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九二共识—一个存在却保留空间的默契■文/孟蓉华(经济日报大陆组组长)《交流杂志101年2月号第121期(历史资料)》

二○一二年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九二共识」几乎成为唯一的议题。这个在一九九二年由海峡两岸两会一起创造的所谓「共识」,经过了二十年,终于获得多数台湾人民的认同,这应该是一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一二年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九二共识」几乎成为唯一的议题。这个在一九九二年由海峡两岸两会一起创造的所谓「共识」,经过了二十年,终于获得多数台湾人民的认同,这应该是一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九二共识」成二○一二年总统大选的关键议题

选举期间,当年有参与的人分成两派,一派说有,另一派说没有;当年没有参与的人也分成两派,一派说有,另一派也说没有。
而且,这正反两派意见都诉诸于台湾一千八百万有投票权的选民,希望台湾人民在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用选票做个决定。因此,二○一二年的总统大选,可以说是「九二共识」的另类公投。
二○一二年大选的主要现象有三。一、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乃至于民进党相关人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九二共识」并不存在,进而提出要以「台湾共识」来取代。
二、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则把握各个机会说明「九二共识」的源由与存在的意义;一九九二年负责商谈的海基会则是提供背景说明,甚至拿出一九九二年的新闻报导,以证明一九九二年的确发生过这些事。
三、大批台湾企业家像排好班表似的,一天一个(也有以一个为首率领一批)出面公开力挺「九二共识」。由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领头,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压轴,都公开为「九二共识」背书。
如此由黑翻红,是「九二共识」问世以来,从未享受过的待遇。

一九九二年到底有没有达成共识?

经过了二十年,如今回头看看,一九九二年十月,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在香港进行协商,议题是「一个中国」,这是两岸也是两会、迄今唯一一次商谈「一个中国」。

事实上,自一九四九年海峡两岸分治以来,「一个中国」问题就存在。只是,两岸还没见面,就各说各的吧!问题是,当海峡两岸要见面了,是用你的说法?还是我的说法?

所以,两岸两会的香港会谈,虽然讨论了多个双方各自所提出的表述方案,但并没有达成共识。而且,时至今日,海峡两岸也从来未曾就「一个中国」的表述内容,达成过共识。

一九九二年,海基会在香港会谈结束时,提议两岸以口头方式各自表述一个中国,换言之,就是继续各说各的,也就简称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再简单一点,就是「一中各表」。

大陆海协会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函海基会同意了这个提议,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海基会回函确认这点,「共识」于焉建立。就因为达成了这个「共识」,全球瞩目的「辜汪会谈」一九九三年四月在新加坡召开,两岸进入协商时代。

为什么要把「一中各表」改叫「九二共识」

两岸两会虽然展开协商,但「一中各表」还是如影随形,三不五时,就要冒出来凑一下热闹。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岸两会彼此对「一个中国」认知的不同,总认为对方说的不是当初的那个意思,其实是对方说的不符合自己的意思,进而指责对方偏离了当初达成的共识。

这个「一中各表」的时代,到二○○○年国民党失去政权、民进党首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执政党时,被迫宣告结束。

因为,民进党与共产党都对「一个中国」份外敏感,共产党敏感到言必称「一中」,否则就要翻脸;民进党则是敏感到绝对不能提「一中」,一提就要掀桌。

于是,当时的陆委会主委苏起,在二○○○年时提议用「九二共识」这个名词,代替「一中各表」。苏起当时曾经说过,国民党要「一中各表」、共产党要「一中」、民进党只要「各表」。所以,就用「九二共识」来概括一九九二年于香港会谈时的整个情况与结果。其用意就是以「九二共识」来回避「一中」这个敏感的名词,也用以回避当年那个双方明明达成了共同的意见却又各自保留表述空间的尴尬。

但是,这个希望回避争议的名词提出后,却又引发出另一个争议,就是民进党到现在都强力否认的,就是在一九九二年并没有「九二共识」。

民进党否认的是什么

其实,民进党从头到尾否认的,就是在一九九二年并没有出现「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但实际上,却是借由否认这四个字,进而回避其面对「一个中国」的真正态度。

这关键在于民进党的根本定位上,就是国家认同的问题,亦即是否认同中华民国的问题。因为,民进党是以「台独」为党纲。一个以「台独」为党纲的政党,要如何面对「一个中国」?

当时的总统陈水扁、陆委会主委蔡英文,以及前总统李登辉、负责香港会谈的前海基会秘书长许惠祐等人,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没有「九二共识」这四个字。而且,从海基会协商时的录音、文件以及两岸往返的函件中,都找不到「九二共识」这四个字,甚至连「一中各表」都找不到。

既然什么都找不到,当然就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那还有什么好谈的?陈水扁担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八年里,就是一再重复上述说词。

然而,不论是「一中各表」或是「九二共识」,都只是一个代名词,一个代替海峡两岸曾经在一九九二年共同面对「一个中国」问题其所持态度的名词。重要的不是这个名词为何,而是海峡两岸愿意共同面对、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更共同决定了处理方式。

民进党难道真的不明白吗?应该不是不明白,而是没有适当的态度来面对吧?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否认作为回避!能闪就闪!

九二共识达成的关键

想想当初,两岸两会在二十年前面对「一个中国」的问题时,其实面对的是,两岸相隔近半世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到底谁能代表中国?中国代表的又是什么?

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大陆主张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台湾则认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政府在开展两岸接触之前,已经规划成立了国统会、陆委会与海基会这个大陆工作体系,并拟定了「国家统一纲领」。这也是「九二共识」的基础。

然而,对中共当局来说,「一个中国」是其在国际社会的身份代表,但如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来面对早已成立且仍然存在的「中华民国」,也是一个难题。

中共当局能够面对并同意海基会有关口头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提议,是因为海基会表示「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与国统会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因为有了这个前提,双方愿意求同存异,让这个从一九四九年开始的争议,到一九九二年达成了双方可以接受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这个默契代表的是,两岸对彼此存在的认知。

「九二共识」事实上是海峡两岸接触迄今所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两岸协商的基础,两岸所有已经签署的协议,以及正在商谈的协议,都因「九二共识」而获得实现。

「九二共识」就如同一栋房子的地基,如果没有,房子就盖不起来。

台湾人民的选择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这次提出「台湾共识」,是以台湾内部对如何面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尚无共识作为前提,强调要经由民主程序先凝聚台湾的共识,再以此作为与中共当局谈判的基础。

这个主张看似温和理性又符合民主程序,恰可完美地包装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只是,在重新建立台湾内部共识的同时,一九九二年建立的两岸协商共识,难道就得因此全部打掉重来?

事实上,从一九九六年第一次总统民选迄今,每一次总统选举的主轴都离不开两岸关系。只是,前后陆续当选的总统们,对于两岸关系都有不同的主张。台湾人民的选择,也像两岸关系的发展一般地起伏不定。

最激烈的一次对决当属二○○四年,连宋配与陈吕配各自获得六百多万票,差距仅仅两万票。从两岸关系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确看法分岐,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对立。但是,二○○四年同时发生了两颗子弹的突发事件,二○○八年,马英九以七百六十五多万票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因为有陈水扁贪污案件的爆发,就如同二○○四年的两颗子弹,转移了总统选举的议题焦点,容易让人忽略两岸关系的因素。

直到二○一二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欧债危机拖延多时,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大陆却一枝独秀。正当此时,总统大选进入最后关头,台湾人民终于有机会从更大的格局来检视两岸关系的发展。

更特别的是,二○一二年总统选举的最后阶段,「九二共识」忽然成为唯一的议题。发动这个议题的,居然不是任何一组总统候选人,而是一群沉默多年的台湾企业家。他们不挺任何一组总统候选人,挺的是「九二共识」!

这群走在政策之前的台商,以及深入中国大陆的台湾企业家,他们的选前警示,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台湾人民在二○一二年的总统选举中,选择让马英九当选连任。其实,就是选择了认同「九二共识」的存在,选择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

「九二共识」已经实质存在二十年,经过了二十年的曲折起伏,「九二共识」于焉正名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