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后ECFA时代的和平路线图 发表人/严震生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据守台湾。中共持续对台采取军事行动,直到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炮战为止,军事征服台湾的失败,并未让中共放弃想要使用武力达成统一的最终目标。两岸未来和平发展的路径如何?在后ECFA时代有无特出之处?
  严震生教授指出,一九八○年代末期开始的民主化,促使台湾改变大陆的政策,不仅承认分裂国家的事实,更展开与大陆的交流,纾解两岸的紧张关系。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一连串副秘书长级和秘书长级的谈判,促成一九九三年辜汪会谈。
  民主化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台湾认同的出现,加上台湾独立运动,两者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后冲击台湾的大陆政策及两岸关系。两岸两会协商,在一九九五年李登辉总统访美时,出现变化,北京当局中断两岸协商、以试射飞弹恫吓台湾。民进党二○○○年执政后,让两岸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复存在。二○○二年陈水扁总统宣布「海峡两岸,一边一国」,二○○四年进行防御性公投。二○○五年的废统论,强烈意味著「国家统一」不再是未来的政治选项。
  观察国民党二○○八年赢得总统大选后,严震生教授认为马英九总统的「不统、不独、不武」、「外交休兵」、开展直航和深化经济关系,都是推动和解、消弭紧张。两岸两会已进行六次江陈会谈,签署十五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和解,在双方签署ECFA后,更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台北希望透过ECFA,扩展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及达成经济的永续发展,也企图透过与其他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打破外交孤立。
  严震生教授在文中提出,虽然马总统领导的政府并没有主张台湾的法理独立,但它基本上并没有追求透过政治谈判达成国家统一,而是以维持现状为基本政策。这个立场反映了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偏好,即虽然他们欢迎两岸经济交流的深化,但这样一个情境,很难持久。未来双方要进行政治协商的时间迟早会来,台湾是否做好准备?是否要从消极的维持现状,转向积极的协商谈判,并设立最终目标?
  严震生教授广泛考察分析主张两岸统合的学者以及曹兴诚先生的意见,提出「共同多数及双重否决」的方案。严教授引用十九世纪一位极负盛名的政治思想家─考洪(John Calhoun)之理论,建构此一方案。身为美国南北时期的南部分离主义者,考洪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政治思想家。为了保护南方的利益,并且不违反联邦主义的精神,考洪提出了无效理论(nullification theory)及共同多数(concurrent majority)的设计,来处理区域间的冲突。无效理论是指在联邦法律与州法律发生牴触时,前者不具效力,不再适用于州的层次。共同多数的设计,就是若联邦法律必须适用于州的层次时,它们必须获得该州多数人民的支持及同意。
  严教授指出,若将无效理论应用在两岸关系上,一中三宪的模式或许是考量的对象,也就是说第三部宪法必须与中华民国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不相牴触。将共同多数应用在两岸关系上,台北和北京都可采纳此机制来否决一方片面改变现状。此一方案让台湾可以有机会说服大陆民众支持台独。换句话说,双方都必须努力赢得对方的民心,不是使用武力,而是透过说理。
  换句话说,两岸都可以抽离目前「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困境,进入「一个现状、各自表述」的新境界。两岸如何维持现状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拥有否决对方片面改变现状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否决(dual vetoes)。
  大陆若能实行一个公开、公平及透明的投票程序,它或许早已是成熟的民主国家。一个人民享有真正民主的大陆,应当能尊重台湾人民的自决(self-determination)。在此之前,继续维持现状或许是台海和平稳定最可行的方案。
  严教授在文末语重心长的表示,在ECFA生效后,预期台湾将和大陆有更紧密的经济整合。两岸学者对以和平方式达成两岸统一的提案与建议,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施行。「共同多数及双重否决」的方案,可以充分反映台湾民主现实,而此一方案的投票程序,能让大陆民主向前推进,有助于未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岸关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