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敌为友的「两岸化」思维■文/周祝瑛(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1年8月号第12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一二年春天,大陆全国政协公布对台工作的重心将从两岸的经贸交流,转至对两岸「年轻人」的文化与教育交流,希望借此强化双方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知,增进双方年轻人的彼此认识。消息传来,不禁让人思索:一个长期重视意识形态与思想管制的中共政权,如何能从过去对于两岸事务抱持高度政治敏感的立场,转向开始重视两岸年轻人的文教交流,增进下一代彼此的了解?
两岸文教交流日益重要
许多研究两岸事务的国内外专家对此的转变都感到意外,但对于长期研究两岸文教交流发展历程的学者来说,都了解台湾真正的软实力在于台湾社会中的民众素质与教育水准,无论陆客或者陆生来台的最深印象,几乎都是对于台湾民众整体素质与大学人性化考量的肯定。
换言之,两岸文教交流的效果虽然看似无形与微不足道,但长远来看,却是比两岸政治、经济与外交等领域,影响更为深远。大陆全国政协对台工作重心的调整,无非是体认到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其实更为久远。
超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两岸化」架构
有鉴于两岸文教交流的特殊性,放眼全球很少有类似两岸当前此种化敌为友的发展与交流模式,笔者在今年夏天于美国出版的一本英文专书:《十字路口的台湾教育:当全球化遇到本土化》(Taiwan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 When Globalization Meets Localization),试图从一个超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维中,将过去近二十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发展经验,归纳出一个「两岸化」(cross-straitization)的新兴理论与架构,将两岸交流的特殊性予以凸显与典范化。
当全球化席卷全世界的金融等各领域时,来自本土的声音与文化益显弱势,经常得不到合理的公平对待。而处在这两股势力中,还有许多直接面对冲突的地区与国家,难以用全球化或本土化的架构来解释,甚至解决其中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国家包括:南韩与北韩、印度与巴基斯坦、以色列与伊朗等阿拉伯世界、缅甸与其他东协国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贸易矛盾,甚至已经统一了十多年却仍然面对族群融合问题与公民意识冲突的东德与西德。
这些类似冲突国家与地区的争议与彼此间的矛盾及仇恨,是否可以参考近二十年来,透过两岸文教交流、人员互访、设立台商子弟学校、台生赴大陆求学、招收陆生来台就读等一连串民间文教交流、教育合作的两岸化模式,增进双方人民的认识与融冰,化解双方可能产生的政治争议与军事冲突?这个得来不易的两岸化模式与交流经验,有无可能提供他国参考,甚至为人类和平贡献出台海两岸的经验? 全球化下两岸文教交流之回顾
两岸学术交流成长快速
两岸各级学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的件数,从二○○四年台湾五十所学校与大陆地区一○四所学校签订二○六件,累计到二○一○年十二月,台湾有一六三所学校与大陆六八○所学校,签订二六○○件书面协议。
至于学术交流方面,根据《大学法》,大学可以开始与大陆教授合作在台湾进行教学。因此,在二○○二年到二○○九年间,共有超过六百名中国大陆教师来到台湾的大学兼课。大陆的大学同时也以高额薪资聘请少数台湾素有声望的教授跨海讲授。
民进党时代的大陆教育政策(二○○○~二○○八)
民进党执政时期,以台湾自决的名义,强力提高在地文化、遗产和语言的意识,具有以台湾本土的身份认同取代中华文化纽带的强烈企图。当时鼓励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法案较少,甚而采取一连串的去中国化政策,例如二○○五年的公务人员考试,历史地理只考台湾部分。同时,在新的高中课程纲要中,将中国历史变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经典文选占文学课程的比例下降等。
马总统就任后的大陆教育政策(二○○八迄今)
二○○八年,马总统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开始增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两岸协商的原则以「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顺序进行,并采「经贸交流先行,政治协商在后」的模式。从经贸议题切入到政治议题之间,文教议题其实是促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最好的润滑剂。所谓的文化交流包含:版权保护、两岸间文化和教育部门的正式访问、学术活动如研讨会与研究合作等。
以二○一○年政府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与《大学法》为例,呼应政府发展台湾高等教育机构(HEIs)成为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枢纽的长期策略。立法院在二○一○年秋天三读通过,承认中国大陆的高中与四十一所一流大学毕业生得以进入台湾高校机构继续就学。开办首年,获得允许入学的陆生有九百多人。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多数大陆学生对访台期间的经历抱持积极肯定,并且随著在台停留期间的愈长,对台湾的印象也越好。透过这些教育交流,最终可以开放给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同时台湾大学校院也能认同中国大陆的大学质量。
两岸文教交流的特征
首先,相对于鼓励本地有意愿的学者或学生自由前往大陆旅游,台湾管控大陆学者或学生来台。反之,中国大陆则是对台湾学者与学生大表欢迎之余,对其意欲拜访台湾的学者或学生设下种种严格的规定。双方政府对两岸的学术交流,因政治敏感采取保守做法,限制了两岸交流团或个人的参访频率与到访范围。
同时,台湾方面也针对来台访问的大陆学者政治背景、研讨会议或研究课题、停留期间和申请管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大陆学者也需要经过冗长的申请过程,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审核是否符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所制定的严格规定。
其次,大陆政府虽然鼓励学术交流,却保留大陆学者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并要求他们在台湾停留期间须遵守政治纪律。二○○三年十月中国大陆引入台湾加强两岸教育领域交流和学术合作的机制。双方在某些情况下补助学生与学者,以提供交流机会与放宽交流广度与深度的方式,鼓励两岸学术交流。
台湾方面,这种交流主要是透过政府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基金(中华发展基金)的支持,透过资源的分配来促进、鼓励和发展两岸关系与民间交流。举凡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或专业组织等皆开放申请。
由于中国大陆对台湾事务的政治敏感,再加上缺乏一个独立自主的私营部门,只得透过民间的基金会来推动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学术交流。台湾视这种交流为相对中立,并日益重视双方的学术对话与政策辩论。而中国大陆学术界则可能被北京当局视为实施和推进政治议题的媒介,进而可能影响中国大陆学界的研究自主。
「两岸化」模式之前瞻
根据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台湾人民对于两岸关系持以下看法:⑴目前两岸之间不太可能直接爆发任何的战争;⑵双方必须努力维持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和贸易适度的交流状态;⑶在军事和外交事务方面双方仍呈现紧张或竞争的情况。
另外,根据陆委会二○一○年五月初的民意调查发现,对于两岸制度化协商,有六九%的民众认为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同时五七‧四%的民众进一步认为透过两岸经贸交流与协商,更有助于台湾在亚洲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
由上可见,两岸的合作伙伴关系仍有改进的空间。台湾和大陆都不能否认双方分离五十多年的政治现实,尽管彼此继承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但今后共享儒家「包容性和多元化:文明共存」的信念,可能是台湾和大陆人民一个好的开始。特别是签署ECFA后,台湾可以透过布局大陆与世界接轨,同时大陆也可从台湾学到自由与民主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