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大选后台湾蓝绿互动与两岸关系评析■文/张五岳(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交流杂志101年4月号第12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元月十四日台湾的总统大选与立委选举已经揭晓,马总统将在五二○后正式迈入第二任任期。
面对马总统连任后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如何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为两岸政治的和平稳定、经贸互利互惠、社会良性互动奠定稳固基础,不仅攸关马总统的历史评价,也攸关两岸人民的福祉。
众所皆知,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因素甚多,不仅有外在国际与区域政经体系变迁的规范,更有两岸双方内在政经社变迁的高度制约。于此,笔者仅就大选后台湾蓝绿政治生态变化,对政府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可能的影响,做一浅析。
选举结果显示 民众认同政府两岸政策
自一九九六年台湾开始总统大选以来,已进行过五次总统大选。相较过去四次大选,此次与以往最大的差异有四:一是,此次大选两岸关系议题,不仅前所未见的凸显,更首度成为竞选的主轴与蓝绿双方胜败的重要关键因素。二是,以往两岸议题在总统大选中,总是跟统独、族群与安定等意识型态紧密挂勾,但这次两岸议题除了和平安定议题外,却是首度跟外交、欧债、经济、民生、就业、交流、协商等议题紧密相扣。三是,在朝野对两岸议题的攻防上,这次大选以涉及两岸定位与协商基础的「九二共识」,作为朝野双方攻防最为关键的议题。四是,相较于以往台湾大选,中国大陆与港澳总是不免将其「黑金」、「纷乱」、「对抗」、「暴力」、「台独」等负面印象挂勾,此次大选,却是首度赢得两岸四地与国际社会正面与高度的评价。
因此,不少国际社会暨两岸政府与主要舆论,都把此次总统大选,视为台湾选民对马政府两岸政策与九二共识的信任投票。各方也认为,马总统此次大选既然取得选民认可,未来四年在没有连任压力下,应大力推动两岸关系。
加强内部沟通 政府首要任务
马总统面对两岸关系已经取得民意认授的正当性,应义无反顾大力开展两岸新局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民党赢得总统与立委过半的席次,但此次马总统得票率相较于二○○八年大幅降低,国民党在立法院席次也失去原先四分之三以上绝对多数。立法院除了民进党席次增加外,又加上台联党与亲民党两个党团,台联党团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ECFA的后续性协商所采取坚决反对立场,都将使未来立法与行政的互动及朝野的协商,更加困难重重。
此外,除了台湾内部朝野政党力量消长外,面对未来的两岸协商议题逐步进入深水区,将来不论是经贸、文化议题,抑或较为敏感复杂的政治性议题,也都将提高协商的难度。是以,面对选票的减少,在野党派国会杯葛力量的升高,与两岸协商议题难度的增加,马总统如果不能做好台湾内部必要的沟通与对话,将很难在两岸关系议题上有重大作为。
事实上,自从一九八七年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大步迈入民主化的步伐以来,民主化也打开两岸关系长期隔阂封闭的闸门,促成两岸各项交流。在台湾民主化与两岸交流历经二十年之后,二○○八年五月二十日以来,两岸情势已由严峻变成和缓,双方也搁置争议,开启协商对话、快速达成协议的新局。
但反观台湾内部的朝野互动,虽然历经五次总统大选与两次的政党轮替,深化了民主,惟台湾内部朝野的互动,却仍然处于互信不足的对立状态。非但难以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甚而自二○○四年大选后,台湾即沦为只见蓝绿立场意识争辩,不问是非黑白对错的分裂社会。不论是蓝绿谁主政,总有近半数的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涉及国家认同的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上,更是朝野尖锐对抗的标的。
从个人的研究与观察中可以清楚看出,自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马总统就职,到二○一一年十二月底,台湾各机构有关马总统各项施政满意度调查比较,可以发现到一个特殊的现象。针对马政府各项施政满意度的民调,不论民调单位为何(包含蓝、绿机构所做),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经常是民意支持度最高的项目(其他各项施政满意度有时候不高),但它同时也是蓝绿选民认知最为分歧与差距最大的项目。换言之,两岸议题是泛蓝选民最支持,泛绿选民最不支持的项目,恰成强烈对比。
虽然有人认为,在一个有民主选举与政党政治竞争的开放社会,不同政党基于理念差异或是政策取向存有不同看法,自属正常;也有人主张,朝野政党的黑、白脸角色须恰如其分,如果运用得宜,反而更能为台湾在两岸互动中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与空间;更有人强调,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不需过度强调共识建立的必要性,一切只要透过定期选举,由民意加以检验即可。
但也有有志之士认为,民主贵在包容与妥协,若台湾的社会、政党彼此间永远只是对立与恶斗,面对于一个朝野对立分裂的台湾,两岸岂能有长期和平稳定发展可言?因此,朝野的对话与两岸的对话,对两岸的和平发展可谓缺一不可。
建立对话平台 凝聚朝野共识
吾人认为对于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面对长期以来朝野互信不足,必须戮力思索如何从朝野对话与社会共识建立有效机制。台湾如要建立共识机制,首先必须正视促成社会与政党分歧对立的主要原因为何?朝野双方最大的公约数又为何?其次,除了检讨既有的朝野对话机制外,也应思索是否建立新的机制,如朝野政党领袖对话、总统赴立法院发表国情咨文,或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等,作为朝野的对话平台。最后,更应思索如何善用台湾丰沛的非政府组织,与主流中道理性力量,为朝野良性互动提供有效中介机制。
由于两岸议题涉及层面甚广,大到民族、国家认同,小到个人切身利益,过去二十多年来,在台湾几乎年年选举中,总是被选战所不时激化,难以冷静与理性思辨。值得期待的是,经过今年第十三任总统副总统及第八届立委的合并选举,未来四年台湾将不会有中央层级的选举。台湾下次选举将是两年后的地方公职七合一选举,这也是历来规模最大的地方选举,届时包括直辖市长与市议员、县市长与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与市民代表、村里长等七项所有地方民选公职,都将一并进行改选。
这种合并选举的重大变革,将使台湾摆脱年年选举的纠葛。未来,台湾将可能形成所有公职选举每隔二年举办一次,一次是中央的总统与立委选举,另一次是地方公职人员选举。这样的重大变革,不仅对台湾社会稳定与政策制定执行,具有相当的助益,对台湾政党的互动,或许也会有若干程度的影响。
二○一二大选已经落幕,未来四年是台湾面对国际与两岸发展的关键时刻。综观此次大选蓝绿双方,一方强调以宪法为本,主张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另一方则高举透过民主机制形成「台湾共识」。抛开选战的策略考量,这两种主张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课题。一个涉及台湾与对岸互动协商中的宪法与法律依据,以及两岸两会在协商中各自的容忍底线与政治谅解;另一个则探讨在多元开放、朝野对抗的台湾政党政治中,台湾应如何建立对话管道,以凝聚台湾的基本共识。
一个分裂对立的台湾,必然难以建构两岸长期的和平稳定。因此,面对两岸的进一步发展与协商,台湾内部的和解对话与两岸的和解对话,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