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金融合作 台商开疆拓土 文/许振明《交流杂志100年6月号第117期(历史资料)》

  二○○八年,在改革声浪频起、人心思变的社会氛围下,台湾经历第二次政党轮替,马英九以净赢对手两百多万票的优势当选第十二任中华民国总统。在五二○就职大典的演说上,马总统表示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与大陆恢复协商,借由两岸经贸往来的正常化与制度化,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创造两岸双赢的局面。

  显然地,马总统在和平拼经济的思维逻辑下,抛弃过往政治意识形态的包袱,大力拆除两岸经贸往来的藩篱,并借此提升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频率与空间。观察马总统就职迄今的三年间,两岸关系的进展飞速,除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多项丰硕成果外,也开启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崭新的一页。

两岸金融交流大步迈进

  当前两岸金融间的交流合作自二○○九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三次江陈会谈完成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正式将两岸金融合作事项形诸于官方文本后,两岸的金融合作已进入实质交流的层次。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两岸金融主管机关完成两岸银行、证券期货及保险三项《金融监理合作瞭解备忘录》(简称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之签署,同意未来两岸金融机构可互设分支机构、参股及经营跨境相关业务,并允许两岸监理机关交换双方资讯,协助彼此履行金融监理职责,更是意谓著两岸金融交流合作迈入全新的纪元。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于重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并将金融服务业列入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两岸金融业开疆拓土的速度开始大步迈进。

  以目前台湾银行业者前进大陆开设分行及参股的进度来看,已有第一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与土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而彰化银行、合作金库及华南银行等三家银行则分别在昆山、苏州及深圳设立分行,受益于ECFA早收清单的兆丰国际商业银行与台湾银行则已获金管会同意设立苏州及上海分行;另外,富邦金控则是透过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参股厦门银行。显而易见的,在MOU及ECFA签署后,台湾银行业者已摩拳擦掌,进军大陆抢食金融大饼。

台商经营环境愈显艰困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相对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及广大腹地,聚焦全球投资者目光,也吸引为数众多的台商大举前进大陆投资。根据经济部投审会的资料显示,自一九九二年政府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正式准许台商赴大陆投资以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总额累积已高达一○一二亿美元(统计至二○一一年三月底止),占同期间对外投资总额的六一‧六%。「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现象,表露无遗。然而,在面对大陆庞大商机之际,台商在营运资金筹措方面却常遭遇诸多阻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台商,较不易在资本市场筹资(直接融资),往往只能透过间接融资取得资金,一旦融资管道或来源受限,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八年金融海啸发生时,大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曾针对沿海主要城市的台商进行访问调查,台商反应最多的问题就是资金取得不易,在遭遇筹资困难时,普遍无法获得金融体系相对应的支援。此除与总体经济环境有著密切关系外,过往台湾金融业者无法前进大陆服务当地台商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此外,两岸金融制度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障碍以及认知差异,迟迟无法获得改善,彷佛就像一道枷锁,紧紧限缩著台商的发展。从下述几个面向,可以清楚看出两岸金融制度面的差异对台商的影响。

  首先,根据经济部的规定,目前企业投资中国大陆金额上限仍不得超过净值六○%,是以,台商在大陆子公司往往无法从台湾母公司取得充足资金。

  其次,大陆金融发展历程仍新,台商要取得当地银行的授信贷款往往需要提供足额的担保品,然而,由于大陆银行对担保抵押品的认知仍停留在动产及不动产,例如土地、厂房或机器设备等,与台湾普遍可接受诸如应收帐款、订单契约或现金流等准资产进行贷款的观念存在极大差异,也造成台商融资的困难。

  第三,对于贷款展期的处理方式,两岸银行业者作法也大不相同。当贷款期限届满,大陆银行通常会要求将原有贷款还清,再重新申请、审核、拨贷;而台湾则是会先看缴息纪录,若无重大违约事由,大多会同意客户继续展期。贷款展期模式的差异,无形中也升高台商资金调度的风险。

  第四,对于大多是中小企业的台商而言,由于资产规模、财务结构及企业信誉等都不如大型台商企业,使得征信方面仍具有一定难度。加上两岸目前并未有共同的征信平台,征信资料也尚未互通有无,均造成大陆银行对台商的征信不易,同时也加剧台商融资困境。

  最后,除了上述列举的融资问题外,中国大陆总体环境的改变可能对台商造成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近年来,人民币大幅升值、基本工资调涨、环保标准要求提高以及缺工潮频起等,对大多数以外销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台商而言,势必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转型的压力,而无论是升级或转型,都需要资金因应。显而易见的,未来大陆经营环境愈发险恶,可能大举侵蚀台商的获利,都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也凸显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两岸金融合作便利台商拓土开疆

  有鉴于台商在大陆融资问题严重且经营的处境愈加艰困,倘若此困境迟迟无法解决,恐怕使目前连结台湾与大陆的产业供应链出现断层。因此,如何利用两岸彼此间的金融合作,解决台商融资问题,使有资金需求的台资企业都可顺利取得资金,无疑是当前政府的重要职责。

  在此前提下,两岸已积极透过《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金融监理合作瞭解备忘录》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协助台资银行前进大陆设立分行、子行或参股,连带地也可就近提供台商融资的服务,让台商筹资管道更加多元化。一旦台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势必可嘉惠更多台资企业。早在MOU及ECFA通过前,多家金控高层即纷纷表示:「台资银行登陆之后,光是服务台商这块,商机就无穷了!」另根据金管会调查,有设海外分行的台湾银行业者中,获利最高的地区主要以香港及越南为主,而这些分行的主要客源即是台商。显然地,台资银行的登陆,对台商与台资银行双方而言,是互利双赢的局面,而这都是政府积极开放两岸金融合作政策的成果。

  此外,马总统上任后,秉持促进台湾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理念,借由大幅松绑两岸政策的举措,积极鼓吹海外企业来台上市(特别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无形中也提供台商另一层面的筹资管道。换言之,目前两岸金融合作的焦点,虽集中于开放彼此金融业者前往各自市场设立据点,但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流也不容忽视。因为,透过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除可扩大双方市场规模、带动资本市场发展外,也可便利台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两岸金融合作仍有未竟全功之处。特别是随著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茁壮以及两岸经贸频繁的往来,攸关两岸之间货币兑换、汇款、存款以及贸易结算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仍未建立,已对台商产生极大的影响。现阶段,两岸虽已签署现钞的清算协定,但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观光旅游的个人小额人民币现钞的兑换需求,对于广大台商而言,人民币存款、汇款及贸易投资方面的业务需求,绝对更为重要也更为殷切。如前所述,当前大陆台商多属毛利相对微薄的外销导向型企业,汇率的波动往往会造成获利剧烈变动。因此,若可与密切往来厂商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除可规避汇率风险外,还可节省汇兑成本、提高获利。是以,就长远角度观之,政府实有必要尽快与大陆建立一套全面性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后续的两岸金融合作方向

  金融为经济的血脉,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息息相关。金融之于经济就如同润滑油之于齿轮,后者转动的同时,绝对需要前者从旁辅助。随著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茁壮以及两岸经贸频繁的往来,两岸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特别是,现今马总统对外经贸政策主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希望台湾经贸可以携手中国大陆走出去,并进一步连结全世界,无形中也加速两岸经贸的合作与发展。而此亦牵引出两岸之间庞大的资金流动现象,加上两岸经济互补的区位优势,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性及便利性,未来两岸金融领域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变得益加强烈。

  现今两岸金融MOU及ECFA的签署,已大致舒缓台商融资的压力。未来台湾银行业者除可直接为台商提供融资服务外,尤有甚者,更可进一步补足台商进行技术升级及转型的资金缺口。不过,对于未来台商可能遭遇的其他问题,包括征信不易、经营环境恶化以及汇兑风险等,仍有待两岸政府加紧脚步协商。例如全面性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两岸台商纾困平台的搭建、联合征信资讯分享平台的建构,以及两岸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成立等,若能尽早启动,必然对台商营运产生一定的助益。

  对于马总统执政三年来,在开放两岸金融合作、协助台商方面的努力,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未来,我们更衷心企盼政府可以加速与大陆协商尚未完成的两岸金融合作事项,让台商可以更无后顾之忧的深耕大陆,进而开创两岸经贸的新契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