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建国一百年,轻松读马总统的选书 文╱蔡诗萍(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基金会副董事长)《交流杂志100年10月号第119期(历史资料)》

当国家领导的,是不是都一定爱读书?

在民主化上轨道、定期改选的今天,说实在的,作之君,作之师的观念,实在没有意义。民主年代,美国总统可以出一位哥伦比亚的博士教授伍德罗‧威尔逊,更可以出一位好莱坞演员罗纳德‧雷根。两人学历,差异甚大,但作为一位总统,则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至于爱看书与否,跟他们的治理能力,未必有太大关联。威尔逊于一次大战后,提出民族自决,享誉全球,偏偏说服不了国会,最终饮恨于国际联盟的议题上。雷根学历不高,可是沟通能力极佳,戏剧历练的生涯,弥补了他在学识上的不足,反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知名的美国总统。

总统爱读书 处处闻书声

但总统爱读书,以他所站立的高度,对读书界、对出版界总归是一件好事。媒体总会在追逐总统买什么书、读什么书、推荐什么书的焦点下,意外的也做了件赞助书香社会的好事。总统爱读书,总统爱推荐书,值得鼓励。

马总统这回挑了五本书,书海无涯,何以是这五本?

我们不妨从此时、此地的当下角度去检视。然而,好书之所以为好书,自有它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总统挑到它们,固可增添几分附加价值,却绝不至于总统没挑到它们,而使该书的色彩黯淡几分。这点,在评述马总统挑的这五本书之前,必须先做说明。

马总统挑了余秋雨的《中华文化—从北大到台大》、漫画版《赛德克‧巴莱》作者邱若龙、《民国旧报》作者唐屹轩、《一次看懂自然科学》作者刘炯朗,以及谢瑞智的《当孔子遇上当代》。

若从此时、此地的角度去理解,这几本书的出线,自有马总统一套选书的逻辑。

民国旧报 纵横百年

今年,民国一百年,坊间当然出版了不少关于建国百年、辛亥百年的著作与论述。相关书籍,若论学术价值或好书档次,超越这本《民国旧报》的,自不在少数。这本台湾作者编撰的书籍,却在编辑形式上,采取了报导式撰写法,把民国百年史上的「大小事」,以编年逐月关键日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没漏掉重要的政经社等「大事」,亦编注了一些艺文、社会事件、人物逸闻等,史家未必会关切的「小事」。然而,这些「小事」,以现今重视庶民史、重视社会史观,以弥补大论述之不足的流行史观而言,却无疑是重要的。

比方说,在《民国旧报》的〈抗日战争〉这一篇,夹在烟硝弥漫之抗战讯息里,有一则「梅小路专栏」,特地报导了梁思成与林徽音这对夫妇档,在五台山发现现存唐代木造建筑「佛光寺」,打破了日本人宣称纯唐代建筑只存在日本奈良的诳语。这则新闻不大,在当时,却无疑是对日本的一大反击,亦是对被日本压迫的中华社会最强有力的文化鼓舞!

综观全书,这类编辑撰写手法,不仅易读易懂,更可随心所欲,想挑哪段读,便可从哪段读起。详尽如建国百年辞典,轻松如按键即可搜寻之网路,是本书被马总统推荐的原因吧。

漫画‧巴莱 追寻原民史

漫画版《赛德克‧巴莱》,又名《漫画‧巴莱》,近期因素当然跟魏德圣导演的史诗巨构,上下集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上映有关。不过,若了解台湾原住民议题与台湾本土论述的微妙牵连,就不难理解,何以朝野政治人物都对原住民议题有著念兹在兹的提醒。

魏德圣挑这议题,必然要正面触碰原住民与外来统治者的互动,也得对日本统治者如何分化、挑动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间的对立与仇恨,使得莫那鲁道的反抗日本统治,与当时支持日本帝国,联合封锁赛德克族的其他原住民族之间,微妙的关系亦须摊在阳光下。

这段复杂的日本殖民史,置放于原本无忧无虑优游于山林之间的原住民生活史中,若再参杂「后殖民史观」,台湾朝野不同的国族认同史论,的确愈发显得敏感。不过,最令魏德圣导演痴迷的,应该不是这些后人的后见之论,而是当初莫那鲁道明明见识过殖民母国日本之强大,却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之下,毅然决然以赴死决心,以卵击石的悲壮意志!

《漫画‧巴莱》的漫画版面,其实更接近那史诗一样的迷蒙色调,不似电影或小说,前者会失诸于过分逼真,后者又或失之于文字的潜越。简洁的画面,短截的叙述,薄薄一本,便交代了莫那鲁道的隐忍,赛德克族与其他原住民族间的长久征伐,以及日本统治当局如何由下往上,辟路、筑城,向山上逐步紧紧勒住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与慢活自由。

阅读这本《漫画‧巴莱》,应该是寻索莫那鲁道历史遗迹于荒烟蔓草中的开始而已!

当孔子遇上当代
印证生活点滴

马总统会选上谢瑞智的《当孔子遇上当代—为论语做见证》,我起初颇感意外。毕竟,若以诠释古代经典的专业而言,至少我看过的几本,无论大陆学者于丹较浅显通俗的「百家论坛」版《于丹〈论语〉心得》,或知名思想史家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又或者,台湾本地的哲学史家傅佩荣的《解读论语》,都具有一定程度专业文史解读诠释的可看性。何以马总统挑上法政学者出身的谢瑞智版《论语》呢?

我仔细翻阅本书后,注意到,这本书的确在诠释《论语》时,姿态是非常亲切的。我所谓「亲切」是指,作者非文史专家,亦不以此标榜,于是在诠释时,是以基本的文义解读为标准,不故作博学状。正如本书的书名所透露,是以「遇上当代」,这么一个价值混淆、功利取向、是非模糊、信口开河的年代里,《论语》还具有怎样的指导性原则为信念,再佐证以作者自己数十年教学、服务公职的人生体验,来验证《论语》的现实世界价值。

最有趣的,这本书的目录,论语里原来的每一篇章,都被作者直接冠上新标题,且是依据该篇主旨,给予最浅显易懂,与生活直接联系的建议。譬如,我们熟悉的〈里仁篇〉,第一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本书标题便是:「选择邻居的重要」。是不是言简意赅,很直接,直接到颇有拙趣!
读者们,你若不想在我前面引述的学者专论的《论语》版本里打转,那这本马总统推荐的《当孔子遇上当代》,不失为一本简单、易懂、好用的《论语》读本。由于作者在析论中,不时援引自己的公务生涯经历当见证,这本书倒还真适合公务员们当闲暇之余的进修读本呢。

看懂自然科学
打通任督二脉

《一次看懂自然科学》会被马总统推荐,毫无疑问,这是当年选文组的男生,心中不免想补足的遗憾,亦即,对自然科学做更多科普式阅读的补强。当然,也是希望透过此书,能让这社会在理解科学时,有亲切适宜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有洪兰、李家同两位教授的推荐,这是我认为最具说服力的一组名单。洪兰与李家同两位教授,专业够水准,写起专栏,虎虎生风。对专业知识的普及论述,信手拈来,皆是好文。两位联手,替文笔亦属流畅的中研院院士刘炯朗推荐,效果鲜明。

诚如本书封面上两句话,「课堂上零散枯燥的知识,中研院院士用趣味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这些文章,是刘院士依据每周主持一段广播的主题,撰写的文稿。广播具备通俗性、大众性,再艰深的科学知识,亦得通过口语传播的考验,以及听众要有兴趣不转台的试炼,说真的,并不容易。即便已经如此「通俗了」,我翻翻书,仍发现自己确有读来吃力之处。

但是,这就让我想到,以前我做广播时,定期会邀约《科学月刊》的主编李家维教授,介绍当期刊物的好文章。同样,不少文章听起来常常似懂非懂,可是听久了,竟也听出一点兴趣。这就是科普写作的意义,能让一般非专业的读者,靠这些科普读本进入一个科学新知或科学观念的世界,而非自己排阻于那个世界。

从北大到台大
中华文化恒久远

我最后介绍《中华文化—从北大到台大》,不是没理由的。马总统选建国百年的书籍,选莫那鲁道的故事,选台湾版的论语今读,选科普读物,概念一致,都以台湾这块土地做轴心。但以他对两岸念兹在兹的文化连结而言,若挑一本书,来显示这份关怀,那余秋雨「大块假我以文章」的胸襟,往来两岸始终不忘中华文化必须不断与世界文明对话,与当代价值相激荡的呼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这本《中华文化》,规模不似余秋雨以前的著作,然而他采取对话式行文,且对话对象都是讲堂上的两岸大学生,阅读时的压力自然不及以往的大论述。透过对话,亦同时观察了当代两岸青年学生的思维,这是本书最可读的精采处。

余秋雨在这本对话录里,对中华文化之出路,对当代中国之文化流行论述的反思,基本上并没超出他以前的著作。不过,透过学生提问或挑战,毕竟他得重新思考自己的论述,如何与年轻世代能够对话。余秋雨的语言机锋,以及他思索的流畅度,尤其能在对话式的沟通里呈现出来。若说,透过这本书,可一窥昔日非学究式、非论文书写式的书院师生对话录,当不为过。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