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当海基会协商代表团完成签署协议的任务,准备踏上归途时,天津这个古时「天子的渡口」,天气异常晴朗。对照两天前海基会协商代表团刚踏上天津土地时的阴凉,当天的好天气,彷佛在告诉世人:海峡两岸的天空或云或雨,时阴时晴,也许变幻莫测,但乌云背后,终究有阳光。
岁末年终,回首两岸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历在目。本期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王铭义特别借由一场两岸谈判见证者的对话,带领读者进入两岸互动的历史脉络。从九三年的新加坡会谈、九六年的台海飞弹危机、九八年的辜汪会晤,到九九年的两国论、○八年的重启协商,两岸关系虽然起起伏伏,但总算朝著和平繁荣的康庄大道前进。
两岸经济上的试炼也不遑多让。「有甘有苦」可说是大陆台商的最佳写照。虽然ECFA的签署带给台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随著大陆人口红利终结,世界能源供应吃紧,全球经济衰退已在眉睫,摆在台商面前的,是缺电、缺工、缺订单的严峻挑战,有待政府协助台商齐心克服。
二十年来,两岸的政经情势,虽偶有乌云遮蔽,但两岸社会文化的交流,却像乌云背后的阳光,持续发光发热,不曾间断。先是两岸用语及消费习惯的趋同,后有两岸通婚的逐渐正常化,交流的门一开,改变,似乎是可以预料的结果。
然而,本期杨开煌教授提醒我们,两岸深入交流后,除了改变双方原有的认知,使双方距离更拉近外,亦有可能强化「你劣我优」的刻板印象,使双方渐行渐远。杨教授特别点出台湾的服务导向行政文化、效率导向市场文化、奉献导向社区文化以及大陆的北京共识,是值得双方学习、重构双方彼此印象的起始点。倘若两岸交流能够从比较走向学习,从批评走向欣赏,将能为两岸和平增添许多社会基础。
本期《交流》杂志以「两岸大观察」为题,除了邀请资深观察家回顾两岸过去二十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外,对于影响两岸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政策面,亦未忽略。台大国发所周继祥所长的「双英两岸政策比一比」,相信能为所有关心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政府的两岸政策所影响的,不仅是两岸关系而已。今年九月二十二日,台日关系因著台日投资协议的签署,迈向新的里程碑。政大国关中心亚太所蔡增家所长撰文告诉我们,这个协议的签署,与马总统执政后,两岸关系的和缓大有关系。随著台日投资协议签署带来的示范效应,与他国完成经贸协议的日子,指日可待。
中华民国刚过完热热闹闹的百年国庆,喧腾过后留下的,是对这个国家历史更多的反思。如果没有经历过帝制的挟制,便不能突显出自由民主的重要;如果没有体验过战争的无情,便不能领悟到两岸和平的可贵。民主与自由,是民初五四运动以来所欲保护的核心价值,亦是拉近两岸距离的唯一道路。
本期文章篇篇精采,字字珠玑,期待读者先睹为快,共赏心灵飨宴。
冬雪无论如何深,总要融化的。两岸关系虽有起伏,但我们期盼海峡两岸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