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两岸安全与和平的架构■文/邱坤玄(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1年4月号第12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二○一二)年二月初,马总统在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听取「黄金十年与台湾经济发展愿景」专题报告后表示,政府将朝两岸和平现状制度化的方向进行,除两岸和平协议外,也可透过其他方式推动。两岸签订的十六项协议,每一项都是广义上的和平协议,例如ECFA就是经济上的和平协定。当这些协议不断增加,和平的基础就越来越稳固。
他说,「只要能做到把和平发展、繁荣的现状继续维护,就符合我们的两岸目标」。从这一段讲话中,我们应当可以对马总统第二任内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以及制度化建构思维,有更深刻的理解。
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二○○八年五月,马总统就任之后,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机制,到目前为止两岸两会共签署了十六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象征两岸正式迈入经济关系正常化的阶段。
今年一月马总统竞选连任,「九二共识」成为执政党与民进党辩论的焦点,也成为选民检证马总统的两岸政策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的标准。民进党认为「九二共识」并不存在,并质疑其内涵的适用性。
实际上,「九二共识」的根本精神在于「求同存异」。一九七二年华盛顿与北京签署的「上海公报」,就是此精神的体现。虽然当时美国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的立场显然不同,但是他们却能搁置争议,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关系。两岸要「求同存异」,才有可能发展出多项协议与共识。
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已经从一个政治概念,转化为经济与社会的内涵,与安定繁荣画上了等号,成为大选中一个重要的口号性工具。选民需要稳定与繁荣,大企业也纷纷站出来支持「九二共识」就是明证。除此之外,美国政学界也认为「九二共识」是个具有创意性模糊的概念,同时具有可操作性,海峡两岸以及美国都可以接受作为两岸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马总统第二任的施政重点在振兴
马总统顺利连任,两岸关系在「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步骤下,大家关注的问题,在于两岸关系何时会进入困难与政治的部分?两岸在经济与功能领域的协商与签署协议之后,论者提出两岸关系已进入深水区,政治性议题的讨论或谈判已不可回避。甚至有人提出马总统第一任期内,两岸签署了ECFA,为他的连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马总统第二任期内,也应当签署类似ECFA的政治性安排。
在此我们要问的是,两岸关系是否已经面临必须处理政治性议题的时刻?当前两岸的交流与协商,是否完全没有政治的意涵?
马总统第二任期的两岸关系,主要的工作在于落实ECFA的相关规定与后续协商,使ECFA的效应充分发挥,让民众感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利益。ECFA的后续协商,至少包括投资、商品贸易、服务业贸易、产业合作等议题。要达成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至少还有十分之九的商品贸易需要协商。
两岸学者对于这些协议的磋商与签署,认为能在马总统第二任期内完成就属难得的成就。加上台湾两年后有七合一的选举,之后又有下次总统大选,要在此选举频仍的政治环境下,达成两岸在经济上的合作已属不易,何况是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政治议题。而且,实际上两岸多项协议的协商及签署都是由双方官员实际参与,等于是相互承认公权力的执行,已经具有高度的政治意涵。
我们与大陆签署ECFA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以此为桥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关系。目前,我国正与新加坡、多明尼加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以下简称FTA),其他如纽西兰、菲律宾、印度、香港、欧盟及美国,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继ECFA之后,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两岸教育文化合作的议题。实际上两岸学术交流行之已久,其中包括定期交流机制、召开学术研讨会、合作出版、交换教授与学生等,最近我政府又开放陆生来台攻读学位。
至于文化方面的议题,进行较多的是文化产业的合作,可以在ECFA的架构下进行。最困难的部份是对中华文化的论述问题,两岸都强调同文同种,但是如何将其与民主化后的台湾主体意识取得平衡点,以及是否已有一个对于两岸历史文化的共同论述,从最近历史教科书的争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中共对台工作的 方针步骤
在大陆方面,依据「胡六点」的对台政策方针,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的原则下,先进行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其次是教育文化交流、深化社会交流、探讨台湾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最后是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目前,两岸关系经贸正常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但是仍有许多后续的磋商需要进行,而政治性议题在时程上也尚未进入紧迫的地步。
也许有人认为,胡锦涛即将在今年年底交出总书记的职位,因此可能在他任内希望两岸关系有所突破,特别是两岸进行政治性对话与谈判,就可以在历史留名。实际上,两岸关系发展到今日已是重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胡锦涛任内除了发表「胡六点」之外,还制定了对台工作纲领性文件─「反分裂国家法」,以后任何领导上台,都必须以此法律为依据,也应当历史留名了。
最近,中共召开「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大陆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中的讲话表示,今后中共对台工作首先是「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取得新进展,并且继续为今后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其次要「继续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积极扩大两岸人民往来,使交流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台湾基层民众」。最后是「要结合一切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界人士力量,继续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这段讲话也是依据「胡六点」的方针,主张循序渐进地推展两岸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对于两岸政治关系的问题,现在都强调要为破解政治难题「创造条件」,而我们也是在为建构两岸的政治关系正常化而努力,两者对此问题的认知是有交集的。
建构综合安全的两岸和平架构
从战略层次分析,台湾在硬实力方面与大陆有一定差距,在交往过程中必然需要安全防护的概念与设计。因此,我们采取功能主义的交往途径,藉著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交流,累积互信,希望将其效果外溢到政治领域。这也是在为两岸的政治关系正常化创造有利的气氛与条件。当前,两岸关系的进程,从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逐步推展到国际社会的相处与军事安全的互信,任何一项的合作成果,都可以视为两岸和平协议下的一环。
两岸关系正常化是一个庞大的点滴工程,每一项工程的建构,都需要双方的诚意与互信,更需要耐心。每一项工程的完成,都是在构筑台湾的安全网络设计下进行,都是为两岸的和平与发展框架,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两岸之间已有经济合作的协议,学术与社会交流也十分密切,希望两岸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促成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