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竞争力向上提升 两岸和平向下扎根 文/马绍章《交流杂志100年6月号第11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充满惊奇,这种惊奇,也总让人对未来抱著希望。两岸关系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谁曾想到一九八七年政府会打开两岸交流的大门?谁曾想到两岸会在一九九三年进行历史性的辜汪会谈?谁又会想到两国论和第一次政党轮替又把两岸带回僵持对立的局面?二○○八年第二次政党轮替后的两岸关系,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风景,真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一九八七年到今天,两岸关系曲折起伏,但也因为如此,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双赢,什么是双输;什么是搁置政治争议,什么是政治挂帅;什么是累积互信,什么是互相猜疑;什么是和平红利,什么是恐惧成本;什么是务实,什么是务虚。
从二○○八年开始,两岸关系的变化对台湾的未来有何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观察,就教于读者。
两岸关系 从事实出发
谈两岸关系,必须建立在事实上,不能只凭一人或一党之好恶与想像,否则一切只是浮沙建塔,梦中幻境而已。个人以为,两岸关系有五大事实:
第一,两岸的经贸关系自开放交流后,始终持续成长,不受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详表一)。二○一○年时,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达一五二三‧三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二九‧○%;大陆也是台湾最大顺差来源,达七一七‧七亿美元,而台湾全球顺差仅二三二‧四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对外投资地区,累计至去年底已达九七三‧二亿美元,占我全部对外投资额的五九‧七%。两岸经贸关系的成长,因素很多,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大陆本身走市场经济,使其经济条件具有某种吸引力,这种成长是不可能发生的。
表一、台湾对大陆(含香港)贸易统计
第二,台湾和大陆都是世界经济的成员,都在这个经济体系内运作。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两岸不只彼此贸易,也分别与世界各地区贸易;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两岸不只互相投资,也分别到世界各地区投资。
第三,大陆在世界经贸体系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大陆已是全球第一高外汇存底、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口国。随著大陆经济成长,大陆的家庭可支配所得从一九九八~二○○七年成长一七○%,内需消费市场平均每年成长一四%,不论是手机、汽车、液晶电视,大陆都是世界最大销售市场。世界奢侈品协会预估二○一二年即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第四,全球化与区域整合都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向WTO报备的RTA/FTA共有二百七十七个,亚洲地区有五十八个,而台湾仍有边缘化的危机。
第五,两岸曾经在一九九三年举行辜汪会谈,这个会谈的基础就是两岸在一九九二年达成的共识。现在两岸的会谈协商就是回到当初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辜汪会谈的延续。换言之,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可以搁置争议,展开合作。
在这五大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要关心的问题不是台湾要经由大陆走向世界,或者是与世界一起走向大陆的问题,因为台湾和大陆都已经是世界体系的一员,而且彼此已经有了很密切的经贸投资关系。我们应该要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两岸经贸交流的管理机制,以建立交流秩序及提升竞争力的问题。台湾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在过去已有的九二共识基础上,对等协商,建立管理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创造和平环境;另一个选择是否认九二共识,让双方陷入政治争议,又回到僵持对峙的局面。现在的政府,选择的是第一条路,一条把竞争力往上提升,把和平往下扎根的路。
竞争力的五大优势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意义,学者之间仍然是众说纷云,不过,竞争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如何发挥并建构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些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五类:(一)要素优势:亦即土地、资本、劳力、人力素质、基础设施质量等生产所需要素的竞争优势;(二)机会优势:主要是指市场的大小,也可以说是机会的多寡,如果市场小、机会少,就很难支撑创新与成长;(三)制度优势:主要指制度运作的效率,尤其是针对要素及产品流通与管理的效率;(四)结构优势:结构优势主要是指特殊产业是否形成产业的群聚而言,例如美国的矽谷以及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即为显例。此外,日本本身汽车产业十分竞争,也造就了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一种结构优势;(五)文化优势: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有关竞争、开放、创新、市场等价值是否普遍及深入人心而言。
机会优势扩大
二○○八年以来,政府的两岸政策,对于机会优势、制度优势等方面的竞争力,产生的效益最大,而且提供了创造结构优势的巨大潜力,兹简单分如后。
就机会优势来说,可以从投资以及出口增加来观察。对内投资增加,必然代表内部市场的扩大,对外出口增加,则是在外部市场更具竞争优势,或外部市场更为扩大。
以观光产业为例,在二○○八年之前,由于大陆观光客无法来台,而外来观光客人数长期停滞在三百多万人次,所谓的「观光客倍增计划」,都是纸上谈兵而已。马总统上任后,海基海协两会立即签署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协议,二○○九年大陆观光客来台人数有六十万人左右,去年则成长近一倍达一百一十八万人左右,预计今年还会再继续增加。大陆观光客来台,也促成了许多产业市场的扩大。马英九总统即指出,他上任时,凤梨酥一年卖二十亿元,去年达到两百五十亿元。
事实上,成长的不只是大陆观光客,世界各国的观光客人数亦是同步成长(详表二),去年来台观光客人数高达五百六十万人次,产值也突破了五千亿。由表二可知,大陆观光客成长并没有排挤到其它国家的观光客,而是呈现同步成长的现象。
表二、二○一○年外国来台观光人数成长率统计
观光客人数增加,代表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因此观光饭店业者及游览车业均扩大投资。据统计,自二○○八年六月至二○一○年六月,投资兴建观光旅馆及一般旅馆的有五十家,总投资额高达五百六十亿元,更新改善的投资也将近一百亿元(详表三)。这些投资的增加,也会带动就业率的提升,并创造更高的产值。
表三、近年投资旅馆业一览
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大陆对我金融业市场的开放,也提供了我银行、保险、证券业者在大陆扩大市场的机会。目前,已有彰银、土银、一银、合库、国泰世华、华银等六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开业,不仅可以在大陆扩大市场,也可以为台商提供更方便的融资管道。在证券期货业方面,大陆方面已核准富邦投信申请参股大陆地区基金管理公司,另有七家国内投信事业向陆方提出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其中富邦及群益投信已获准,尚待外汇管理局核准额度。这些政策,对扩大我金融业者的市场与机会极具意义,也是金融业者多年的心愿。
再从ECFA早收清单来看,据大陆海关统计,今年一至二月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为一八二‧七九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二○‧一九%,而在早收清单的部分,则成长高达二八‧四七%。大陆给予我方的五百三十九项早收清单商品占大陆整体进口的比率,自去年三月以来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今年开始却逆势走升,从去年十二月的一一‧一八%,提高至今年一月的一一‧七九%及二月的一二‧二七%。这意味著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厂商,利用早收清单的减税优惠,推动对大陆的出口。如再加上国内银行登陆所发挥的后勤支援作用,将有利于台商利用两岸个别优势进行产业分工,「连结亚太、布局全球」再也不是口号。
制度优势提升
制度优势,是探讨竞争力不能忽视的因素。制度优势主要是指制度运作的效率,以及制度所能提供给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保障而言。在这近三年的时间,两岸签署了十五项协议,与制度优势有密切的关系。
制度的优势首先是成本的降低,包括时间的成本以及金钱的成本。两岸过去不论海空运皆无法直航,所增加的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大幅影响台湾成为地区营运中心的条件。在民进党执政时期,美侨商会及欧侨商会几乎年年呼吁大三通,可见其重要性。
从空运直航来看,大幅节省了两岸来往的时间。以上海为例,过去每趟行程至少要八小时以上的时间,根本无法一日来回,但现在台北上海的飞行时间仅需八十余分钟,其差别真是犹如天壤。
从海运直航来看,过去往来两岸船舶需弯靠第三地(主要是日本石垣岛)才能进入台湾或大陆,一方面每航次需缴约三十万元的签证费,另一方面航程远,需多费十六至二十七小时的时间。两岸海运直航后,一方面节省运输时间,也节省运输成本一五至三○%,签证费也可年省十二亿元(以四千航次计算)。除此之外,据农委会估计,因为海运直航,有利于植物蔬的保鲜,台湾水果对大陆出口量约可提高两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建立稳固的行销通路。
除了海空直航之外,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协议,提升了检验检疫制度的效率,目前已有五家业者突破陆方加工畜禽产品检疫准入条件获准输销大陆,双方也同意以凤梨为示范案例,推动水果快速通关措施。
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也有提升两岸货品贸易流通效率的作用。例如去年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与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节能灯产品电气特性与光学量测比对测试;标准检验局与大陆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之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完成数位相框产品电磁相容比对测试;工研院太阳光电与 LED照明计量实验室与厦门国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签署「LED照明产品测试能力验证合作意向书」;工研院与大陆计量院签署「两岸计量科技合作备忘录」。这些措施提升了货品流通的效率,同时也为我们的产品开拓了更多的机会。
在制度优势上,除了管理的效率之外,制度上所提供的保障也是竞争力重要的一环。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经济活动中各方参与者权益的保障,这种保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的增加。例如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可以保障船东以及船员的权益,也可以减少不法情事。两岸食品安全合作协议,也可增加消费者的信心,例如自二○○九年三月至二○一○年十一月止,共计通报一百五十件,通报项目包括自大陆进口的白木耳有农药残留、鲍鱼检出禁用动物用药等案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无可讳言,文创产业最需要的就是智慧财产权保护,而大陆的山寨现象将是对文创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两岸签署了智慧财产权合作协议,代表双方愿意建立保护智慧财产权的制度,也可以说是两岸文创产业最需要的一项法律制度。去年底,台湾著作权保护协会即开始办理影音制品进入大陆市场的认证工作,缩短台湾业界进军大陆市场的时间,并借由主管部门沟通平台与协处机制,改善盗版问题,对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极有助益。
力推六大新兴产业 创造结构优势
在结构优势方面,台湾正在推六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及文化创意,大陆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七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育种、新医药、新材料、电动汽车、资讯产业。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重点,可以相互合作,透过两岸产业分工,形成共同的结构优势。例如大陆推动资讯业,而台湾电子科技产业已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也有丰富的经验与人才,两岸结合,应可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事实上,经济部在推出六大新兴产业后,即开始推动搭桥专案,选定了中草药、太阳光电、车载资通讯、通讯、LED照明、资讯服务、风力发电、流通服务、车辆、精密机械等产业,办理十一场次两岸产业交流会议,促成五百二十二家两岸企业商谈、一百三十家企业进行合作,并签订五十件合作意向书。虽然还没有真正开花结果,但初步已达成一些合作议题的共识,透过此一两岸产业整体及共通性平台之交流,将使台湾厂商在中国大陆市场之竞争较其他国家之厂商具优势。
人民交流 两岸和平向下扎根
综上所述,政府证明了两岸双赢不仅是一个可行的概念,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在两岸和平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往下扎根的效果,这也是一般人谈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时比较少注意到的副作用。
旅行,是一项很奇妙的体验。出发前,充满想像;旅行中,充满惊奇;返家后,又充满回忆。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很深的智慧。一卷书,只是脑中的模糊的想像与距离;一里路,则是心中真实的感动与回味。根据一份针对大陆观光客及大陆在台学生的研究,其发现甚有意义。
这个研究主要是探讨大陆观光客及大陆在台学生,对台湾有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等等。在经济层面,有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台湾经济自由、商业活动发达、交通有秩序、交通便利、高消费。在社会文化层面,九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民众友善亲切、整洁、进步,有八成以上认为治安佳、有地方特色、重视文物古迹。在政治层面,八成以上认为台湾民主、民众言论自由、媒体自由发声,七成以上认为反映民意,五成以上认为清廉。其它部分就不赘述了。重要的是,有七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有再度造访台湾的意愿,更有高达八成以上愿推荐亲友来台湾旅游。
总而言之,这些大陆观光客及大陆学生对台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回到大陆也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这些人已经和台湾产生了感情的联结,他们在大陆会向亲朋好友介绍在台湾人有多好客,台湾风景有多美,台湾生活有多文明,就好像涟漪一样往外扩散。如果要说两岸和平,两岸人民的善意与好感才是最坚实的基础。
虽然部分人士担心对大陆开放会影响台湾的安全与利益,但有开放才有接触,有接触才有影响。两岸展开交流与合作,反而使台湾价值大为突显。换言之,在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是大陆观光客来台旅游,亲身体验台湾的生活方式、多元文化、与好客热情,反而能让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社会的价值与软实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化过程,它的效果将为两岸和平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个人认为,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就像哈佛大学奈伊(Joseph Nye)教授所说,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谁述说的故事迷人,也相当重要。台湾在这五十年发展的过程中,已留下了许多不仅迷人,而且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天天在上演,因为它们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迷人又动人的故事,为什么不和大陆朋友分享呢?大陆朋友可以把这些迷人又动人的故事,化成记忆,变成 DNA,对两岸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效果不言可喻。
结语:不要「囚犯困境」要合作双赢
聪明的人从历史学到教训,愚笨的人重蹈历史的覆辙。两岸过去长期陷于「囚犯困境」之中,在互不信任的情形下,彼此所做的选择,根本没有双赢的可能性。可以说,在「囚犯困境」中,不仅彼此消耗宝贵的资源,而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错失了提升竞争力的机会。以烽火外交为例,双方都假设对方会挖墙脚,因此一定会主动去挖对方墙脚,结果双方都被第三国裹胁。对两岸来说,这都是惨痛的历史教训,也都从中学到了宝贵的一课。
二○○八年是两岸突破「囚犯困境」的关键。当前两岸之间,对等、尊严、和平、合作、双赢、管理、秩序等概念已经形成一种有机组合,成为两岸关系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元素,值得我们珍惜。两岸要恶性循环的「囚犯困境」,还是要良性循环的双赢合作,答案应该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