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商在两岸经贸发展的角色—自大陆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的观察 发表人/段樵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本文作者段樵教授引述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在市场(或资本主义,或自由)经济,每个人于追求自利中,达到了整个经济体的最大利益。一九八○年代以来,台商对大陆地区的投资亦可作如是观。在这过程中,台商投资是大陆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即进入大陆开放地区的外资先行者之一。台商是先行者、冒险者,并舖垫了大陆引资发展路线持续深化的基础。
  一九七三到一九七九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加上劳动成本的上升,令台湾的企业在一九八○年代起,不得不积极寻求产品与技术升级或进行海外直接投资(FDI)。台湾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也是一种顺势操作,将本身的劳动密集工序,向生产成本较低的邻近地方作梯度转移。在一九八○年代,这种地区首先是越南战火平息后的东南亚,其次乃是大陆首先对外开放的广东珠三角区域。
  段教授指出,由许多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肯定台商是大陆制造业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香港企业。由于台商早期以香港为后勤基地往珠三角,其后往长三角发展,台商与港商的群聚与供应链关系也较密切。台商、港商及其他外商,对受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若干值得学界验证或量化的影响。
  台商的境外投资,有极明显的制造业跨境生产特质,对外与对大陆的持续投资,使台湾的产业结构逐渐偏向服务业。一九九三年之前,台资在广东的投资最多,主要集中于东莞、深圳与广州,各年总金额尚超过在上海与江苏投资的合计,但其后即被超过。不过迄今,广东项目总数仍居大陆第一,台商对大陆投资,至少在珠三角部分,也带动了台商在香港的直接投资。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之后,台商作为整体外商的一部分,直接对资本、就业、出口、财税做出量的贡献,也为本身的持续成长赢得利润条件与经营空间。如自更宏观的视野观察,在大陆官民积极配合,努力学习,以图追回一九五二到一九八○年间失掉的三十年的不懈奋进下,台商与整体外商的自利行为,更为大陆至少在长、珠三角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脱胎换骨的机遇。三十年来,此二地区乃至全大陆,在经济增长上获致的成就,就印证了这一点。
  研究发现,在广东、江苏、浙江,特别珠、长三角地区,前者有香港,后者有上海,形成了二个地区引资的核心城市。长期发展下来,塑造高效分工的城市链,提供该地区宏观层次的聚集经济效益。台、港企业为此二地区带进产品生产分工网络,这是聚集经济效益在产品层次的体现,也带来了配套行业,包括服务业的兴起,令各受资城市,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地级市「小而全」,工业行业类似度较高,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高度不发达的局面。各地区行业相异性因外商企业进入,民营企业兴起后增高,城市链内各地依比较优势条件发展,也增进了长、珠三角整个地区结构优化,行业互补发展与产品分工群聚形成的整体经济效益。
  段教授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情势明显改变,大陆也将经济发展目标由「惟增长」转为「多元与可持续的增长」,动力由「外需」朝向「内需市场的开发」。三十年增长之后,劳动者的福利更受重视,生产成本也在缓步增加。台商面临的技术升级、管理升级的压力必然日益沉重。过去三十年「筑巢引凤」,今日可能要「腾笼换鸟」,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一部分。
  台商与外商在大陆,前三十年的阶段性角色可能已近尾声,下一个三十年,在地主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可能要参考目前在爱尔兰、东欧,甚至在英、美、日等国的外商或台商先行者的经验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