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经贸交流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人/蔡宏明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一九九○年代以来,两岸经贸往来日益深化,大陆已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及第二大进口来源,两岸贸易结构也明显朝向技术密集化发展。同时,大陆已成为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呈现技术密集化、大型化、集团化,并开始重视大陆内需市场与服务业投资。
  然而,两岸经贸发展也存在经贸体制差异的问题,台湾对大陆物品仍然存在进口限制、大陆低价产品影响台湾产业、台湾产品出口面临大陆贸易障碍与反倾销调查等问题,而台商大陆投资也有许多制度性和营运的障碍,以及台商投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
  ECFA的签署,将建构两岸经济制度化机制,使两岸依据「逐步推动、先易后难」原则,渐进实现「两岸经贸自由化」。如此,将促使两岸贸易与大陆扩大内需政策结合,促进两岸分工模式之调整,增加服务业开拓大陆市场之机会,使陆资来台进一步扩大和自由化,也将促进两岸新型产业合作。
当然,ECFA执行成效、后续协商压力,以及「十二五规划」牵动两岸产业竞争,是台湾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台湾对于ECFA的执行、后续谈判进行、两岸海关、产业合作、协助台商转型及拓展大陆内销通路,都应有积极推动之策略。
  总之,在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开放大陆商务人士来台,以及两岸经贸往来逐渐「双向化」之趋势下,ECFA将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与自由化,建构制度化的协商互动机制,以更广泛的「新经贸关系架构」,全面性处理两岸经贸衍生的各项问题。
  展望未来,综观ECFA之执行、大陆经济转型与「十二五规划」对两岸经贸之影响,首先,政府应积极规划提升后ECFA时代台湾竞争力的两岸分工策略,努力建构台湾作为支援大陆生产基地提升附加价值的来源,而让台商企业逐渐转型,把过去的「代工」型态转变成国际大厂的「研发」伙伴,将是一个必要的发展方向。
  其次,就ECFA后续谈判而言,由于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等实质谈判,将涉及台湾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市场开放与两岸之利益交换,亟需作整体考量。对此,除应注意可能衍生的两岸产业竞合趋势与相应配套措施外,对于后续自由化开放项目的选项,也应厘清双方产业之优劣势、大陆推动之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规划可能衍生之竞争趋势,才能提出「对台湾有利」的谈判策略。
  第三,就两岸经济与产业合作而言,由于ECFA与十二五规划同时在二○一一年实施,自然成为两岸在十二五期间互动、推动经济合作之平台。对此,台湾应主张将「十二五规划」列ECFA经济与产业合作之对话议题,特别针对大陆未来在「扩大内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各专项规划中,将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搭桥列为推动项目,才能找到两岸中长期发展之合作方向。
  同时,台湾在推动「两岸产业搭桥专案」时,更应思考两岸合作在台湾相关产业发展愿景中的定位,以及所追求的长期目标,才能提出台湾对两岸产业交流合作的长期战略。特别是,由于两岸产业合作均涉及贸易、技术合作、研究发展、相对投资等往来法规的开放与调整,必须有整套规划,才能真正达到「两岸产业双赢」目标。
  最后,为协助台商更为即时掌握大陆扩大内需相关政策之具体商机,政府应积极运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产业合作小组,提出协助台商转型及促使台湾厂商与大陆地方政府合作,发展台湾精品内销通路,积极行销台湾品牌之策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