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建国百年看两岸制度演变 文/林祖嘉(国立政治大学经济学系特聘教授)《交流杂志100年10月号第119期(历史资料)》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至今,整整一百年,其中前四十年,中华民国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战争的状态,直到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两岸各据一方之后,两岸的经济体制才算是真正的稳定下来。

而其后的六十年,两岸的经济体制都曾经出现多次变化,基本上台湾从经济计划走市场开放,较早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而大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出现大幅度的改变,虽然起步晚了许多,但是目前发展的也算是相当成功。

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中,在两岸同文同种的情况下,为什么发展的过程结果会有如此不同?其实,从两岸发展的过程与经验来看,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很好的历史验证,告诉我们经济制度的重要,是后人或其他后进国家一个很重的借镜。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计划经济的前题是「共产主义」,也就是说所有的财产都是国家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私有产权」;而市场经济则承认私有产权,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财产,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大家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进行财产的交换。

在共产主义下,因为所有财产都是公家的,大家都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就不必努力工作赚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反正国家都会提供。所以,共产主义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工作诱因很低,在没有诱因下,生产效率很低,产出受到限制,国家自然就不会进步。相反的,市场经济(或是资本主义)强调私有产权的重要,当一个人想要拥有自己的东西时(小从食物大到住宅等等),必须努力的去市场上交换(或赚取)。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努力工作,以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私有产权的驱动下,大家的工作诱因较强,产出才会增加,社会就会进步。

计划经济所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东西都是公家的,所以东西都是用分配的,而不必经过市场交换。比方说,大陆曾经采用分发粮票的方式,来保证每一个人所分配到的食物、布匹与其他物品都是一样的。从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很公平的,例如,每个人每个月都分配到一公斤米与一公斤面粉。但问题是,如果有一个人只喜欢吃米,不喜欢吃面,那么他领到面粉该如何处理?是不是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交换比率该如何决定?这时,市场经济是不是会自动出现呢?也就是说,配给制度是从供给面出发,却完全忽视需求面的重要。每一个人的偏好与需求都不相同,共产主义下的政府如何去满足每一个人的不同需求?

市场经济利用市场交易,让人们的供给需求自行决定市场价格和市场交易的多少。市场价格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决定谁来生产、生产多少;谁来消费、消费多少。也就是说,市场价格足以提供充分讯息,来决定所有的生产与分配。在充分的市场讯息下,人们自然会努力生产与消费,市场得以有效率进行,得以达到最大产出,经济发展也就可以持续进行。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让市场讯息充分揭露,不要让「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自然就会产生最大的效率。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说法,但是其背后的理由非常的合乎逻辑。因此,最终历史发展的结果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最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绝大数国家的选择。

台湾:从经济计划到市场开放

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后,曾提出许多经济政策,其中有些失败,包括进口替代与第二次进口替代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得到相当不错的成绩,包括加工出口区、十大建设与科学园区等等。这些政策成功背后,除了政府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其他因素配合。比方说,十大建设的成功,一方面是行政院长蒋经国有远见,当时台湾也的确面临基础建设严重不足的情况,正好可以借由国际经济不景气下,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大内需方案来解决。一九七三年,政府十大建设的总支出是两千多亿元,以当时的政府支出规模来看,是相当可观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有魄力的政府,我们很难想像此种庞大投资如何能成功推动。

除上述政策外,台湾经济成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不断采行各项开放政策。例如,一九六五年加工出口区的成功,是政府成功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带动台湾大规模生产。又如,一九八六年开始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包括利率自由化、外汇市场自由化与开放民营银行等等。

其实,从一九九○年开始,台湾的经济政策主轴就是「自由化、国际化、民营化」。九○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曾推出「亚太营运中心」政策,可惜未竟全功。二○○二年初台湾成功加入WTO,其背后原因之一,就是台湾开放一部分的国内市场。其实这两个政策目的之一,都是希望利用这些经济政策达到全面的开放。

当然,台湾也曾经从一九五二年开始,就由经建会(前身为美援会)提出一连串经建计画,一直到现在经建会仍会提出四年计划与各年的年度计划等等,希望以经济规画带领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的市场愈来愈自由开放,因此政府经建计画的重要性就愈来愈低。记得有一位长期投入台湾经济政策拟定的经济学者曾经说过:「台湾的经济发展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非常认真的去执行经济建设计划。」这句话说得很中肯,因为政府真正要做的经济政策,应该是去建设一些重要的经建工程,例如十大建设及全民健保等事项。至于其他的经济事项,政府应尽量少去干预,只要维持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民间自行发挥就行了。

另外,在两岸政策方面,从一九八七年底政府开放人民赴大陆探亲后,两岸经贸快速成长,于是从一九九一年开始,政府又开始一系列的开放措施。大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应该尽可能利用此一市场,不论是利用廉价生产要素来生产,或是利用庞大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产业,都应该采用一个较开放的态度。很不幸的,到了民进党政府执政时,因意识型态考量,大陆政策先是采行「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后来又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显得非常谨慎与保守。就在其执政的八年间,也是大陆经济发展最快速的一段期间,因为对大陆开放政策过于保守,让台湾错失充分利用大陆市场的最佳时机。

二○○八年马英九总统就任以来,对大陆政策改采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先是开放直航与大陆人士来台观光,然后在二○一○年六月与大陆签署ECFA。签署ECFA可说是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最重要的里程碑,此举不但使得台湾企业可以更有效利用大陆市场,也让台湾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机会增加许多。也就是说,两岸签署ECFA,是继二○○二年初台湾加入WTO以后,市场开放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步。

中国大陆:从计画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九四九年大陆在共产主义之下,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虽然声称「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但人人心里都有数。吃大锅饭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努力工作的诱因,因为薪水不是依每个人努力工作来发的,也不是依个人的产出来发放。在一切公平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薪水与报酬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为什么要努力去工作?中国大陆后来走向人民公社制度,更是使得共产体制最终崩溃的主因。人们缺少工作诱因下,就不会努力工作,产出不增加,经济就不会进步。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曾有一句名言,他说:「面包师傅每天一早起床做面包,请问他是为了填饱大家的肚子,还是填饱自己的肚子?」这句话,充分说明工作诱因的重要性。

其实,一九四九年两岸各据一方时,两岸人民的所得并没有太多差距。虽然,台湾在日据时代的基础还不错,但由于一九四九年一下涌进太多人口,使得当时台湾人均所得并没有比大陆高出多少。但是,当台湾采取市场经济而逐渐取得经济成就时,大陆仍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苦撑。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前,大陆人均所得两百美元左右时,台湾人均所得已达到两千美元的水准。

一九七八年底,四人帮下台,邓小平采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大陆经济起了重大变革。「改革」是把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改成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则是开始与外国进行国际贸易,希望利用国外的市场一方面达到规模化的生产,另一方面也希望藉著国际竞争,达到提升国内生产技术的目的。其实这两个政策都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一个是对内市场的开放,一个是对外市场的开放。

但是,在当时仍是共产体制下,人民公社依然存在,土地是国家的,农人没有自己的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必需全部上缴,因此大家仍然没有努力工作的诱因。尤其是在长期人民公社制度下,不但人民工作意愿很低,农地的相关资本支出也不足,导致农地生产力非常低,低到几乎很难生存的地步。

直到一九七八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的几位农人私下签订契约,以「包产到户」方式,改变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做法,整个大陆的农业政策才有重大转变。当人民工作的报酬不再是齐头式平等,当报酬由每个人努力的结果来决定时,农人的工作诱因就出现了。以当时生产严重不足的情况,仅仅这么一点点的生产诱因,就足以使农人努力生产,让经济发展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当然,只靠农业生产是不够的,大陆需要的还是工业产出与其他产业的产出。但是,一方面大陆生产技术不足,另一方面,严重缺乏资金,因此需要大量藉助外来力量。一九八○年二月,大陆同时选取了深圳、珠海、汕头与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希望藉著吸引外资与港澳台资,达到提升国内生产技术的目的。其后,一九九○年六月,选择上海浦东作为经济开发区;二○○○年,开发大西部;二○○五年,又再开放天津的滨海新区与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等。基本上,大陆进行开放,都是采用「摸著石子过河」的态度,先是试点,然后再逐步开放。

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第二次南巡,确立大陆采取「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后,大陆才真正开始采行所谓的市场经济。其后,一九九四年汇率改革,取消外汇券,形成单一汇率制度;同时,开始采行分税制度,把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画分清楚。一九九五年,通过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让金融体制有了初步的样子。九○年代中期以后,大陆实施更多的市场改革,把原来属于各企业负担的医疗、住房与教育等,都分割出来,交由各别的市场提供这些服务商品。由于各生产性企业把这些功能都交由市场提供,这些企业可以专注于生产产品,因此他们的生产力可以提升。当然,由于这些企业不再提供医疗与住房等非专业生产,因此企业中就有很多人会丢掉他们的饭碗,就是所谓的「下岗」;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服务性商品改由专业人士生产,因此这些产业的生产也变得更有效率。

二○○一年底,大陆加入WTO,开始大幅开放国内市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因此获得更多国际市场,使大陆的出口与进口同时大幅成长,造成大陆在过去十年间经济快速成长与累积大量外汇存底。

从过去三十年大陆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但其实都是国内外市场的开放而已,已造就大陆过去三十年经济以每年约九‧一%的快速成长。去年,大陆GDP总产值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虽其总产值与美国仍有一段距离,但因其十三亿人口的庞大经济体,已足以让中国大陆从「世界工厂」的角色,成功转型到「世界市场」。

市场经济的下一步?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开放与竞争,开放一方面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找到市场;另一方面,开放也产生更多竞争。竞争让大家必须更努力工作,产出才会增加,社会才会进步。当然,开放与竞争都会带给人们更多压力,因此在开放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人的抗拒,这是可以理解的。市场开放并不是对「每一人」都有利,通常是对大多数人有利,而对少数人不利。因此,在开放过程中,政府应该要协助少数人转型与升级,或给予某种程度的补贴。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开放与市场扩大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是每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长期持续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自由化、民营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面对全球经济快速整合的今天,台湾也应该尽速融入区域及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台湾与大陆签署了ECFA,未来必须努力与其他国家签署更多经济合作协议。因此,不论是政府、企业与个人,都需有更多心理与政策上的准备,以因应市场开放与国际竞争。

同样的,大陆经济表现固然不错,但未来他们需要面对的开放与国际压力会更大。比方说,人民币汇率开放、人民币交易自由化、大陆人民出国观光自由化,以及大陆各项资讯与数据的公开与透明等等。我们相信,市场开放的过程是持续的,大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