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用心打造「木船」的手   ■资料提供/阎辰昌建筑师.采访撰文/李正芬(海基会综合服务处资深高级专员)《交流杂志101年4月号第122期(历史资料)》

从化学转入建筑系,从高雄捷运R9中央公园站到海基会新大楼,阎辰昌在建筑业界闯荡二十余年,没有任何骄气,待人总是谦逊以对,他常说:只要这个设计是好的、是值得的,他愿意尝试说服每一个与他意见不同的人。海基会新大楼建案有了他的参与,何其幸运!他所打造的木船即将正式启航,他的用心让每个人都看见了。


第一次看到阎建筑师时,对他的谦恭有礼与书卷气质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他接触几次后,发现柔软的外表下,隐藏著一颗艺术家追求完美的心。对于建筑设计的原创性、专业度与艺术价值,他始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坚持,也就是靠著这种执著的理念与信念,才能创造出海基会这栋兼具两岸历史渊源、展现台湾特色,以及与社区和谐共荣的新大楼。


海基会犹如木船 扛起历史重任


阎建筑师认为,「海基会」在两岸的历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与重要地位。连横编著的「台湾通史」明确地记载著,汉人自中国大陆东渡来台,始于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明末清初「闽粤之人扶携而至」,大批的移民冒著生命危险,乘著大木船渡过当时被称为「黑水沟」的台湾海峡,到荒烟蔓草之地开垦,为今日台湾的荣景打下深厚的基础。


民国三十八年,台海两岸政局丕变,双方交流就此中断。直到民国七十六年,政府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两岸人民才有了新的交集。阎建筑师表示,因应新局面而于民国八十年三月成立的海基会,感觉像是先民渡海来台搭乘的「木船」,一肩扛起两岸协商、交流与服务的历史重任。在波涛起伏的两岸局势中,乘风破浪,向前挺进,将人民殷殷的期盼载运至彼岸,带来两岸永久的和平与繁荣。


所以起草大楼设计时,便以「木船」为蓝本,将建筑物西向立面墙规划成圆弧型的船底,东向立面墙则置为船舱,从空中鸟瞰大楼全景,俨然是一艘坚实的木船,航行在城市楼海中。


台湾意象注入大楼丰富生命


整个建筑设计的创作过程,阎建筑师认为仅透过建筑本体的形塑来展现海基会显得很单薄。在他的想法中,海基会不仅是承担重任的木船,站在处理两岸事务先锋位置,更应该积极向外宣扬台湾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优雅气质。因此,整栋大楼运用了不少「台湾意象」的元素。


樟树,四季常青,是台湾重要的原生树种,遍布山野。苗栗、南投、云林、台东等四个县均选择「樟树」为县树。阎辰昌发现,在海基会新大楼基地东侧的明水公园内,长著一片茂密的樟树林。「何不把这林景化作建筑元素?」当这个念头在他脑子里酝酿而生时,就幻化成大楼西向外墙以氟碳烤漆冲孔铝板铸成「樟树成林」意境。


他还认为,台湾五个直辖市、三个市、十四个县中,就有四个县以樟树为县树,可见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中、彰、投地区,更有不少百年老樟成为民众假日朝圣的景点。这样的外墙设计,不仅把大楼后方樟树林的景深向前广场延伸,同时也适时展现了台湾之美。


为了增加精采度,阎辰昌更刻意在冲孔铝板墙面上安排了大大小小的LED灯,目的是为了在夜幕低垂时,营造出萤火虫穿梭林海景象,丰富大楼的表情,并向外界隐隐传达自然环保意念。


他表示,看似简单的冲孔铝板造形外墙其实另有巧思。由于受到地形限制,海基会新大楼基本上是一栋南北狭长的建筑物,在设计上势必得克服严重的东、西日晒问题。「冲孔铝板」就是为了让西向立面形成Double-skin的墙面,以补强内层复层节能玻璃的遮阳效果。东向立面墙虽没有冲孔铝板,但是有如睫毛般的遮阳栏,一样能发挥遮阳的功效。


水池与假山造景是台湾好山好水的缩影


除了「樟树成林」,大楼外的水池与假山造景,则是另一个以台湾印象为元素的设计。阎建筑师认为,台湾四面环海,中央重峦叠翠,水池与假山正是青山绿水的缩影。他还表示,利用水池间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惯用的手法,水中建筑物的倒影不仅丰富了整体景观画面,更能增加迎宾广场的纵深。尤其在向晚时分,从北安路远眺大楼,天光水影映衬著萤火点点,又是另一番风味。


天灯祈福 两岸和平繁荣


「仅依赖华丽的建材是不可能赋予建筑生命力」,阎建筑师斩钉截铁的说。他认为从古到今那些为人津津乐道、印象深刻的建筑,都存在著一个中心思想。他很谦逊地表示,海基会新大楼虽无法与名建筑物比拟,但也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祈求两岸和平繁荣的心愿」。


因此,他取材象征祈福的天灯,打造一个挑高二十公尺的迎宾大厅,靠外侧的墙采用复层节能玻璃,一方面利用玻璃材质的特性减轻视觉上的重量,让天灯冉冉升起;一方面使用「复层节能Low-E」材质解决西晒问题,达到节能减碳的目的。


他特别强调,打造这个超大型立体天灯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以爪具支撑的每一片玻璃,最后要组成倒锥型的立体天灯,其尺寸必定不同,再加上复层节能Low-E玻璃根本无法于施工现场进行裁切、修正。所以,如何精准无误的进行钢构放样与銲接,成为此项工程成败与否的关键点。更何况,这个倒锥体高达二十公尺,增加施工难度,对工程团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融合社区环境 营造和谐共荣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不仅止于外表显露的意象表征,如何融合社区特色,营造和谐共荣环境,才是设计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阎建筑师表示,海基会大楼基地的都市纹理混乱,夹在大直老旧与新兴社区交界,且位处三条道路交叉顶点,规划设计实不容易。


尤其,华人社会特别重视「风水」,处理不好动辄得咎,必须步步为营,处处小心。当初设计稿也是几经推敲,最后才拍定以「木船」为主题的设计案,对社区环境融合最有帮助。主因木船船底和缓的弧形,恰能形成大楼西向立面墙面,既能化解来自三方道路的冲煞,又不会为道路对面的社区带来威胁。


阎建筑师认同海基会要求整体建案整合北侧绿地与周围环境的想法,基地北侧绿地认养一旦完成,建筑周围所有植栽与景观设计将与基地西侧的明水公园连成一气,这对社区发展会产生正向力量。


事实上,海基会新大楼的兴建,已成为大直居民茶余饭后话题之一。从里长与里民的支持程度,阎建筑师相信,整个建案规划设计的方向是正确的,和谐共荣、创造双赢,才能突显新大楼存在的价值。


爱护地球 贴近民意


海基会另一个决定也是对的,阎建筑师接著表示。近几年,环保意识抬头,护卫绿色地球早已成为全民运动,要求新大楼取得「绿建筑『银级』标章」实是明智之举。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整栋大楼采用了许多绿建材,包括复层节能玻璃、省水器具、省电灯具、环保透水砖等。此外,阎建筑师还在大楼屋顶进行植栽,增强天花板隔热效果,同时又设计雨水回收系统,将屋顶雨水全部回收至大楼底部的筏基,供浇灌植栽。


服务两岸人民是海基会长久以来努力的目标,阎建筑师体认到这点,在大楼空间动线设计上特别注重民众的需求。首先,他把服务民众的入口设置于捷运大直站3号出口邻近位置,以缩短步行距离。其次,他又把大楼所有出入动线都规划成平顺的空间,以方便无障碍需求人士通行。另外,他刻意降低服务柜台的高度,增加亲和力,并特别规划户外儿童游憩区,希望提供洽公民众最贴心的便利。


追求完美 止于至善


一栋大楼的好坏,取决于建筑师用心的程度。看著阎辰昌诚恳、谦恭的眼神,听著他娓娓道来每个设计的细节,让人不禁佩服他对海基会新大楼的用心,就像他常说的「只要这个设计是好的、是值得的,他愿意尝试说服每一个与他意见不同的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