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名嘴现象:啄木鸟或乌鸦? 文/张启楷(中视「两岸新新闻」、年代「新闻追追追」主持人)《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名嘴是政府和社会的啄木鸟,把病因好好啄出来,政府和社会这棵树才能长得好」。三年前,中国评论社来专访台湾名嘴现象,开门见山问:「不少人批评台湾的名嘴是社会的乱源」。我做了以上的回答,并举例名嘴穷追猛打陈水扁弊案,才促成第二次政党轮替。现在,很多名嘴严格监督政府施政,也产生当头棒喝的效果。
虽然,名嘴在当下社会已隐然成为一种包含负面取向的名词,甚至胡佛教授曾批评,台湾政论节目里许多名嘴已丧失知识份子的良心。但我仍认为,这是台湾自解严以来最可贵的社会资产之一。请试想:当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如台湾的名嘴揭发水门案时,如果国会、司法单位和政党没发挥功能,尼克森总统会下台吗?名嘴只是启动者,整个社会要健全发展,还有太多环节要相互配合。
台湾名嘴 百家争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有线电视台加入传播市场,政论节目成为观众的新宠,人民借此参与公共事务。后来蓝绿对峙渐趋激烈,政论节目变成政党动员利器,最近五年谈话节目题材「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所不包,娱乐化是新趋势,政治立场在收视率之前也得退一步。
过去廿多年里,谈话节目养成一批具影响力的评论者,不知从何时起,大众称呼这些人为「名嘴」。他们主要来自平面媒体记者、党政人士及学者,本来多数是从事政治评论,但随著后来财经、社会甚至八卦娱乐等议题投入市场,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名嘴也不局限于政治专业背景,反而涉猎较广的媒体记者,最能游走在各类议题的言论场域中。
平心而论,在诸多谈话节目里,政治性的时论节目还是市场主流。台湾特殊的环境,使得政治议题不分有无选举,时时刻刻都能口沫横飞,从来不缺下锅大火爆炒的重咸议题。最初是晚上八时到十二时,各家有线电台逐鹿电波战场,后来下午时段也加入战局。
四家无线台、六家有线新闻台的SNG车,随时在全台各地新闻现场,以最快速度滚动时事。如此火速节奏,改变了政党、民众对时事的态度,很可能一个早上民意就猪羊变色,官员从立法院回办公室途中,就会让政策死而复生。政论节目因此不缺话题,只怕名嘴不够。像历次大选开票、陈水扁总统司法案件起诉及宣判、八八风灾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抢人上节目已是常态,固定班底和提前锁定名嘴,对电视台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节目热门 名嘴不足
一个谈话节目至少需要三位名嘴,就算现在「二一○○全民开讲」、「大话新闻」邀六位来宾坐满摄影棚,畅谈两个小时下来,以一人一小时出席费三千元计算(有少数名嘴是四或五千元),来宾费用约三万六千元,比起其它类型的节目算是成本最低的制作方式。但对观众来说,却算是很直接而强烈的讯息,若再加上有CALL IN ,更有参与感。因此这廿多年来,台湾政论节目可以持盈保泰,有些节目更是历久不衰,屡创收视率高潮,是有政治环境、市场效益双重因素支撑的。
不过,名嘴不足一直是这几年政论节目制作的困扰。评论班底固定的好处是,保持节目一定的节奏和氛围,言论品质也较能保障,但缺点就是总有一些无法满足观众之处。特别是当下各台都有不只一个政论节目,从白天到晚上都是同样几张嘴在发声,日久天长下来,观众不是感到失去新鲜感,要不就质疑「怎么×××这么厉害,米酒到女神卡卡都能谈哦?」也有观众会打到电视台去抗议,「×××下午讲过的东西,晚上还讲一样的,连衣服都没换,你们干脆重播就好了…」。
面孔重复的问题一时不易解决,男多于女又是另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各台的谈话节目里,除了娱乐类型的名嘴女男人数较平均,一般时论类的多半是男多于女,往往一整集下来画面杀很大,交锋来去缺乏另一种调和。于是几位口才好的女性民代、记者,变得格外抢手。
为了化解外界对名嘴是「万应白花油」的质疑,不少制作单位这几年提出一种新作法,就是为名嘴提供「剧本」,让他们可以从容在各类议题里,提出专业而深入的观点及知识,这也使节目内容更有组织和逻辑。但这种作法也有「出包」的时候,名嘴不见得事先都能充分消化材料,一上台就变得像在读稿。更糟的是,材料多半来自网路,时间急迫之下无法再三查证,以假当真被网友揭穿的例子所在多有。
政论名嘴 蓝绿分明
另外,政论节目在最近十年争议相当大,部分电视台、主持人政治立场相当明确,政党也乐得借此作政治动员。因此部分名嘴之间也有蓝绿界线,本来这些政党属性还在社会可接受范围,但随著蓝绿对峙激化,加上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如三一九枪击案、红衫军静坐围城等,社会上一般认为名嘴已和政治运作脱不了关系。
陈水扁总统任内极重视名嘴,身陷国务机要费案危机时,他找绿营民代及泛绿名嘴入府看机密资料,为他执言开脱即是典型案例。二○○七年立委选举前,一名深绿节目主持人曾在节目上,公开建议阿扁宣布戒严,扁也在造势场合上呼应,立即引起各界批评「名嘴治国」。蓝绿名嘴以政党代言人自居,每晚在台湾上空藉电波杀伐,让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名嘴是社会乱源。部分人士的激进言行,更让所有电视评论工作者都背上很沉重的道德压力。反思言论自由的可贵,再对照社会的负面评价,往往让人陷入一种迷惘,这样下去真的对社会好吗?
直到今天,蓝绿高官政要都非常重视名嘴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大选前,政论节目就是动员战场,一部分堪称代言人的名嘴就像是前锋般,言论有冲刺的作用。政治人物会提供一定的材料给阵营里的名嘴,观众也老练到能分辨那些人的角色及言论所为何来。台湾的观众很清楚「看戏的是疯子」的道理,已不再如过去那般,一头栽进政论节目的刀光剑影中。
坚持理念 督促时政
在这个特殊的圈子里,收视率左右政论节目的生死,因而评论所需要的客观中立及是非理性,愈来愈难坚持,有网民笑评「名嘴有戏感比有内幕还吃得开」。但无论如何,圈子里还是有相当多的评论者,有自己的理念坚持及反省力。而且观众也有评论的监督力量,这会是一种平衡及提升。
三年前扁案爆发,要不是媒体及名嘴穷追,并对相关案情进行整理和讨论,侦查过程不可能如此顺利。但尽管如此,特侦组还是让一些与扁案相关的证人落跑,如御医黄芳彦。在媒体及名嘴监督之下还会如此,就可想见,如果有一天,当媒体及名嘴都不讲话时,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撇开政党色彩浓重的名嘴,其实政论节目里监督马政府的力量不亚于扁执政时期,对于朝野政治人物的操守及政治道德是一样的严厉。毕竟,社会公评在前,收视率不可违逆多数人的道德底线。这些都是台湾社会过去多年的积累,代表人民的力量,没有群众就不可能有政论节目的生存空间。
大陆名嘴讲究深度权威感
从台湾的经验去看大陆的名嘴现象,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陆客来台晚上都守在电视机前。虽然大陆名嘴者众,市场身价甚至高过台湾许多,但在时政的影响力上是有限的。在中共中宣部的规范下,任何电视媒体的言论都不可能超出党的尺度,遑论在萤光幕上出现在野势力及反对意见的空间。
大陆所说的名嘴和台湾不太一样,主要是指知名主持人,如央视四大名嘴等。他们现在也有时论节目,其中担任评论的来宾,称为时事评论员。虽然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都有这类角色,但真正有全国影响力的,主要还是凤凰台的时事评论员。这班资深媒体工作者各有所长,多半具备总编辑的资历,而且表达方式也比较严肃,讲究内容的深度与权威。但就尺度来说,并无踩红线的企图,往往是站在建设性角度议论时政,反映民心,因此中南海的领导们对这些人有一定的重视。
分析观察,这批凤凰的资深时事评论员,和台湾大牌名嘴气质极为不同,在大陆当地,多半是菁英阶层在追捧这些人。其中有少数比较有个人话语特色的,如杨锦麟以说书方式读报,比较接近庶民,这个招牌后来也被地方电视台复制,相当成功。
大陆地方电视台目前也有不少讲究个人品牌的名嘴,从地方行政到娱乐八卦都能谈。有些甚至效法台湾的动作派「同行」,抬高八度音动辄开骂,但这都只针对一些地方小区里停车、摊贩、拆迁等民生事务,还没有上纲到国家大政。
两岸名嘴大不同
在大陆无论是名嘴或知名时事评论员,影响力的体现不在收视率,而是市场身价。他们多数人在电视台里的本薪并不高,但一旦成名便可在外接代言、主持座谈与发表会等活动。有人统计这些名嘴的收入,本职薪水约只有十分之一,这个参考数字,突显出两岸名嘴的另一种差别。
反观台湾,除了定位为娱乐圈人士之外,只有极少数谈话节目主持人、名嘴会去接串类似商演活动。而且,不论有没有政治色彩,毕竟观众对名嘴的言论影响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名嘴公然拿钱办事,就很难同时保持超然的形象。看来,台湾名嘴要扮演好专业啄木鸟的角色,收入并不是那么优渥,甚至要很努力,才能洗刷只会唱衰的乌鸦指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