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林书豪现象谈两岸教育制度■文/周祝瑛(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1年6月号第123期(历史资料)》

许多平常很少看NBA篮球赛的人,因为林书豪的缘故而成为球迷,即使在林后来受伤养伤期间,也依然关注著林的复健情形。是什么因素造成「林来疯」式的旋风?


兼具东西方教育优点


当大家在讨论林书豪崛起的时候,少有人聚焦于林书豪背后那一双「推动摇篮的手」。如果没有喜欢看篮球、打篮球的父母,如何能够启发孩子运动的兴趣?缺少了重视体能、愿意引导的双亲,如何能奠定热爱打球的林家三兄弟?从林书豪身上看到华人父母教养的用心,加上虔诚信仰的缘故,让孩子懂得在挫折中重新站起的毅力,看到自己的渺小而须与人合作。

看看林书豪每次打球前的祷告、球场上的奋进与助攻,下场后和队友拥抱互撞等精采画面,可以了解这是一位身心均衡、IQ与EQ皆高的选手。林书豪曾提过,从小的家庭教育让他学会专注与时间管理,为了打球必须先完成功课,因为喜欢所以愿意一直打球;至于球场上的成就,是五个队员一起合作的结果。

对于强调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美国社会,这样的态度其实相当另类,背后看得出林的父母长期的用心。在林来疯最热烈的阶段,林书豪一家人仍然以家庭为重,利用比赛休兵,全家驱车前往为林弟弟的篮球赛加油,这种凡事以平常心对待的家教,不以世俗的眼光评定高下,尽可能尊重与支持每个人的兴趣与能力,应是林书豪不论输赢、居高峰或低谷、朝理想迈进、始终敬业的力量来源。

如果说二○一一年引发美国各界争议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中,那位来自亚洲移民第二代、蔡美教授的高压教育方式造就了两名学艺兼优的女儿,那么来自台湾的林书豪父母,其开明、尊重与信仰,让东、西方教育的优点兼容并蓄!


儒家文化圈的教育特质


许多研究都指出,两岸等儒家文化圈具有以下特质:⑴高成就动机的群体主义,社会中强调人际关系与成就动机,且认为群体的目标和需求超越个人之上。⑵不但重视教育,且强调教育功能的实用导向,求学的目的在于身体力行,在应用所学改善社会。学习过程中虽然每个人天资不同,但只要透过努力便可充实自我,克服先天之不足。因此海峡两岸的家庭大多不吝于子女教育的投资,许多父母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可能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机会(包括补习),因此教育花费占家庭支出的首位。


两岸教育制度背后的传统思维─升学挂帅


传统的中国科举制度,在台湾的缩影就好比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八股取士的考制,就像选择题命题的考试内容。迄今台湾的家长仍旧存在著传统的观念,成绩、考高分、进入顶尖大学就读,甚至认为只靠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出人头地,有所成就。

而在对岸的中国大陆,即使到了今日也还是有追逐升学和考高分的迷思。中国大陆于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大学联考),但是,也因此重新形成了新的考试主义与学历文凭主义,传统中考试领导教学(应试教育)的升学主义情形再度盛行。此种升学竞争在一九八○年代被称为「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九九○年代被称为「应试教育」,可见升学压力始终难以去除。

两岸社会中这种尊重知识、崇尚读书人的儒家传统观念尚未改变,甚至一直影响到现今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现场。两岸学校教育只注重考试,并多以选择题为评分指标,忽略了学生基本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其实这是过去传统中国历史的缩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古至今,华人的思想皆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只有考取好功名当个官,才会有好的未来和稳定的生活。虽然这种一元的思维有其道理存在,但是目前的时代已非过去,现代父母的思维,是否也应该要与时俱进?


外国人眼中的两岸教育特色

  

二○○五年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曾以「为什么台湾重要?」(Why Taiwan Matters)做为封面故事。内文提到台湾拥有Acer等世界著名的品牌,全球六○%的笔记型电脑是由台湾生产出货,手机、面板、IC设计、晶圆封测和游戏机等,也都举世闻名。

对台湾人来说,孩子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也因此常常在晚上接受补习。台湾拥有如亚洲华德迪士尼乐园的儿童游乐中心,却看不到一个游玩的儿童!因为现在的台湾小孩喜欢在家玩电脑,大部分的孩子晚上都还有课,家长常不在家,父母没时间带孩子来玩。

在教育上太重视分数与考试,以致培养出许多假菁英,只爱分数与个人生活,缺乏个人独立的想法与个性,经常乖乖为爸妈读书,生活不太开心,上课不说话。不关心别人、不关心世界,生活的意义很狭隘。尤其是一些一流学校的大学生是一路念好学校上来的,生活里很少有别的东西。大学生上课甚至穿拖鞋、吃东西,不喜欢坐课堂前面,不喜欢发问。中学学校教论语孟子,但只是用来考试,较少教导学生如何实践在行为上,整体教育内容缺乏实践的机会。

相对的,中国大陆目前的教育又太重视名牌与排名。几年前,德国著名幼稚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几所知名的幼稚园,亲眼目睹近两千名儿童的幼稚园生活。考察结果令这位专家相当失望,原因是在一所现代寄宿幼稚园里充斥著严重的灌输教育,在教室里竟然没有一个专为孩子玩耍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教室中举目所及只是贴满了中国汉字,从教室一直延伸到寝室。孩子房间里见不到一张孩子家人的照片。相对的,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个中国字!完全忽略孩子主动好奇的动手学习机会,一切都是在大人安排的环境下机械式的灌输。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第一,争先进」的观念误导下,成千上万的大陆父母彷佛为了弥补多年来教育亏欠似的,把父母的晚年和儿女自身的幸福统统都押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自小就缺乏实际生活、社会经验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和美感领受。

因此,就整体发展而言,大陆教育在硬体上全面且快速提升,但在教育的现代化思想与观念上,却常因求速效,导致急功近利,忽略过程中人文的陶冶与素质提升。尤其在批判思考、适应能力、创新精神与尊重多元智能等方面仍显不足,也无法速成。


如何培养属于两岸的「林书豪」


既然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的群体,影响个人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甚钜,因此,应在父母忙于生计的现代家庭中增加亲子相处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电视剧黄金档,减少孩子上网与玩电玩的时间,每个家庭固定每周安排共处及共读,全家人一起在书房或餐桌上聊一聊生活,让孩子静一静、定一定;假日时带孩子走到户外,晒晒太阳、接触大自然;如果学才艺,可否依照孩子的兴趣,不一定需要琴棋书画样样通?打球、跑步、登高、跳远,一样可以陶冶性情。让孩子做个快乐与健康的人,可能比有用的人更难得!凡事不去刻意压抑,因势利导而非揠苗助长,学习效果一定能够提升。

另外,孩子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之一,是重视孩子的性向与兴趣,亲子间容许民主与沟通、甚至尊重多元的想法。当然孩子生活的纪律及价值观非常重要,与其说教不如让他们多去体验,从自然环境甚至与人相处中,学习尊重与分享。至于学校教育,何妨视为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跑「百米竞赛」。毕竟大陆高考中曾出现的「第十名现象」(编按:是指班上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有著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人生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正在提醒我们:将来成大器或较为幸福的孩子,通常不是名列前茅者,林书豪不是,比尔盖兹也不是!

想想聪明的林书豪父母,或许还更值得我们的推崇与效法!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