被说成是「卖台」,FTA怎可能短时间快速谈成呢?我们怎能限制自己的政府,一定要在二○一一年七月谈成?速成结果肯定会造成「卖台」的质疑!
政府应当让民众了解,启动谈判是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一部分,但并非要马上有结果不可。无论是与中共、美国或其它国家谈判,哪样不艰难?例如,美国牛肉谈判事件,台湾的让步被民众谴责,难道不会记取教训吗?因此,平等谈判长达数年之久是常态,否则自身的利益如何来维护呢?
第三个变化:反对党在五都选举后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从族群的抗拒到激进的动员以及成立智库等等措施来看,反对党从「抗拒交流」到「自信接触」。这是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假如执政党能运用得当的话,此项变化将使台湾内政阻碍减少,从不同民意中找出相同的民意趋向。无论对中共或美国谈判,台湾唯有在具备更好的政治资本前提下,才能维护台湾更多的利益。
个人观察政府二年多的作为,两岸政策都是在维护两岸和平、发展中按步就班运作。至于严教授所谈「养大民众的胃口」,可能是宣传的问题,有时候学者可能不经意告诉民众该如何,却忘记了说明「谈判」本身是艰难的,愈是艰难愈是能够维护本身的利益。

台湾公民社会成熟应勇于主导文化交流

谈到中华民国建国百年,所谓「百年树人」,即是文化的蕴涵。文化素质的陶冶需要百年,而中华民国成立届满百年,台湾公民社会已逐渐趋向成熟,一方面代表公民对公共领域的重视,同时注意到自身的权利。如此公民素质的养成,对于未来的一年要作何种规划?二○一一年是中共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重点为「巨大的调整与转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调整。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相互融和,但文化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台湾公民与生活的素质,在文化交流方面是可有所发挥的。
两岸文化交流大致分为六大类:第一为历史文物交流;第二为两岸艺术交流;第三为两岸体育交流;第四为两岸新闻交流;第五为两岸学术交流;第六为两岸文创产业交流。最近,政府反对文建会与大陆文化部推动文化协议,稍微欠缺战略思考,回应方式其实有许多选项。事实上,在文化交流方面,台湾具有主导优势,正如马副秘书长所谈及,许多大陆民众对台湾有高度的好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素质等因素。台湾新闻比大陆更多元、更具包容性,新闻交流可以做更强的突破,台湾何不以学术、新闻等强项当作「敲门砖」,试试北京态度?如果中共愿意,双方就能产生相互影响的机制。
两岸一直在谈求同存异,但如何化异?如何求同呢?「同」并非各自所认为的「同」,「异」的化解是需要逐步接触才能化解。假如以「尚未考虑到文化交流」为回应,未来如何因应下一步呢?并非单一「经济」的突破,就能维护台海两岸的安全,「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共也有想要与台湾交流的项目,假如两岸立场相互交换,不就是「平等谈判」的体现吗?
过去二年来,政府在两岸关系上有相当的突破,也蕴涵可贵的资产,应该善用资产再加上建国百年的机遇,期与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把台湾的优势与优良传承让中国大陆妇孺皆知。两岸慢慢地交流,是可以把「同」的部分逐渐扩大。

赵春山
我今天不谈学术、理论,来谈谈两岸交流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此先肯定海基会的工作,两岸智库、学术界对海基会、海协会是非常肯定的。两会是两岸特殊关系下的单位,不能以平常的态度来观之。举例来说,一九九三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是众所皆知为两岸关系重要的里程碑。换言之,两会间的来往,常标志著两岸之间的变化,同时,两岸关系的变化亦影响两会间的来往。以此角度来看,我同意大陆王毅主任所谈的:「两会的功能不是只签协议而已。」以目前现况,两会功能确实不仅仅于会谈后签署协议而己。
对两岸发展的新局,我个人有些期待,期待两会未来的交流,能有三个「有助于」:第一,「有助于」处理两岸人民互动衍生的基本问题,此为两会之所以存在的最大因素。两岸民众交流所产生的问题,常常是超越政府规划预期之外的问题,希望两会未来的协商真正有助于双方问题的解决,真正问题的解决,会影响下一个的「有助于」。
第二个「有助于」:希望两会协商有助于增加彼此的互信,因为有些问题虽然解决但却无法累积互信,会因为某些突发事件而影响。例如「千岛湖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意味著双方欠缺互信基础,又如广州亚运杨淑君事件,台湾某些媒体出现负面宣传等等,这即代表双方互信基础不够。
第三个「有助于」:希望两会协商有助于开创或建构其它领域问题的协商。两岸从经济与民间交流中,奠定未来在政治或军事互信机制等议题协商上的有利基础。在可见的未来,除了两会之外,看不出有任何机构可以取代两会的角色。尽管在ECFA谈判过程中,各政府行政部门以种种名义介入,但真正发挥谈判、协商功能,还是以「海基、海协」为主。
有关建国百年部分,两岸对此应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在一九四九年前,是没有两岸关系的,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后,才产生了两岸关系,两岸关系是从双方分治后才确立的。在此现况下,双方都需要有再深入的认识,换言之,应该再认识过去双方在不同阶段下,中华民国所扮演的角色,或者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为何?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执政前,是著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但在第一次政党轮替后,中华民国与对岸关系,就不是单单以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了,更涉及了国民党、民进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了。
中华民国建国百年,我对两岸关系未来的期许是,三党之间都必须正视过去历史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演变至今已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欠缺彼此的再认识,在未来处理两岸关系会有困难。举例来说,国民党、民进党及共产党对于中华民国的概念各有不同,民进党口喊中华民国,内心却不一定存在过;大陆方面在某些场合也提及中华民国,但在正式场合是没有中华民国存在的。所以,三党对于中华民国的概念是存在相当大的歧异。适逢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三方对于中华民国的再认识是必须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历史史观」,在长达一百年中华民国的史观中,会有许多扮演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八年执政下的民进党,史观议题在未来将扮演重要的部分。

第二轮发言
马绍章
杨教授刚刚提到协商的心态非常重要,个人深有所感。以我参与的经验,现阶段两岸负责协商的人员都是抱持务实、解决问题的心态,所以比较容易在困难当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因此,两岸恢复协商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体的成果展现。
除了心态之外,观念也很重要,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作为。二○一○年四月,马总统曾经与民进党蔡英文主席举行过一场辩论会,蔡主席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选择题」,他说国民党和民进党最大的不同,就是国民党「透过中国走向世界」,民进党是「与世界一起走向中国」。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以上皆非」的选择题。因为台湾早就是世界的一份子,过去台湾之所以可以创造经济奇迹,就是因为与世界建立非常密切的经贸连结。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没有遭遇问题,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世界的大企业都争相往大陆布局,开展业务。在此过程中,台湾原本占有极为优势的地位,世界各国可以借由台湾走进大陆,但由于二○○○年至二○○八年间,两岸关系的僵滞,造成台湾与国际的连结愈来愈弱化。在那个时期,不论是美侨商会或欧侨商会每年出版的白皮书,每年都会希望台湾开放「大三通」,但是政府却始终做不到。因此,很多外商开始从台湾「出走」,绕过台湾,直接登陆,这是台湾面临的危机。
现在政府采取的两岸政策,是希望能够回复并强化台湾与国际之间原有的连结,透过ECFA,让台湾在世界上取得更优势的竞争的地位,不必惧怕与东南亚或日、韩竞争,这就是正确观念的重要性。
现在很流行所谓「年度代表字」,如果从两岸关系来看,个人觉得二○○○年到二○○八年之间,两岸关系可用「停」字来形容,也就是「停滞」,这段期间两岸有危险、有动荡,但也藏有转机。两会中断联系,海基会虽然持续发函给大陆海协会,却从未接到海协会回函。
二○○八年,则可以用「补」字来形容,两岸恢复协商,开始赶进度「补课」;马总统五月执政,两会在六月就进行首次会谈,到年底并签署多项协议。
至于二○○九年,可以用「稳」字来形容。两岸在谈判时,开始树立双方可以接受的原则,确立所谓「先经后政、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谈判原则与方向。
二○一○年,应可用「常」字来形容,也就是进入正常化、常态化阶段。但两岸经过六次会谈,碰到的问题愈来愈复杂,牵涉的部门也愈来愈多,谈判人员为维护己方利益,往往会锱铢必较,导致协商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较久。如严教授所言,好像台湾民众「胃口」已经被养大,稍有迟滞,就会有人觉得两岸关系是不是「出现状况」。正常两个国家之间的谈判,例如FTA谈判,都必须经过很长时间,「投资保障协议」谈个三年、五年,也不算稀奇。两岸能在半年内完成ECFA谈判,其实已经是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事实上,两岸洽商「投资保障协议」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充分,这次会谈无法完成签署,大家也不必觉得很意外,因为这是两岸谈判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的问题。
二○一○年除了「常」字之外,还暗藏了一个「变」字。因为马总统提出「六国论」,其中强调文化兴国的重要性。此外,马总统也多次提到「软实力」的概念,提出要发展「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突显政府希望把未来两岸竞争的主轴,引导至软实力、生活方式和两岸间的制度上,希望两岸能相互砥砺、相互学习,这是当前政府施政的重要思维。以下再请各位教授继续发言。

李允杰
影响二○一一年两岸关系的因素之一,不外乎是「大三角」:台湾、美国与中国大陆的三边关系。此外,台湾蓝绿之间的政治对立与选举对抗也是关键。在这个架构上来看,中国大陆在「江八点」及「胡六点」之后,纵使习近平顺利接班,应该还是会「胡规习随」,除非台湾内部政治情势发生巨大变化,习近平不至于对两岸关系有太大的改弦更张。
至于美国方面,我认为只要两岸之间不涉及军事、互信机制及政治谈判,仍处于经济、文化合作的阶段,美方对于两岸降低敌意,应该是乐观其成。比较不确定的是台湾内部的政治因素,二○一一年底立委选举马上到来,二○一二年三月紧接著总统大选,密集的选举会不会影响两岸关系?马总统的两岸政策,会不会因此有一些迟疑或保留?
以文化交流为例,我认为两岸之间根本不须害怕文化交流。台湾的优势是在「软实力」,不久之前我的老师奈伊(Joseph Nye)从哈佛大学来台演讲,他不断地强调台湾拥有的「软实力」,可以影响或协助大陆提升管理、文化及政治等各方面的素质,台湾对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要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则会牵涉到文化认同的问题,譬如大陆领导人喜欢讲「两岸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意思就是把台湾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脉络底下,把台湾文化做为中华文化的一枝。但民进党却认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的一部份,台湾文化是吸收西方文化、日本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之精随,所以台湾文化是独特的、独树一格的。至于国民党,则主张要建立「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面对以上的差异,两岸如果要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势必要触及敏感的文化认同议题,究竟是要走向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还是两边文化彼此相互欣赏就好?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文化交流协议」应可在双方的二轨、三轨或学者专家之间,再继续研究切磋。

两岸应努力创造共同价值

前面我曾提到,大陆也在研究「中华民国」定位的问题,例如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提出的「国家球体理论」,台湾则有张亚中教授提出的「一中三宪」与黄光国教授的「一中两宪」。但问题关键在于,北京担心会有风险,害怕将来会不会变成「两个中国」?「两个中国」万一遇到台湾政党轮替,是不是就变成「一中一台」?我可以理解北京的疑虑,对北京来讲,两岸若要坐下谈「中华民国」定位问题,绝对要以「统一」为前提,在「一中」框架里面,来探讨「中华民国」的定位。
但对台湾而言,若以「一中」框架为前题,执政党选举大概就不用选了。台湾每四年就要面对一次总统大选,每四年要办一次立委选举,每四年一次县市长选举再加上每四年一次的五都选举,选举周期太过频繁,只要一有选举,政党就必须考虑主流民意。尤其,近年台湾主流民意主张「统一」的比例往下降,主张「维持现状」及「独立」的比例增加,所以马总统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主张,他若不这样宣示,选票就会受到影响。马总统也曾说在任内不碰政治谈判,无法否认这也涉及选举考量。两岸双方各有各的难处,但彼此如何敞开心胸,以一个开创性的思维来寻找最大的「交集」?两岸应共同面对与努力。
不仅台湾在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事实上大陆也在庆祝辛亥百年,包括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有纪念中山先生的活动。中国大陆无非希望两岸能在签署ECFA,建立「共同利益」之后,能够进一步寻求一个「共同价值」。我认为,这个「共同价值」应该回到胡锦涛所提过的「新三民主义」,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跟中山先生的「民主、民权、民生」相呼应。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在对台政策上,强调比较多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刚好是台湾人民不喜欢听的!
因为台湾社会长期接受民主薰陶,注重人权、自由与民主,所以两岸未来在文化交流部分,除了学术交流、新闻交流,也可以增加一个「治理交流」,例如城市的治理。中国大陆有些城市治理的不错,比较著名的类似薄熙来在大连,或是上海的治理。先由两岸城市的治理,到民主的治理,这些都可以透过二轨或三轨的管道来进行交流。
台湾有不少的民众关心温家宝提出的政改主张,温家宝呼应所谓的「四民四权」,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可是温家宝在美国纽约的部分发言,竟在中国国内被消音,让各界非常关注。据我所知,民进党内部也有一些人在注意中国政改的发展,事实上,北京一直跟民进党有一些接触,他们当然也做了心理准备,倘二○一二年民进党重新执政的话,要如何来面对这个政党。
如果民进党再执政,两岸关系的发展肯定不会像现在一般,应该会有一些差别。日前马总统公开问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到底承不承认「九二共识」?蔡英文坚绝不予承认。因此,未来民进党若再有机会执政,在台湾国际空间、台湾主权独立等问题上,跟北京的矛盾会较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北京应该认真去思考,如何在国民党执政的阶段,能在不否认「中华民国」的基础上,积极去解决问题。试想,民进党连「九二共识」的基础都不承认,不仅很多协议无法签署,甚至ECFA都有可能停摆。现阶段民进党为了在未来重新执政,尝试在两岸关系的光谱上「向中看齐」;蔡英文说要建立中国智库,用来强化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论述与提升直接交往的能量,我认为双方基本的歧异及矛盾还是存在的。由此可见,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最大的阻力,应该还是台湾的国内政治与选举影响。

两会会谈可更著重落实已签署协议

有关对海基会服务、交流及协商的功能,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人少、事多、功劳大」。海基会人力有限,但做的事情很多。有一次我坐计程车来海基会,不用跟司机说地址,他就知道在民生东路,由此可见海基会在民众心目中的知名度与重要性。
过去海基会为两岸做了很多事情,未来还有什么事可以做?我认为,对海基会而言,「江陈会谈」的功能不是只为签协议,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用来检讨、追踪、考核过去所签协议的执行情形。例如:两岸同意开放陆客来台观光每日限额是三千人,刚开始办理初期每日只有五、六百人来台,结果被有心人拿来大作文章,质疑协议是「签假的」;经由双方多次沟通、检讨与逐步改进,二○一一年起已经进一步扩大开放到四千人,让老百姓感觉到两会所签署的协议,对民众的福祉是真正有帮助的。现在,游览车、饭店、景点非常抢手;将来开放自由行之后,相关的效益也会出现在夜市、小店或摊贩,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如果两岸签署的协议都能落实执行,对两岸关系发展与国内政局稳定绝对都是好事。然而,类似三鹿毒奶粉求偿事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未来仍应继续检讨改善,让两岸关系的发展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

严震生
从美、中、台关系来看,过去一年,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这些区域,中国大陆和周边国家发生一些矛盾。像南韩过去与北京的关系非常好,但因为在南北韩发生冲突时,南韩认为北京并未客观中立的处理,保守派的李明博政府开始偏向美国,而日本也是一样。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正与南韩、日本、越南发展结盟关系,形成一个新的围堵中国的政策。
在这样的政策形成之下,台湾应该何去何从,是我们要担心的问题。目前看起来美国认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减少台海地区冲突发生的机率,美国是给予肯定的,也认为台湾处理钓鱼台、南海区域问题的态度,并没有让美国为难。
但是假使未来美国经济不能改善,与大陆在汇率、经贸方面的利益冲突将无可避免,当双方矛盾愈来愈深的时候,会不会有一股保守派的势力要求台湾选边站,是我们要担心的。
二○一一年开始,许多国家要进行大选,包括韩国、美国、台湾,大陆也会在二○一二年换新的领导人,日本近年来首相更替也相当频繁。因此到二○一一年底,可能会有新的区域局势产生,当这样新的区域关系出现时台湾会不会受到影响,甚至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这是我们要特别关心的部分。
中国大陆在很多两岸关系的议题上,会担心如果让利了,未来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就会「滥用」这样的让利,甚至走向对北京不能接受的方向。我个人的观察是,如果我前面说的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出席APEC的层级提升,国际组织的参与扩大等等),那国民党很可能会输掉二○一二大选,反而让民进党得利。大陆如果因为担心现在让利,让未来民进党执政有机可趁,而不敢有所突破的话,那我认为反而正好会让民进党得利因而执政。

杨开煌
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不外乎是中国大陆、国际关系与台湾自身等三个因素。观察过去中国大陆在经历一连串事件后,对于两岸关系有二个较深远的问题:
第一是中国大陆内政改革转型的困难,不但改革的速度不能放慢,改革的幅度不能缩小,在此情况下更要转变自己发展的方式,其难度更甚于两岸关系。过去三十年改革与发展中,中国大陆面临了国家重新转型的困难。例如,在速度与幅度之间、在东部的政改与西部的经改之间、在改革的手段与革命的手段之间等等,如何统筹兼顾,让北京面临非常大的困扰。此种困扰会使得它在许多作为上,用其它事项来补偿其内政上所遭遇之难题,如此一来会影响其外交关系的表现,亦会影响两岸关系的开展。此为第一个中国大陆在内政所会遭遇的困难。
中国大陆所面临的,即是所谓「成长的烦恼」,正如成长中的青少年,身体虽已成熟,但在心智、应对等各方面还尚未成熟,一旦须承担成人责任时,反而说:「不!我尚未准备好!」同时,大陆也面临身份调适的问题,其中包含成长的痛苦,大陆目前还是以较稳健的方式,来因应内外的困难。在国际身份的认同上,大陆也在重新认定该承担的国际角色,最近在大陆有很多的研讨会都作这方面的探讨。这并非学者本身自愿作的探讨,应该是中国大陆外交部或更高的系统有此需求,请学者来作研究。
第二个是国际因素。最近日本从鸠山首相开始,到菅直人首相,连续三次外交事件处理欠佳,包括对冲绳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北方四岛主权问题、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等等,可见日本也尚未准备好来面对亚洲局势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是中国即将与日本一起面对亚洲新局势,而日本本身并未调适好。刚刚严教授提及美国似乎有种「包围」政策,其中特别的是美国与越南举行军事演习,因为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举行军事演习是前所未有的。
从政治经济面向来看,这些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的过程中,都采取政经分离的原则。因为今日的社会形态与过去不同,过去的围堵政策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现今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所以,在国际因素方面须注意到台湾如何自处的问题,台湾应该明瞭现今已进入「后现代」的外交时代,无法用「线性」来观察一个国家的行为。要以「非线性」、「多元化」等复杂因素来观之,何事对国家有利就应该保守,何事对国家不利就应抗拒。在此同意严教授所言,台湾不能只注意此波新的围堵,而无视于其它国家采取的政经分离的作为。
我建议政府必须借镜周边国家的作法,不能只因「围堵」就选边站,应采取「平衡」的外交模式,如政、经分离模式来处理。台湾与其它国家的对中关系,最大不同点在于「文化」,文化是台湾一项重要的突破点,在与中国大陆作「政经分离」时,台湾可以因为「文化」的雷同性与交流而得到更好的「筹码」。个人认为国际因素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但也与复杂性并存,台湾不能只看单一面,而需要多方面观察。
最后,是台湾自己的因素。最近观察民进党开始寻求与中国大陆的互动与接触,如此一来台湾内部族群政治对两岸政策的拔河关系会逐渐淡化,而淡化的意识型态会使得台湾内部问题可寻出一些共识。现今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看出成果,主要原因在于民进党有「十年政纲」,而国民党却无新的两岸关系论述。国民党虽有「黄金十年」,却只是「战术作为」而无「战略构想」。「不统不独」只是一种「战术性构想」,国民党需有「战略性作为」才能与民进党平等对话,也让台湾人民了解两岸和平交流不会造成主体性损害,因此无须用「对抗」来突显主体性。
国民党应当在论述上与马总统区分,因总统任期有限,而国民党是长期存在于台湾政坛,不能只论述交流、和平、稳定或发展,必须将「战略论述」补齐。未来两党「论述问题」,将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要议题之一。也许初期表现于族群问题,但慢慢地台湾人民会问将「何去何从」?甚至「为何而战」?这是国民党必须要回应人民的答案。
在台湾自己的因素中,年轻人的交流与看法,会深刻影响两岸的交流,过去的论述虽有其建设性,但毕竟是过去式,现今国民党必须有新的论述。如何在经济融合、文化领导、政治领先的情况下开创台湾新格局,这是国民党责无旁贷的事。若只图每次选举的斤斤计较,最终会输掉执政的机会与权力。我在此强调,缺乏论述的国民党是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至于,对海基会及政府有什么期许,在最近一年多两岸密切交流后,我有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一,可否减化大陆学者来台行政审批手续,无须逐次填写其详细资料。可以明确告知对方,若有变化须事先通知,否则可以否决其入境。特别对于常来台湾的学者,希望对学者亦可比照台商办理一次多签的优待,双方在行政效率方面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第二,建议海基会定期办理海峡两岸论坛,台湾除了以「文化交流」作为突破外,可以加上「社会交流」的突破。如能邀请大陆基层公务人员来台观摩,与台湾的乡镇层级作交流,直接观察现今台湾社会面向,让其了解台湾基层社会运作,如里民大会、市议会等等,我认为会获得多数大陆人民好评。海基会可以搭起「社会交流」的桥梁,再交给相关的民间团体或赞助者来运作,办理每年两岸社会交流活动。
第三,增加两岸互信。不论在过去民进党执政时代,或现今马政府时代,两岸的互信不外「诚意」与「善意」。诚意的表现是一以贯之,中共对此表现是非常彻底,如何说就如何做,真正做到一以贯之。另一个是善意,就心态与观念的问题,过去有诚意但没有善意,例如,陈水扁谈「统合论」、「两岸和平稳定框架」等等,是有诚意但没有善意。
现今即有诚意又有善意,要如何做呢?应让双方多接触。例如最近邀请大陆研究生来台参加硕博士生论文发表会,陆生对于台湾研究生的政治认同感到讶异。在过程中,双方有很大的争论,从争论中认识台湾的学者与研究生的想法,可让大陆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生,亲身体认两岸政治认知的差距为何。陆生来台交流后产生冲撞争论,返回大陆会产生相互思考。反之,台湾也会反思得知大陆的看法,两岸学生各自思考后才会增加理解。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让双方年轻人从「差异」开始逐渐寻求「相同」。此举对两岸关系长远而言,是具有建设性的作法。

赵春山
我在此提出二点:第一是美国因素。今年大陆学者自我检讨,过去二○一○年整个中共外交是「失分」而非「得分」。对美国外交陷入了南海主权、朝鲜半岛问题,国内经济问题严重,唯一让大陆感到安慰的,是两岸还能维持和解关系。两岸关系和缓,不仅是大陆让利,实际上是两岸都得利,大陆可全力处理其外交及内政问题,尤其二○一二年大陆要面临领导人接班问题。
美国方面有些人认为,现在中国大陆对外政策不知由谁拍板定案,有些大陆内部的利益团体及军方部门,在大陆对外、对台政策上的发言声音愈来愈大。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亦较以往大幅改变,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逐渐恢复,美国主要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说明,现今美方改变态度,一方面称赞中国大陆此次对北韩施加压力得到效果,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大陆在国际经济事务上负起责任。就美国因素而言,实际上大家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必有过多的期待,因为当中美双方关系恶劣时,自然会有一套机制使其慢慢恢复。有一点须特别注意的是,在五都选举后,中国大陆对民进党未来的大陆政策走向具有高度兴趣。
另一项要提的,是两岸往来相关签证行政效率都要检讨,诚如杨教授所言,双方办理签证的程序可以再简化。未来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调适,大陆对此虽然有质疑,但也带点期待,执政党应注意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在此呼应杨教授的说法,现今国民党采取的是「亲美、和中、友日」政策,但在「友日」方面,民进党在对日关系上有其优势,执政党必须加倍努力与日本保持友好关系。
在「亲美」方面,美国对两岸政策,如以国民党与民进党相比较,除非回到陈水扁的「trouble maker」时代才会有例外,否则的话,美国对战后任何发展中国家是采取平衡政策。在诸多情况下,美国是帮助在野党较多,美国认为符合其平衡原则。未来如果民进党向其保证不会作「trouble maker」时,美国会采取何种政策作为,就值得我们来研究了。
「和中」方面,是国民党执政后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假如,未来民进党进行「和中」政策,那国民党未来的的论述就显得非常重要,希望现今执政党应了解其重要性。到二○一二年之前,假如民进党拟定的大陆政策,与国民党的政策相同,到时执政党能否将过去二年来的大陆政策成绩化成选票,值得执政当局来思考。总而言之,台湾内部因素在二○一二年政情发展是操之在我,这是重要的变数。我对于政府及两会的期待,是国泰民安、两会继续运作、两岸关系和缓,在二○一二年能有一个平顺的选举。

马绍章
首先感谢四位学者教授在百忙之中,拨空来参加交流座谈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对海基会的肯定,我们会时时自我惕励,再接再励为民众提供服务。
刚才各位都提到,朝野之间对于两岸政策的论述,可能会对二○一一年的两岸关系,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论如何,两岸关系目前已经营造一个和平繁荣的大趋势,如同杨教授所提,两岸关系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双方都应该要特别珍惜。
最后,总结大家的发言,我整理出五句话,当作朝野与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
「小心翼翼 守护和平」
「时时刻刻 促进合作」
「面面俱到 强化交流」
「真心诚意 累积互信」
「念念不忘 追求繁荣」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就可以朝两岸人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再次感谢各位的指教与建议!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