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善念循环遍神州■文/许木柱(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交流杂志101年2月号第12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从一九九一年开始,慈济基金会因为驰援华东水患的因缘,开启了台湾民间慈善组织与中国大陆长达二十年的互动。二○一○年八月,慈济基金会获得大陆官方核准,在江苏省苏州市挂牌运作。当时参与揭幕仪式的大陆官员期盼慈济人搭建两岸人民心灵的桥梁,而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也感恩慈济志工二十年来在大陆遍植福田,开启民间慈善组织在大陆的里程碑,显示各方对于慈济人在大陆启动爱心的期许。

慈济志工 广植遍地福田

过去二十年来,慈济志工在大陆的慈善援助,涵盖区域与项目都相当广,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急难援助和人文教育援助。急难援助部份缘于一九九一年华东的严重洪涝,灾情遍及十九省,两亿两千多万人受难。本著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证严法师提出直接、重点、即时等原则,经过沟通与协调,慈济志工终于获得两岸相关单位同意,赴大陆提供物资救济、医疗防疫和经济支援,并在安徽、江苏、河南等三省受灾较严重的乡镇援建大爱屋和学校。

慈济志工的足迹在过去二十年间遍及大陆各地,包括中原的河北、河南、湖南各省,西南的云南、贵州,到西北的甘肃、新疆,以及东南的福建等省份。其中比较大型的援助,包括甘肃的水窖兴建和兰州靖远县大爱村的援建,以及二○○八年的四川大地震。慈济志工的关怀与援助,至今从未间断。

扩展善念 启发利他行动

慈济的慈善援助对大陆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根据慈济在其他地区的慈善援助所获得的效应,以及个人在大陆短期的观察,笔者从下列三个面向提出预测:

第一、从个人的面向而言,慈济志工付出无所求的慈善援助,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启发大陆民众本就俱足的善念,并有可能逐渐扩散,接引更多民众成为本地志工。

慈济在美加、南非、印尼、菲律宾等地的慈善援助,以及慈济在川震后带动各年龄层的四川志工,已经指出善念的内化与扩散来自个人内心的感动,因而启发利他的行动。这些现象,呼应了法国社会思想家Bourdieu的实践理论,以及美国社会学家Blumer的象征互动论。

以仁为本 重塑人文精神

第二、从文化发展而言,中国大陆原本就具有深厚的「以仁(人)为本」的文化底蕴。虽然,目前每一家户人数较少,可能导致子女教养方式有过于溺爱的倾向,但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厚度,却依然具有潜在的影响。在此条件下,利他助人的思想并不难著根。

笔者于过去二年中,曾经二度参加慈济在安徽和厦门的人文交流,今年八月间,并陪同慈济教联会的老师和慈济青年联谊会及慈济大学的学生志工,至四川成都和慈济在川震后援建的十三所学校中的五所学校师生和家长,进行人文教育交流,并在十月间应邀至上海大学参加「宗教与慈善」研讨会。

这几次的互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大陆民众和知识份子,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期待。这些深沉的关怀,有助于大陆社会形塑利他精神的人文典范。

环保教育 扎根资源回收

第三、从环境发展而言,大陆的气体排放量高居世界前三名,虽然这是发展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但是有些都会区已经采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策略。例如: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城市,甚至安徽全椒县的学校,都禁止使用汽柴油马达的车辆进入市区或校区,但是在资源回收方面却还在起步阶段。

有鉴于此,慈济在大陆的援助已经从慈善扩散至环境保育,慈济志工并在四川成立一座环保园区,一方面处理回收的塑胶、纸类及电器废弃物,同时积极推动环保教育。这项工作,对大陆的环保观念将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慈济人对大陆最重要而根本的影响,其实是大陆民众善念的启发。我们乐见并预见慈悲善念遍神州,这将是两岸及世界之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