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会与两岸关系-开创两岸交流路 文/陈荣杰《交流杂志100年2月号第115期(历史资料)》

海基会成立已届二十年。当年有幸参与筹备,草创典章制度,建立运作架构,
拟订交流纲要。其后,襄助董事长处理日常会务;万事起头难,个人投入亦深。
二十年来,两岸关系虽然曲曲折折,走走停停,但欣见海基会一直扮演正面的角色,
发挥积极的功能。忝为昔日工作团队的一员,个人与有荣焉。

时值海基会成立二十周年,特别以「海基会与两岸关系」为题,表达个人对海基会的祝福,也是对两岸关系的期许。
海基会作为两岸交流的桥梁与协商窗口,本身必须具备声望,受到尊重与信赖,始能展现自信,有效执行托付的任务。海基会成立不到一年,个人即已感受来自社会的尊重,同时也体会到机构的声望日隆,大陆的对口单位也能以礼相待。为此,应向公亮董事长与首任秘书长陈长文致敬。辜先生的社会威望与长文兄的远见智慧,是海基会社会形象中的重要资产。这种资产具有累积性作用,希望日积月累,将海基会的专业、声望、形象从高峰推向顶尖。
至于海基会与大陆有关机构互动,成立初期,双方函电系由「国台办」与海基会相关人员以个人名义署名。其后大陆成立「海协会」,以为对口。至此,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交流架构于焉成立;两岸之间总算搭了一座桥梁,对于其后的交流协商开启一扇相互认可的门窗。上述发展,对于两岸关系的互动有其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海基会成立的三项任务:促进交流、提供服务、参与协商。三项任务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例如开放探亲之后,文书查证之需求随之而来。但文书查证事涉公权力,须要两岸共同协商。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束缚重重,形同僵局。大陆坚持协商文书查证必须接受「一个中国」的前提。文书查证是事务问题,「一个中国」为两岸的核心问题。大陆坚持以「一个中国」作为处理事务问题的前提,个人迄今不解。
为化解此一僵局,不能全赖函电往来。一九九二年九月间,个人有感于偷渡客遣返速度严重落后,爰藉送回「霞工缉二号」人船之便,前往厦门实地了解遣返业务。大陆方面,知悉本人有厦门之行,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哲开先生特别专程南下接待。
个人爰利用上述机会,就涉及文书查证所衍生的「一个中国问题的处理」等议题,与邹哲开先生做了坦诚的沟通。会晤时间虽然短暂,但双方原则同意就有关「一个中国问题的处理」,择期在香港举行「处长级会谈」。另,咨商已久的「辜汪会谈」确定在新加坡举行。
由于此一坦率的沟通,终于开启香港会谈之门,并在后续的香港会谈达成「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的处理模式,解决搁置多时的文书查证问题,也奠定「辜汪会谈」的基础。厦门之行,对于当时两岸交流与协商僵局之解决,极具建设性与历史性意义。上述背景对外未曾公开,利用二十周年庆之机会予以披露,以增社会各界对于两岸关系之了解。
主权及主权所衍生的管辖权,是两岸的核心价值。海基会成立不久,就面临涉及管辖权的「鹰王号」走私,与「闽狮渔」号海上抢劫案件。
一九九一年六月,巴拿马籍货轮「鹰王号」涉嫌走私,大陆缉私船紧追至台中外海,强行上船押走二十六名船员,留下五人操船。货轮呼救,台湾海军驰援,人船押回台中。我方采取人船分离处理,人员送返大陆,船由司法机关侦办。
大陆海关人员及随身武器,由海基会人员搭乘华航班机护送至香港移交大陆当局,机上甚多媒体记者随行采访。本案涉及管辖权之行使,又有海关官员,两岸历史首见,本人亲自随机了解。距料,飞机到了香港上空,众多大陆官员在过境室等候,要求本人单独下机前往协商移交地点与方式。大陆不知何故,不愿随行记者在场见证此一历史场合,对于移交地点亦甚坚持。双方讨论甚久毫无进展,最后本人建议在华航机舱交接,并告知对方,如果协议不成,人员武器只好原机返台。还好,大陆在最后一刻同意在华航机舱交接,过程比一般想像要复杂。
不久,一九九一年七月又发生大陆渔船「闽狮渔」号越界捕鱼,并涉嫌抢劫台湾渔船「三鑫财」号,被我海巡单位押回台湾依法处理。案件发生之后,大陆红十字会拟派团来台「协商案情」,并拟派记者随团采访。其间,两会尚待协商细节,大陆代表团即迳出发前往香港,高调喊话,企图掌握主动。最后我方同意以「人道探视」方式来台探视渔民,并同意记者范丽青与郭伟峰等人随团采访。
上述「鹰王号」走私案、「闽狮渔」渔船抢劫案,事涉司法管辖。其间又发生海关官员及随身武器,在香港机场衍生移交枝节,以及大陆红十字会组团来台人道探视及记者随行采访。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堪为两岸最具敏感性的政治案件。海基会在整个过程,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事件终能圆满落幕,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两会的互动创下另类案例,也充分彰显海基会处理两岸事务功能。总而言之,过去二十年,两岸关系时起时落,海基会在每次起落之间都能扮演阶段性任务。
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如果依照过去的轨迹,未来仍会曲曲折折;曲折能否通幽,端视两岸所做所为所产生之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消长。
首先,让我们就西德的「东进政策」,南韩的「阳光政策」与「中国」的「和平统一」作一比较。南韩的「阳光政策」失败了;西德的「东进政策」成功了;两岸还在不确定的航程之中。
「东进政策」之所以成功,来自「善意的国际环境」与「善意的交流环境」。所谓「善意的国际环境」,包括苏联的态度。所谓「善意的交流环境」,东西德签署「基本条约」,西德承认东德是「国家」(西德界定为「一德两国」);双方强调疆界不可侵犯是和平的基石。「基本条约」对于统一问题只字未提,不预设前提,保留未来自然发展空间。在这种友善的气氛下,自信容易培养;有了自信,互信随之而生。西德以大事小,远见与仁恕尽在其中。这是两德足供其他分裂国家学习之处。
南韩与北韩之间,虽无类似两德之基础条约,但两者均以国家身份融入国际体系,彼此互不否定他方之国际人格。南韩推动「阳光政策」,盼能以太阳的光热,促进和解,惟表明不接受被北韩并吞,也不容忍武力挑衅。为了交流合作,南韩前后提供不少经济援助。但「阳光政策」失败了;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北韩没有「自信」,因此无法建立「互信」。
回顾两岸关系,数十年来两岸在国际社会,相互竞争排他性的「合法性(Legitimacy)」与「代表权(Representation)」。大陆在与其他国家之双边关系上,坚持「唯一合法政府」,不接受双重承认。在多边关系(国际组织)方面,坚持「唯一合法代表」。这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斗争,旨在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使台湾的国际法律人格逐渐淍零。大陆所谓的「和平统一」,事实上是单向强制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缺乏双向咨商。一般咸信,不承认对造的法律存在,何来双方对等协商的基础?各种民调显示,大陆长期在国际社会各项领域践踏台湾人民尊严,不但加深两岸问题的「国际化」,也累积不少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负面感情。
两岸交流虽已历经二十年,但彼此仍处敌对(confrontation)状态,双边交流充满算计,事务性谈判突显强烈的斗争(adversary)性格。目前,除了经济议题各取所需之外,双方「共同基础」非常脆弱。交流往来最基本的「对等、互信与尊严」也难落实。大陆高度管制交流与协商的步调,快慢在于方寸之间,收放随心所欲。所以,海基会的两岸工作,可难可易,可快可慢。这样的互动模式如不调整修正,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仍将是走走停停,曲曲折折的格局。如果大陆不能让台湾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信」,彼此的「互信」永远无法建立,共同基础与认同更难培养。
有些民族主义的狂热人士,认为统独是生死之争,誓言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斯言重矣!其实,天下分分合合是历史常态,世界地图每隔一段岁月就会变更颜色。统独必须符合人民福祉,顺应民意。此一民意必须经由国际社会公认之法定机制决定,不能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
就台湾内部而言,任何变更现状之终极安排,必须兼顾不同的国家认同,否则社会势必动荡不安,成本必大。两岸交流应该务实以进,始能水到渠成;不宜躁进,也不容订定时程。我们乐见两岸交流。交流可以促进了解;交流可以促进改变。盼!盼!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