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渐成中共对台主调 文/萧远松(资深媒体人)《交流杂志100年12月号第12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明年就是邓小平南巡、大陆全面对外开放二十周年,同时也是台商大举西进二十周年,这二十年绝对不只是「时间上的偶然」!
在这二十年中,两岸经贸关系由隔绝走向紧密;到大陆二度创业的台商由年轻到老,接班成为大问题。特别是中共的对台经贸政策也出现重大转折,随著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加深,中共对台的「让利说」也转向「对等说」。唯一的例外,是基于统战需要,中共加强对台湾农民、基层劳工「让利」,希望让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被更广大的台湾民众分享到。
中共对台经贸政策转折
中共对台经贸由「让利」转向「对等开放」,最近的事证是十一月初在杭州召开的两岸经合会。陆方首席代表蒋耀平表明陆方协商立场是「互利双赢,彼此照顾对方」的原则;陆方经合会召集人、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也呼吁我方「以同理心照顾彼此」。
这种政策态度的大变化可不是媒体的「捕风捉影」。就像虽然今年一到五月,台湾出口大陆商品达五百二十五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另一方面,今年前五个月,韩国产品在大陆的市占率已高达九.二%,相反的,台湾产品的市占率却由去年的八.六%跌到七.五%,再创历史新低。
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因此提出警告:「一旦大陆市占率下滑至五%以下,则台湾产品将永无翻身之地。」韩国原先强烈担心的「CHIWAN」现象并未发生,这是因为大陆极力保护本地产业,不愿对台商进一步让利。
先前,海基会曾组织媒体参访团,到南部参访ECFA「受益厂商」。最后一站来到台南奇美集团总部,奇美集团董事长廖锦祥向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表示,ECFA表征两岸经济合作,创造该公司在两岸良好稳定的经营环境。然而,廖董事长也表示,奇美集团仍然面临经营压力,有待政府协助。
奇美集团旗下最大的石化及面板事业,几乎没有因为ECFA而有重大获利。虽然,奇美外销大陆的化工产品有二十三%被列入早收清单,但这些产品全都是大陆业者低价竞争的强项,至于奇美称霸全球的ABS、PS,则全被排除于早收清单外。
还有,奇美、友达等厂商力争的液晶面板,大陆不但没有调降关税,甚至在今年大陆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召开的厂商会议中,大陆面板厂全部主张将目前的电视用面板关税,由目前的三至五%,调高到八到一○% ,会中唯一反对调高关税的业者只有友达和奇美。
全球面板厂现在虽然都大亏,但是韩厂背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韩圜贬值,因此在全球的市占率不断提高。而且,除了大陆之外,韩国面板在各国的市占率几乎都是第一。
廖锦祥担心,ECFA后续的货品贸易协商进度缓慢,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顺利,如果明年年底中韩实施自贸协定,形成韩国面板进口大陆零关税,而台湾面板却要负担一○%关税,那台湾面板在大陆市场的龙头地位可能就要易主了。
大陆加强照顾台湾农民
大陆虽然对台湾制造业及服务业多所限制,但对于台湾的「工农群众」却多所照顾,像高价收购台南学甲渔民养殖的虱目鱼,就是最近被台湾媒体热炒的新闻。此外,从今年十一月一日起,大陆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各地经营个体户,取消原先的投资金额门槛、让台湾居民免缴增值税等。
中共对内有三农政策,对台也有「重农政策」。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去年二月在农历新年期间访问福建,并重点参访当地的台农企业。当时他说:「现在两岸正商谈ECFA,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今年一月,胡锦涛又罕见地亲自回信给福建台农企业,信中提及「台商农民发展顺畅,说明两岸农业合作大有可为,台湾农民在大陆发展空间广阔」。
当时负责起草致函胡锦涛的漳平台商联谊会会长李志鸿指出,大陆当局对于台湾农民的重视与支持,有其政治考量。他曾经听一位台办官员表示,领有台胞证的台湾人只有八百多万人,而使用超过两次以上的更只有四百多万。换言之,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中有一千八百多万人,对大陆的「繁荣发展」并不十分了解,其中不少是农民,同时政治倾向偏绿。
就连访台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也要刻意地「与台农站在一起」。今年二月,陈云林访台时就特别说「跨越浊水溪」,与南部的农民、中小企业主座谈,听取他们对两岸交流的意见。
很明显的,习惯以「阶级」观点分析问题的中共看到:近二十年来的两岸经贸交流,固然让一大批台商「先富起来」,但是台湾产业外移造成的失业,让台湾的中小企业和农民,无法分享到两岸经贸交流的果实。
今年三月,大陆「两会」期间,农业部特别举行记者会宣布,二○○九年台湾农产品销到大陆总金额,已占台湾农产品贸易总额的二十三.六%,「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
「人口红利」终结 台商寻找新商机
在这二十年中,台商在大陆可谓「先甜后苦」。论人力资源,二十年前,在台湾请一个工人的薪水,可以在大陆请二十个工人,但现在最多只能请到两个大陆工人。论环保要求,二十年到大陆沿海的电镀厂、金纸厂、印刷电路板厂,现在几乎都被以「腾笼换鸟」的名义赶光了。
二○○九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可以说代表「人口红利」时代终结,而最近机壳大厂可成被勒令停工,则代表「成长重于环保」时代终结。加上国际市场也出现战后最长的萧条期,对台商来讲,都是严峻的挑战。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董事长陈明璋,以「十毒齐发」形容最近两、三年的大陆台商处境:二○○九年缺订单、二○一○年就缺工;投资买自动化设备、二○一一年又缺电,工厂每周开五歇二,而且所有不利因素全在今年聚集。陈明璋表示,今年是他第一次见到的「凶年」。
外部挑战加大,但二十年前到大陆二度创业的台商却逐渐老去,不管体力、精力,都越来越无法应付日益困难的经营环境。
十年前,参加海基会三节台商座谈会的台商,问的都是企业管理,现在他们关心的却多是健康、转型与接班的问题。台商私底下的交流,话题常会转到「哪一家健检比较好」、「哪一种营养食品很有效」的话题上,甚至有台商还转投资到生技产业。
不少台商到大陆开疆辟土时,正值壮年,一、二十年下来,事业虽有成,但同时面临转型升级及接班的挑战。有的台商已有因应策略,例如迁往内地,或回台投资,或多角化经营,同时也开始培养专业经理人。但无可讳言,这一波浪潮打来,有多少台商能挺得住,仍是各凭本事。
大陆台商企业的未来发展,除了两岸政府合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也需要企业向永续经营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