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对两岸经贸关系之影响■文/罗印冲(联合报大陆新闻中心记者)《交流杂志101年6月号第123期(历史资料)》

在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最显著的成果。无可讳言,这种现象一方面受制于两岸关系「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发展特色,另一方面也让民生经济议题得到更有力的推进,成为马政府重要的施政表现。


互设办事处的四项正面影响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磋商,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终于出现具体的进程。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五月十六日例行记者会证实,台湾外贸协会已向大陆送出申请,而大陆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将尽速向台湾提出申请,待各自完成审批,即可挂牌运作。

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对两岸经贸关系未来的发展,至少有四点正面影响,包括强化两岸经贸制度化协商与合作机制、两岸人员交流往来更为便利、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与两岸产业优势互补,以及有利两岸经济协议(ECFA)后续协商项目。


强化两岸经贸制度化协商机制


两岸经贸交流最重要的工程就是建构制度化协商与合作机制,只要能搭建起合作交流平台,两岸经贸互动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在干扰因素的冲击,例如两岸政治的不确定性。就此看来,互设办事处让两岸经贸团体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加强双方往来,有利于制度化合作的建立。

欠缺制度化合作的经贸关系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两个显著的例子。首先是大陆省市团来台采购,几乎都能提出一篮子的采购清单,项目之多、金额之大让人印象深刻。但这类型的采购基本是一次性的方案,明年某省市团还有没有来台采购的计划,没人说得准,可见其脆弱性与突发的本质。

其次是大陆对南部虱目鱼的契作采购,这种先签定契约、再履行合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规范与保障,但这并非制度化的做法。两岸农渔产品的合作销售,仍须回到既有的制度架构进行协商。


两岸人员交流往来更为便利


两岸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之后,两岸交流将更为便利。对第一线工作人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长期在对岸从事业务,突破以往每次签证最长三个月的期限,少掉很多不必要的行政程序,让工作更有效率。

另外,设立办事处也会让交流人员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开拓当地人脉与业务。而办事处也能善用机构名义,举办各项交流和推介会,逐步融入当地经贸网络,成为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据点。

以交通部观光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为例,台湾官员或代表直接进驻办事处,推展第一线观光旅游业务。同时,办事处也成为重要据点,可定期举办赴台旅游说明会,台湾代表也能就近在办事处与当地代表接洽合作,省去两岸人员来回奔波、舟车劳顿的辛劳。


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与产业优势互补


经贸团体办事处不仅能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同时还能结合当地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与企业,共同推出各种类别的招商会或名品展,凸显两岸合作的特色。

每年台湾都会有部分经贸团体定期组团到大陆举办台湾名品展,无论是电子产品或医疗保健器材,总能吸引大陆企业与消费者的目光,显示台湾在出口高端技术产品上,仍占有优势地位。透过举办活动将台湾产品推销出去,抢占先机与商机,刻不容缓。

设立办事处后,经贸团体可成立专门小组,拟定促进两岸产业合作的配套办法,穿针引线、搭建交流平台,建构常态的制度化合作方案,拉近两岸产业界的距离。

去年底大陆多位热门视频网站负责人到台湾访问,提到台湾成熟的影视娱乐行业,都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合作意愿。就此观察,大陆建立硬体设备加上广大市场,搭配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投入,必然能开创新的商机蓝图,也是办事处成立后可著力之处。


有利ECFA后续协商


两岸进一步深化经贸交流,也有利于ECFA后续协商的进展,包括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与争端解决等协议。两岸主管部门透过更直接与密切的沟通,尽早将后续协议谈成并签署,绝对有利于双方。

近期大陆重要涉台官员都表达愿加速完成ECFA后续协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日前会见台企联代表时说,希望ECFA后续协议能取得新成果,两岸产业合作与相互投资持续增加,并在金融领域互利合作,迈出新步伐。

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也在同场合表示,要加速ECFA后续协商,江陈八会将签署两岸投保协议与海关合作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商谈「希望年内完成协商」;货品贸易协议商谈将加快推进;争端解决协议沟通顺利,多数内容已达共识。

然而,台湾现在面临的国际经贸处境相当严峻,大陆与日韩已达成共识,将于年内启动三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作业,外界评估两年内可望签成。台湾必须跟时间赛跑,而且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稳固两岸经贸并同步开展与他国洽签FTA,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走向对等互惠的两岸经贸与金融合作


两岸签署ECFA后,社会上出现许多希望陆方让利的声音。但这种刻意倾向一方的经贸往来,终究不是正常的互动,有违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两岸展开ECFA后续协商时,双方都应有正确的认知,不能再一味要求对方让利,或试图达到「只想拿、不愿给」的局面,这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举例来说,两岸金融主管机关近期展开两岸金融合作事项的磋商程序,台湾要求大陆方面尽早开放已到大陆设分行的多家台资银行,可承作人民币业务,有利大陆台商借贷融资。

但相对来说,台湾主管部门也会面临大陆方面同样的要求,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愿对方开拓新市场,协商如何能达共识?只有走向对等互惠的两岸经贸与金融合作,这条路才能行稳致远。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