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脚步向前行—马总统第二任期两岸关系展望■文/赵春山(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1年6月号第12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马总统在第二任的五二○就职演说中提出,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以国防武力吓阻外来威胁,作为确保台湾安全的铁三角。马总统认为三者必须同等重视、平衡发展。但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我们认为其中两岸和解这一角,最具关键作用,会影响其他两个角的发展。
延续过去四年的大陆政策
在论及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时,马总统重申中华民国宪法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强调中华民国领土主权涵盖台湾与大陆,目前政府统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说明政府是在宪法架构下制定两岸政策,目标是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现状;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交流方面,则继续依循「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
我们认为,这是马总统对当前政府制定大陆政策和推动两岸关系的事实陈述,它们已经过四年的实践,并让马政府在选前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而马总统顺利获得连任,更说明这份成绩单经得起台湾民主选举的检验。台湾不仅因两岸和解得到经济上的利益,美国与中共也得以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台海形势下,发展它们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客观地说,过去四年马政府在大陆政策打出的这张「安定牌」,不仅让国民党再度赢得这次总统选举,实际上也创造了两岸和国际社会三赢的局面。在获知马总统胜选的讯息后,美国白宫立刻发表声明,赞扬「台湾是亚洲伟大的成功故事之一」;大陆国台办也发表声明,认为这「代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既然各方都对四年来的两岸关系如此肯定,今后四年,两岸执政当局就没有改弦更张、远离这条轨道的可能。
美国学者柴哥利亚(Donald S. Zagoria)今年三月在一项研讨会中,展望马总统第二任内的两岸关系时,预期「两岸在许多方面会平稳地向前发展。」例如,两岸已签署了十六项协议;贸易与投资关系日增;观光与教育交流扩大;双方官员藉两会管道进行了制度化的对话,包括相关部会的电话直接联系等。对岸方面,中共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论及两岸关系发展时,也多次提出「稳中求进」的主张。我们同意他的主张,并认为这展现了胡温体制领导下,中共对台政策务实的一面。未来四年,在中共「十八大」完成权力转移后,新的领导班子仍会持续这项务实的政策。
经济仍为两岸合作重点
所谓「站稳脚步向前行」,以当前两岸所处的内外环境,我们认为两岸关系如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先做好自己的事;特别在从事内部的各项改革行动中,稳稳站好经济建设的脚步。
马总统这次五二○演说的主轴,就是要以「强化经济成长动能」、「创造就业与落实社会公义」、「打造低碳绿能环境」、「厚植文化国力」,以及「积极培育延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五大支柱,以全面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力,让台湾在这四年脱胎换骨、迈向幸福。这五大支柱,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联。其中,经济是站在中心的位置。
事实上,两岸目前不但面临共同的全球经济挑战,也都遭到各自内部要求从事经济改革的压力。经济学者郑竹园引用联合国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受多元及相互牵连困扰的影响,正处于另一波衰退的边缘。欧盟各国无力应付债务危机,加上各国采紧缩措施,可能引发全球性衰退。
影响所及,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将从去年的九‧四%,下降到今年的八‧七%和明年的八‧五%。台湾经济不能置身事外,成长率必将下修。因此,马总统第二任期内,经济改革必然是政府施政的重点;而中共「十八大」后如要顺利完成权力转移,也急需采取新的经济政策,以达成经济成长的目标。两岸如何透过经济交流,创造互利共赢的新局面,遂成为双方执政当局的当务之急。因此,「先经后政」仍是未来两岸交流的顺序排列。
王毅日前在一项集会场合,特别针对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提出下列四项考虑:一是努力加快ECFA后续协商,二是著力深化两岸金融合作,三是继续鼓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四是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我们认为这四项考虑非常明确,对于推动双方内部的经济改革可以提供助力,也可以稳定两岸的经济基础。
形塑共同价值 实现台海和平
除了经济外,随著两岸社会的开放,以及民众往来的频繁,马总统在演说中主张: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也期盼两岸民间团体在民主、人权、法治、公民社会等领域,有更多机会交流与对话,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王毅在先前讲话中提到,中共在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前景下,将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基础。
传统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把经济视为下层基础,文化和制度等视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改变牵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样地,西方的现代化和发展理论,也假定经济成长会增强政治参与的需求。稳定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重点在于如何深化互信。我们必须承认两岸开放三通的结果,并没有产生「通心」的红利。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于中共政权仍存有相当的敌意,对中共的敌意甚至产生对「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我们认为,两岸互动不能仅著眼于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形塑共同的价值。战后美日透过安保条约,产生了共同的安全利益,但真正让两国盟友关系牢不可破的是,双方因为相同的政经制度而分享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价值。
两岸经过六十多年的分治,我们理解不同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但我们不能让两岸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阻隔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的巨大鸿沟。值得庆幸的是,两岸拥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双方应共同努力从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中,找到共同的价值。马总总强调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和平是两岸和解的目标,也是推动两岸和解的必要条件。
过去两岸关系的曲曲折折显示,两岸和平得来不易;要达到永续和平,更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就是马总统强调两岸「和解制度化」、特别是「不武制度化」的主要原因。「制度化」过程必须经过一个「确立共同价值」的阶段。大陆黄嘉树教授则把消除敌意视为高度和平或永久和平,这是和平的最高境界。我们认为,两岸关系要发展到这个程度,不能只依赖共同利益,更须拥有共同价值。
凸显「责任攸关者」的角色
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还须考虑两岸以外的国际因素。这就涉及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相处之道,而非仅是台湾单方面的拓展国际空间问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加上地区性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参与多边外交舞台,促进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外交和国防重点;而建立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机制,更是维持国际和平和加强区域安全合作的主流。台湾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色,不可能对这些问题置事身外,也不应无端受到打压。马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列举台湾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目的在提升台湾的国际形象,凸显台湾是国际社会的「责任攸关者」。
两岸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运用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从中整理出一个头绪。两岸执政当局经过过去四年的努力,已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取得许多具体成果,但距离我们的理想,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我们仍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站稳脚步向前行,一步一脚印,两岸终能合作,开创中华民族的光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