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产业合作展新局—第一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 文/经济部工业局《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于本(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成立,由我方经济部工业局及陆方发改委外资司为双方洽谈窗口,已于四月及八月举行两次工作小组会议。双方对两岸产业合作之愿景、目标、范围、工作小组职责与工作方式,以及共同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等达成共识,共识内容于十月二十日在天津举行之第七次江陈会谈中,成为共同意见。
「第一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于第七次江陈会后一周,十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在大陆昆山瑞士大酒店举办,以「落实共识,展望未来,开创两岸产业合作新局面」为主题,由经济部黄重球次长及大陆发改委张晓强副主任为论坛共同召集人,主办单位是两岸经合会架构下之产业合作工作小组。
以往,两岸间之研讨会数目不少,但大多是双方各自办理或民间自行交流。本次的产业合作论坛是第一次由两岸官方共同主办,对于两岸产业的合作具划时代的意义。在ECFA签署后,两岸经贸交流将在制度化、透明化、自由化的架构下,迈向新的合作里程碑,让两岸经济繁荣与合作发展更上层楼。

两岸产业合作的契机

「产业合作」是两岸合作的新契机,借由两岸产业的分工、优势互补、技术与市场的合作,创造前瞻性产业的共同利益,迈向国际市场,繁荣两岸经济。借由产业合作论坛之举行,可扩大意见收集层次,由两岸官、产、学、研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凝聚两岸产业合作共识,加强两岸产业交流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
二十八日上午,论坛由台湾玉山科技协会李钟熙理事长及大陆发改委外资司孔令龙司长担任主持人,由论坛共同召集人经济部黄重球次长及发改委张晓强副主任针对论坛主题发表演讲。接著由我方的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张五岳所长、政治大学林祖嘉教授,及大陆宏观经济研究院胡春力研究员及张燕生研究员进行与谈。
二十八日下午,进行三个分组议题讨论,分别为「未来两岸产业合作潜力领域及模式研究」、「如何透过产业合作带动双向投资」及「如何落实两岸产业合作」,三个分组议题经讨论形成之共同结论,于二十九日上午向大会报告。最后,再由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双方负责单位,经济部工业局连锦漳副局长及发改委外资司刘洪宽副司长进行总结。

产业合作的努力方向

究竟两岸产业合作的机会在何处?经济部黄重球次长在论坛主题演讲时,提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思考:
在制造业方面,过去意见主流皆在欧美国际大厂,两岸产业皆较缺乏主导性的领先技术,也无法制订标准,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不高。而且,主要的市场都在欧美,因此两岸产业缺乏主体性的研发,以代工制造导向的经营型态为主,不利市场的创新。
不过,情势已有所转变,全球经济动能已逐渐从欧美市场转移至新兴市场,透过产业标准及产品规格的制订,可以进一步掌握新兴市场庞大的商机。尤其是大陆市场,因为两岸产业分工完整,透过结合标准应用之技术创新及整合创新应用能力,更是商机无限。
在服务业方面,对于台湾来说,服务业已占GDP七成,在经营实务及内涵精致化方面有不错的成绩与表现,但受限于内需市场的规模,服务业的科技化与国际化成为未来的发展主轴。
对大陆而言,服务业目前仅占GDP四十三%,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加速从以工业为主转型至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两岸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及合作的空间。
在新兴产业方面,两岸皆积极进行布局,如何结合双方优势相互合作,选择重点领域,例如LED、电动车、绿色能源、智慧城市、云端智慧、精密机械、物联网、低温物流等领域,避免重复投资,扩大经营综效,打造多赢,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从产业发展脉络观察,在制造业方面,台湾厂商过去三十余年在大陆的投资,与不断精进的制造管理技术,不仅提供了大陆产业发展的动能,也为在地就业提供充分的条件。此外,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中,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目前也居于关键地位。

产业优势结合进军国际市场

虽然,面临全球经济迟缓及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但未来可以透过双方的优点,携手共同开拓市场。这除了可以协助产业升级与转型外,两岸产业也可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过去,台商在大陆投资或逐步地生产当地化,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型态,主要是配合国际大厂或国际订单,进行两岸的分工。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在产业创新,与价值链对接合作的机会与模式,以双边互利优先链接,在产业链进行上中下游的整合,创造两岸产业供应链策略伙伴。
因此,两岸应合作促进双方产业结构优质化,运用大陆市场优势,结合台湾创新研发能量与灵活弹性的经管动能,创造互补双赢的竞争优势,共同开拓亚太及全球市场商机。期望透过这些合作与努力,能够提高民众的就业率,降低社会贫富差距,共同提升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准。
此外,台湾重视两岸产业的互利双赢。大陆朝调结构、扩内需、自主创新迈进时,台湾可以是大陆最佳的策略伙伴。透过两岸产业的合作,可以扩大支持势力,以影响国际产业游戏规则,共同进军国际市场。

分组议题共同意见

在论坛三个分组议题探讨中,有下列意见值得我们再深入探讨及落实:
一、两岸产业合作项目,除于第七次江陈会提出之五项先期合作项目(LED照明、无线城市、低温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外,双方共同建议产业合作下列潜力领域:绿色能源、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医疗保健服务(包含医疗器材、生物医药)、文创产业、精密机械和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应再强化两岸产业合作规划与协调机制,设立两岸滚动式评估机制,从产业现况分析、合作模式、设立KPI机制(编按:KPI,即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指衡量一个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标)等。
三、未来可以考虑的产业合作模式包括:(一)借鉴台湾经验,配合大陆市场,合作发展服务应用模式;(二)两岸进行上下游产业链价值分工,进军全球市场,并切入新兴产业;(三)台湾提供特定加值应用,大陆提供产业标准之建构平台,切入大陆市场。
四、两岸现阶段可以优先借由共建品牌、新兴产业项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以中小企业经营型态为主之相关投资方向,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另外,两岸也应致力推动产业标准、新兴产业之育成。
五、由招商引资转为产业链分工互补合作关系,并强化产业试点。同时,共同优化投资环境,以产业合作带动投资合作,促进两岸投资均衡化发展。

两岸官、产、学、研代表  纷纷献言

经济部工业局连锦漳副局长综整两天论坛与会代表发言如下:
一、近年来,两岸产业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与进展,为两岸产业带来很多正面的效益,但也须未雨绸缪克服可能衍生的问题。
二、两岸产业合作不能自外于全球趋势,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第一是保护地球、重视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第二是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就业率,改善当地的生活。这些趋势,提供两岸产业新的合作机会与议题,两岸产业应共同掌握与面对。
三、两岸在既有分工价值链体系下,彼此的供应链上的互补合作关系,在部分行业有竞争加剧的趋势,主要还是两岸未能掌握产业价值链两端的关键技术及市场。不过,二○○八年金融海啸后新兴市场的出现,在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上,提供两岸可以有更创新性的合作关系,希望经由产业链分工互补的合作努力,防止在部分行业过度竞争,促成两岸产业双赢,并为进军全球市场奠定厚实基础。
四、在中小企业方面,应共同合作来扶植中小企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社会的创新和活力。

分工互补 共同繁荣

两岸产业经过多年单打独斗后,希望借由这个产业合作论坛这个平台,不仅找到双方最重要的产业策略伙伴,也能携手共同成就「伟大的事业」。两岸应立基于产业分工,发挥互补优势,促进两岸产业的升级转型,培育两岸产业新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也唯有有效运用两岸产业的互补优势进行分工,两岸产业的合作才能具体落实,两岸的经济也才有机会共存共荣!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