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勇敢筑梦 展翅飞翔—专访海基会江丙坤董事长■文/黄国梁(联合晚报资深记者)《交流杂志101年4月号第122期(历史资料)》

江丙坤给人的形象总是老臣谋国的沉凝,可是说起海基会即将启用的新大楼, 他却是眉飞色舞,宛如稚子终于得到盼了许久的玩具,雀跃的神色在脸上不时闪现。这座簇新的大楼,并不是他的玩具,而是他含辛茹苦孕育出来的孩子……

为海基会找个永久的家

他就在海基会窝居了快二十年的旧楼里,接受访问。这方局促的接待室算是十分羞涩的,可是大小宾客,不论是名流贵胄,还是市井小民,都得在这儿完成宾主间的酣谈或浅吟,访问亦不例外。

应该说就是这种几近于寒伧的况味,让江丙坤起了一个念头,为海基会找个永久的家吧。

怎么动念的呢?他幽幽地忆起了四年前,「我来的时候,海基会预算每年都短缺了一亿,于是就吃到老本了。当年的老本是政府出资十六亿,民间捐助五亿多,原本以基金利息支应全会开支,多年前利率太低,如今就在吃这些老本。」财经出身的他,说起一些财帐的事情,就像是本能地究察到细微处。他说,缺口当时就向马英九总统与刘兆玄院长陈述,政府当即补了一亿元。但是,「我看了预算内容,租金很庞大,每年要三千三百万。加上管理费,总共要三千六百万。我想,这些钱累积二十年就可以自己盖一栋了。」他拨了算盘,就用未来二十年租金来盖房子吧。海基会成立了二十年,二十年过去,竟然一个资产都没有。他带著感慨地说,「这是很单纯的动机。」

不只如此,他说,海基会的业务量大量增加,「据说以前辜先生是每周五来个半天,而我现在是每天来,有时候周末也跑来」,他的意思是连他作为董事长都忙到这个地步,遑论底下的同仁,当年辜振甫那种羽扇纶巾的日子早不复存。他说,现在每年有十万件以上的公证书验证,堆积如山,办公的环境是每下愈况。

钱、办公空间都是原因,但比不上第三个理由。他说,「大陆客人常常来,接待第一批,第二、三批就得在别间小房间里等。」这种情况跟他到大陆时,人家会见的场地比起来,他是很有感触的。这话说得岂不凄凉?江丙坤在大陆走动,连一些地级市的书记,都是在那种雕阑玉砌的大敞厅里头接见他的。两相对照,江丙坤恐怕不只是感触,甚至是伤怀了。

热络的两岸互动,让江丙坤几乎平均每天都要接见一个以上的访问团,每年多达三、四百个团。于是他说,「我想在任内给同仁留下一个好的环境。」既可拥有自己的资产,又不必再付那么多的租金。

政府大力协助 新家浮出水面

接下来是一段江丙坤自己也难以逆料的变迁过程。既然不想再寄人篱下,剩下的就是两条路,一条是在台北盆地里几千栋大楼中挑一栋,然后买下,另一条路是自己盖。

一开始他想用买的,也就是第一条路。寻觅的过程历经年余,秘书处长万英豪担任先行筛选工作,他一人就看了几十幢大楼。万英豪说,像是信义区的克缇大楼、松江路佳佳保龄球馆对面的大楼,也看过重庆北路上原住民委员会落户的大稻埕大楼等等。江丙坤说,大部分都是旧大楼,看来看去都不理想。更重要的是钱,每个单位都超出想像,价钱多在十几亿到二十亿之间,令人咋舌。克缇大楼虽是新的,但位居信义计画区,他担心给人豪奢的印象。多数的案件环境并不太好,他希望单纯一些。

思考转个弯往往就是出路,江丙坤想起,或许可以请政府帮忙,找找看有没有国有财产可买。万英豪出身军旅,找军方的建物是个方向。准备搬到大直的国防部,留下来的博爱大楼或可一用,但国防部搬迁进度却难以预期。目光转到仁爱路上的空军官兵活动中心,江丙坤觉得地点不错,结构也可以,但国防部甚感为难,因空军把这里当祖灵所在,丝毫不肯松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国防部舍不得空官活动中心,却抛出了让江丙坤窃喜的提案。大直捷运站出口,隐于街角的宋长志旧官邸,国防部拿它作为替代方案。海基会的家浮上水面,有了真实的依托了。用这一块地自己盖,确是个好主意。江丙坤自此从第一条路,转入了第二条路。

他说,「这里反而是非常理想,我一看就很中意。」这地不大,可以建成独立一栋大楼,又刚好是捷运旁边,海基会的「客人」最多的就是来办理公证书验证的民众,一年超过十万件。江丙坤可谓如获至宝。

这时已是吴敦义任阁揆了,同是南投乡亲,他商请吴敦义协调土地问题,并委由高孔廉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向行政院秘书长林中森报告后召开协调会。几经折冲,为了两岸业务的推展,原则可行,但海基会是财团法人,土地不能拨用,只能租,于是国防部把地归还国有财产局,由财产局租给海基会。

出钱捐物 一呼百诺

不论是用买用盖,他上任的那年就开始游说海基会的捐助人、董监事,并且利用那一年换届,再多增添董事名额,邀请一些民间大企业主当捐助人及董事。于是他拜访了台积电、润泰等,一个一个登门去游说。

到了去年年底再次换届,他又把中华电信、中钢、耐斯与台玻都邀请进来,至此七亿的经费已募得了五亿有余。虽仍不足两亿,江丙坤说,「我很放心,这可以用贷款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继续募款。」

怎不找政府出钱呢?江丙坤说,那得要一次编足,很不容易,而且增加国库负担,「我觉得用捐助可能比较单纯。」

于是建案就像奇迹似的水到渠成,问他有没有碰过什么难题,江丙坤想不出来,笑说他算是坐享其成,但他却说得出他的感动。他说,「有些人一听,是为了两岸关系,一诺就是几千万。」但他自己也有些功劳,因为他运用了竞争心理的技巧,总是跟拜访对象说,「某某已承诺要捐多少」,暗示对方可不要输了面子。

有人倒是不捐钱,他们捐东西。盖房子嘛,要用水泥,结构做好了,得装上玻璃,台泥、台玻与台达电都说,他们捐东西比较方便,与其捐了钱后,海基会再拿这些钱去买水泥、玻璃,倒不如直接捐物。承包工程的是冠德建设,董事长马玉山总是很有使命感的说:「这是国家的体面」,向江丙坤答应「不计成本」,海基会有什么要求都会尽量配合。江丙坤说,譬如他去看过后,说「这个不好,要换」,马玉山都答应。

台北大直新地标

谈到这幢楼的设计,万英豪说,江董事长要的是「低调、极简风」,大方但不要奢华。江丙坤说,这房子像一条船,表示先民从唐山过海到台湾。外部则展现环保绿能概念,墙面甚至以树形为造型。他说,「当初一看设计很高兴」,他觉得这个家在大直,可以变成地标性建筑。他希望它不只是代表海基会,也代表整体台湾,让人觉得台湾是有文化、艺术的眼光,还有美感的内涵。

江丙坤最介意的就是大陆客人,他觉得以后就有足够的空间与良好的环境接待大陆访客,展现雍容大度的台湾特色。他说,现在受限于接待空间不足,常常得跑去斜对面的西华饭店接见,未来就可以直接在会里接见客人。

江丙坤思绪似乎掉入远方,带著一种神往地说,这是他人生的愿望,希望留给海基会一个很好的资产,后人一定感谢前人种树。

可是,他又把自己从那怅然的思绪里抓回来,津津地说起他是买房子的专家,一辈子都在买房子。他说,报上说,外交部替我们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代表买了官舍,「我一九八○年在南非就买了官舍,当时是十三万美金,现在起码价值一百万美金」,而且房租都省下。他又说,在贸协担任秘书长的时候,虽然只有几个月,但贸协盖国际贸易大楼,也在他的任内完成。「我是到处都在盖房子,但对这栋是最高兴的。」

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他先替大楼做个简单导览。他说,一楼是办文书验证的地方,从捷运上来「走二十步」就到了,「我们在这里弄个桥,过桥就到。」二、三楼有很大的会议厅,以后不管是办研讨会、大型活动,都可以用这个地方。会议厅内使用电动可移动的座椅,收起来可以办茶会,放下可以开会,甚至可以开研讨会。还设了许多接待室,以后每一个处都有独立的接待空间。

七楼将会设立会史馆。海基会创设二十年了,至今没有一个会史的空间。他说,以后像历次会谈陆方送的纪念品,还有大陆各省书记、省长送的礼物,签署各项协议文本等,都可以在这里存放与陈列。

大楼结合现代科技,还有特别的视讯会议室。江丙坤说,以后大陆台商可以透过视讯跟海基会讨论他们关心的议题,或向海基会反映意见,节省很多时间。当然,海基会也会跟中央各部会连线。

像是急切地想要让它与世人见面,江丙坤说,这个房子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大厅有公共艺术,是雕塑大师杨英风之子杨奉琛的作品。有了这栋大楼,他真的很高兴。

全案召集人也是海基会副秘书长马绍章曾为文说,江丙坤是筑梦者,这栋楼是江丙坤的代表作,也是结合了台湾各行各业对两岸关系的期待,江丙坤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描述与定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