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双十 两岸双赢」新诗征文比赛得奖名单 文/李庭宇《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海基双十 两岸双赢」新诗征文比赛自去(九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开跑后,即获得社会大众热烈回响,迄十二月十七日收件截止日,投稿作品达三一四篇。除两岸三地的华人踊跃投稿外,亦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及美国等地的华人共襄盛举。
  经马绍章、张默、陈义芝、罗任玲及李进文等五位对于新诗写作颇富造诣的评审委员,审慎评选三○四篇符合资格作品后,计有十九篇作品进入决选。一月二十四日召开评审会议,经五位评审委员充分讨论后,评选前三名作品如下:

【第一名】摄影展
作者:李长青

参观的动线,从编号
1991的作品开始
画面里的天空,云朵越来越
自由,彷佛飞鸟的视野
盈盈灵动著
透明的山水:一树,一花,一叶
都成为追梦的羽翼

镜头不一定只定格在
民生东路;你看,历史的轻舟
已过曾经那么沉重的地图
你看,作品1993号的彩虹
贴邮台北的季风
海岸了函件的港口

你看,作品1995号的渔船
在航行里转注,鳍鳞的漂泊
作品1998号的北京
用光圈微调,时代的阴晴
用特写形声,岛屿的黎明

(休息区的茶水,有新的咖啡
如果一时,无法即溶
请稍候热水
匀匀析出
作品1999号的深秋)

摄影展的照片继续浏览
08,09,2010……
连绵的风景继续深圳
然后重庆,福州,台中
税务,农产,金融……

评审评语:
  〈摄影展〉既有庶民写作的清新,又有诗人创造的自然。题目相当形象化,预留了想像空间。
  以「参观的动线」开笔,既显得灵活,又能跳脱俗套,不做一般正面的、概念化的歌咏。
  诗中纪年,分别代表海基会成立、辜汪会谈、台海危机等关键事件。作者藉照片的意象、展场的情境,呈现海基会耕耘两岸关系的历史与未来,显示主题意义,富含余韵。

【第二名】后来
作者:吴奕均

后来弟兄们的忌日成了终生刑求
你在微醺的酒吧里找人招供
干了这杯伏特加换一个失传的故事要不要
咕哝咕哝咕哝咕哝

台北到北京能有多少距离
洒下满天梅花却一朵朵凋萎在这夜空
伞兵徽章且留在这片海棠红
肉身亲吻地面之前
不觉轻轻哼起那首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你噬著猎刀上的蕨
换上带咸味的衫
用泅泳缝合了海峡伤口
退伍列管乙级流氓是
一种讽刺的酷

那些未曾溶解于时间的脸孔
走样的轮廓,如幻的画面
一并腌渍下酒了
而在另一个相同日子
幸存者谨向家属致哀
未干的泪就让它悬在
历史边缘
青春的伤又怎能独自
咀嚼

男人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结束的:
走了。明早
出差呢
别问我班机目的地
台北到北京能有多少距离

评审评语:
  藉著伞兵们失传的故事,生动刻画出那个感伤的年代。语言成熟,情感节制。末尾又是一句「台北到北京能有多少距离」,成功带出了今昔的对比。这是小人物的生命史,却也是整个大时代的纪实,因此格外动人。

【并列第三名】当天灯与风筝交会
作者:李定伟

这一头的平溪升起了天灯
明晃晃的眼睛向西要穿透云海寻找身世的滥觞
那一头的山东扬著巨龙风筝(注一)
颤巍巍著摆尾向东要续那断了线的纸片
曾经,近半世纪的冷雾漫漫在台湾海峡
历史的锚炼如霜冻的脐带垂在浪底
分界著跃不过的楚汉残局

始于二十年前的一股和风
拨散了蒙蒙昧昧的虚白
托起了天灯与风筝交会在黑水之上
巨龙因镶上了眼睛而活络
渐强的心搏,澎澎湃湃
铿锵的在史册上敲打著新局

于是,这一头输出的是返乡的老兵
思乡的邮票终得换成了探亲的机票
那一头涌入的是访胜的观光客
刻板的印象终得转印成真实的录像

于是,两岸的天空搭起了虹桥
异乡的街道投射著熟悉的记忆
让人分不清身在昆山亦或台北(注二)
直航的机舱里有著谪仙的千里江陵
于是,我们在经济的乐谱上写出合作的音符
大陆如琴,台湾如弓
来回之间
思想起与唐山谣交响出繁荣的新曲

当天灯与风筝交会
东方有龙在炯炯舞动
而在西方的西方
未来的热汽球,将不再
 倨傲

注一:平溪的天灯节和山东的风筝节为两地有名的活动,而天灯相传为诸葛亮所发明。
注二:昆山市因为台商纷纷前往设厂,群聚效应而使得市区热闹如台北市,因而有小台北之称。

评审评语:
  本诗以十分真挚的语言,清徐的节奏,借天灯与风筝的亲切对话,为两岸人民祈福,绽放一片繁华逸乐的胜景,令人鼓舞。

【并列第三名】语言的化石
作者:冯杰

(小记:一九九二年我初次见到返乡的诗人痖弦,十八年后的二○一○年又重逢,他对我说:「我说的河南话可是一九四九年前带到台湾的,今天来看,他还有化石价值。」)

你是带著语言的行走者
像失家者带著牒谱 行脚僧带著饿瘦的钵
失国者怀揣一泊残山剩河
把语言夹在书里 怕碎就不忍折叠
把语言抗在肩上 且高过头颅
以及高过蓬乱如藻最后如雪的头发 语言且
高过掌中一册残破毛边的少年诗卷
语言往往栖息在最低处
在一朵遗漏的棉桃里

我们把整整一条海峡放在左右一边
汉代的蓝和基督的古典也放在一边
开始在推敲故乡的颜色
和草木消失的容颜 化石封存的方式以没有而最好
它需要以时间包裹然后携带 像母亲
烙下的那一张温热的小烙饼 隔著棉衣
烫著 暖著 帖著后背和沉重的军辎

那些方言宜打包 宜紧裹 万不可漏气
尤其是异乡梅雨时节
漏气是需要发芽的
像童年磨坊里月光漂白的那些豆芽们讲的夜话
青砖可懂 一盏马灯可懂 铜环和毛驴可懂
五十年语言的成色谁鉴定
肯定有草木听懂 野荸荠 地丁花 风信子还有一把盐
在侧耳 在纪录 在我俩都不知道的那个位置
哪里是化石啊
草木在端坐著 像我们乡间的神

评审评语:
  每一个人无论去到天涯海角,身上都会带著故乡的「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血液、基因、回忆、颜色、气味……亦即整个故乡的概念。「语言」穿梭人生,有时甜有时酸有时苦,「语言」是人生的况味……每当梅雨时节,「语言」尤其容易发芽,生根,纠缠。创作者瞬间捕捉到痖弦的心境,以小喻大,呈现大时代两岸的氛围,值得咀嚼再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