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七星潭夜话】漫谈两岸20年互动历程 文/王铭义(中国时报驻北京主任记者)《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廿年来,海基会与海协会的商谈,从香港、新加坡、上海,以至北京、台北、重庆、台中、南京、天津等历次会谈的跌宕起伏,见证了两岸互动的历史脉络。

上海黄浦江的潮汐,不但见证过战争的悲情,也同样见证过两岸谈判的风风雨雨。上海「和平饭店」八楼的和平大厅,一九九八年就曾举行历史性的「辜汪会晤」。
汪道涵作为上海会谈的「东道主」,他宣示说「促进两岸政治谈判是现阶段全面推进两岸关系的关键」,汪道涵反复重申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商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并达成协议的提议,以及倡议两会开展政治谈判程序性商谈的规划;促谈节奏转趋强烈,汪道涵还提出了海协会的建议:
「我们建议的进行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如果台湾方面现在开始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还有困难,我们也建议两会可先进行有利于和平统一、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对话,包括政治对话,因为进行两岸对话很难排除政治性的对话。这是既兼顾双方立场又推动两岸关系向前迈出一步的积极建议。」

辜汪上海对话 各有攻防

面对汪道涵来势汹汹的政治谈判诉求,作为「谈判特使」的辜振甫自是有备而来。辜振甫随后全力主打国安部门规划的「民主牌」与「主权牌」。从甲午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谈到二战结束,列强拟订《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至两岸分裂分治,互不隶属超过五十年的历史事实与政治现实。辜振甫强调:
「谈统一的前提是没有统一,谈统一要接受分治,才能谈政治问题。还未统一之前,台湾应有国际空间。台湾两千一百万同胞的声音在国际上听不到,是不公平的。遗憾的是,大陆不肯尊重现实,也不肯放弃对台使用武力;而且在国际上设法阻断我方的活动空间。这种以假设中华民国在国际上已经不存在的做法,只有加激台湾人民的反感。」
辜汪交锋之后,两会负责人许惠祐与唐树备说明辜汪对话内容。作为对台第一线谈判指挥官的唐树备,激动地宣布:「刚才,汪会长和辜董事长在平静的气氛中,就台海两岸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坦率地交换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两岸的政治对话,刚才在和平饭店的八楼已经开始了!」

回首谈判历程 历历在目

时隔多年,在花莲七星潭海滨民宿,再次见到早已卸下谈判任务的唐树备,虽然少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但对和平饭店那一幕,他依旧历历在目:「大陆说这是开展政治经济对话,台湾则说是建设性对话。沟通对话,直接坦率,无所不谈;你提管辖权,我就提政治主权;你提中华民国,我就提领土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回首两岸两会廿年来的谈判历程,唐树备说,辜振甫九八年取道东京回台时,曾在首都机场贵宾厅问道:「我有两个博士学位,为何不能在北大演讲?」唐当时并未说明原因,事隔多年,他回忆说:「大陆是顾虑民主风气鼎盛的北大校园,如果北大学生提问冒犯辜老先生,可能会破坏当时两会刚刚复谈的和谐气氛。」
「海基会事前确曾提出希望安排辜老先生在北大演讲的要求!」唐树备说,「但因两会刚恢复接触、交流,两岸的政治气氛仍未明朗化,几经评估,最后安排辜老夫妇前往北大为老校长严复铜像揭幕。严复是辜严倬云女士的祖父,这项特殊安排代替了公开演讲,辜老心理可能不痛快,但他表达的口气仍很有礼貌。」
说到辜汪两老,他们分别与两岸领导人关系密切,并都获得充分信任;汪老博览群书,辜老对传统文化有精湛的修养,可谓棋逢对手。大陆推动新加坡会谈的目的是搞经济合作、推动三通,但李登辉只是想透过会谈形式,突显两岸对等谈判的政治目的。唐树备说,「新加坡会谈结束不久,李登辉就提出了重返联合国的议题。」
一九九八年在上海时,辜振甫邀请汪老于九九年的适当时机访问台湾,汪老欣然接受。随后辜老率团北上访问,并在北京会见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在辜老回台之日,唐树备和陈云林主任前往钓鱼台送行,等了十分钟,辜老没有出现,原来正与上海的汪老通电话,唐树备透露,「我没问他们电话里说什么,可见两老有他们沟通的方式。」
个人曾多次采访并就近观察辜老,他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儒商,学问渊博,举止温文儒雅,担任两岸谈判代表,确为不二人选。至于汪老,大陆方面认为他爱看书,思想活跃,经常邀约上海的学者专家研究、探索,听取他们就对台政策提出的建言。至于谈判队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人选,总是不断更换,包括陈长文、邱进益、焦仁和、许惠祐。大陆的谈判队伍则较为稳定。由此看来,台湾的政治情势变迁似乎太快了!
唐树备证实,二○○三年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意邀请辜汪两老出席「辜汪会谈」十周年研讨会,并为两岸两会复谈创造有利契机,新加坡驻北京官员曾找他传达相关讯息,但因当时台湾是民进党政府执政,北京并不接受这项特殊安排。最后,因亚洲各地爆发SARS疫情,相关安排与规划,最后就不了了之。

九二共识动向 北京关注

民进党举行总统提名党内初选电视辩论会时,正巧碰到一些来访的大陆友人,唐树备说,「蔡英文女士说,台湾要突破两岸历史框架,这是什么涵义呢?就是要突破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她的表述虽然含蓄,也没有刺激字眼,意思是清楚的;但是,九二共识没有了,两会怎么协商?两岸交流怎么持续?恐怕蔡女士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陆对台人员有一些出自外交系统,他们过去在美日与北京曾会见过无数的民进党人,涵盖陈水扁、黄信介、许信良、洪奇昌、张俊宏、罗文嘉、陈其迈等不同世代精英。他们看民进党党内提名的初选辩论过程,认为民进党参选者大都只是基于选举考虑,或为拉拢不同选民的论述说法,并没有想改变《台独党纲》的具体作法。
例如许信良认为《台独党纲》已是历史文献;施明德则说台湾早已独立,无需再宣布台独;陈水扁也曾说,两岸主权归属将尊重两岸人民的主张;谢长廷更曾倡议「一个国家,两个城市」、「宪法一中」。然而,「这些说法是讲了,但也没有做到,不知道民进党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回首二十年前的两岸谈判,当时确为一中原则而相持不下。这就是从唐树备的「唐五条」开始的。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九日,时任国台办常务副主任的唐树备,在会见海基会副董事长陈长文时,首度代表中共提出《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中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即「唐五条」),这是中共在两岸事务性谈判领域,坚持一中原则的政策文件。
海协会当时仍未成立,分管两岸谈判事务的唐树备,是以国台办、中共中央台办常务副主任名义,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陈长文率领的海基会访问团。这项历史性的会面,原来是为磋商两岸共同打击海上犯罪的程序性问题,唐树备借由会面场合提出「唐五条」,就在宣示北京对今后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的基本原则。当时陈长文就立即以非海基会职权,避开了这个问题。
唐树备是从大陆外交部台办主任,转任国台办常务副主任,是典型外交官转任涉台部门的谈判官员。他在两岸开启商谈之前所宣示的「唐五条」,就如同北京在华沙会谈、中美建交等历史谈判的既有操作模式,即开启任何双边谈判,中共必先坚持其设定的政治原则与前提条件。
大陆方面坚持两岸商谈合作打击犯罪,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的立场,并不让台湾感到意外。虽然海基会坚称这项政治原则与两岸合作打击犯罪的程序无关,如果对岸坚持纳入一中原则,亦应依循当时李登辉政府的国统会所制订的《国家统一纲领》,基于对等互惠、相互尊重的精神进行事务性谈判。

两会事务商谈 首重对等

坚持戴上「一个中国」的政治帽子,两岸协商势必愈形困难,但李登辉政府并没有逃避挑战,反而透过国统纲领,建构两岸对话的基础。这是李登辉执政初期建构「国家统一论述」的战略考量,也是「李登辉路线」的实质内涵,史家评价李登辉执政时期的是非功过,这段期间的政策布局,应是不能忽略的关键进程。
李登辉及国统会幕僚,包括总统府副秘书长邱进益、国安局长宋心濂等人,为突破两岸谈判瓶颈,决定直接面对北京不断挑起的「一个中国」原则。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在李登辉拍板后,国统会第八次委员会议即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总结归纳了李登辉政府对「一个中国」涵义的最权威定义。
这是李登辉总统亲自定调的政策文件,也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历史滥觞,这项政策文件的历史价值在于:首度呈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表述文案,并首度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正式国号,称呼两岸的政府当局。同时,对一中涵义的基调,即成为两会九二年香港会谈的依据。当时两岸对一中实质涵义并未加以争论,这是后来新加坡会谈得以顺利举行的关键,否则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

大陆对台工作  经济著手

对于处理台湾问题,大陆当局从一九七九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搞两岸三通、经济合作,至于「和平统一」,大陆认为并不可能很快实现。因此,一九九○年首次召集各部委、省市自治区举行的对台工作会议,就形成文件要从经济层面著手,总体对台政策方针是不变的。
对于造成一九九五年两会谈判出现逆转、破局的关键,还是得从当时的政治情势来看。江泽民当年发表「江八点」,李登辉随后提出「李六条」回应,但李登辉可能是看到国际形势出现剧烈变化,因此,另有谋略,计划透过访问康乃尔大学,并在美国发表有关台湾主权的政治演说,既为强化台湾的政治地位,也为九六年的台湾大选造势。
一九九○年代中期,国际局势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确实给李登辉政府提供有利条件。尤其,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当时柯林顿政府调整对台政策,在以非主权国家身分参与的国际场合,主动帮台湾发声,让李登辉研判国际形势对其有利。今日再回头看那一段历史,显然双方都未掌握两岸有利的谈判契机。
唐树备透露,由于美方曾向中方表明,李登辉访美并不符合美方利益,但美方最后还是发给李登辉访美签证;加以美方于九二年间曾批准售台一五○架F16A/B型战斗机,「中方忍无可忍,只好搞军事演习,其实,斗争是针对美国的!」柯林顿后来访京,发表对台「新三不政策」,这是大陆综合国力上升后的现实情势。
这个情势的发展,让台湾感到更大的压力,而李登辉一九九九年提出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再度掀起两岸一阵波澜。
二十年过去了,第七次「江陈会谈」在天津举行时,江丙坤董事长曾说,海基会办公室挂著两幅照片,一张是一九九八年辜汪两老在上海会晤的画面,一张则是二○○八年他与陈云林会长在北京恢复商谈的画面,两幅距离不到一公尺,却走了十年时间。
回首前尘,两岸两会成立相继届满廿周年。两会走过的风风雨雨,既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惊涛骇浪的历史岁月,也引领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促使两岸经贸交流迈向合作新局,这应是两会协力推进两岸新形势发展的历史贡献。 █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