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金门—过去、现在与未来■文/张梨慧(国立金门大学观光管理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1年8月号第124期(历史资料)》

金门,澥(音蟹,海之意)外山也。晋时避难者入焉,仿佛武陵桃源境界。唐置牧马场,始辟榛芜为乐土;斯陈侯之遗烈矣。代经几易,沿革相寻,山川风景亦因时变态。国家清晏日久,井里市廛生聚蕃息,巳嵬然作沧溟保障、海上奇观。

一八三六年(清道光十六年)林焜熿(字巽甫,金门人)金门志

金门,旧名浯洲,或名仙洲。明洪武二十年(一三七八年),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滨海福、兴、漳、泉四府,抽丁充戍,移置卫所以防倭。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为泉州永宁卫五所之一。并于岛南(今之金门城)筑城屯兵,以备倭寇,因其地位「内捍漳厦,外制台澎」,扼守福建东南海口,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势,因之得名「金门」。

晋,五胡乱起,中原多故,义民随晋室南迁渡海来金避难者凡六姓,金门始有居民。唐,福建观察使柳冕奏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陈渊率十二姓氏入岛牧马,耕稼渔盐,人口日益蕃衍。宋,朱熹主簿同安,设帐燕南,家弦户诵,岛民竞以气节相尚。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名将辈出,明郑时期郑成功更以金、厦为根基地北图复明,东渡台海驱荷复台。清末民初,海禁渐弛,乡民渡海出洋,创业海外,侨汇对民间兴学与改善家园民生经济的贡献极大,金门「侨乡」之誉日隆。

金门马祖是防卫台澎的前哨,亦为自由世界巩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线。

一九六一年蒋中正总统答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谈话

一九四九年「古宁头战役」(大陆方面称「金门登陆战」)之后,奠定国共隔海分治局面。金门由于位处「敌前」的「接战地区」,为因应「战时」统一指挥之需要,一九五六年实施军政一元、军民一体的「战地政务」。

战地政府体制下,县长军派、咨询代表取代议会职能;福建省政府移驻台北办公,县政运作必须受地区军事指挥官之指挥与监督;「战地政务委员会」具有可因应战地特殊需要制订效力超越法律的单行法规的权力;推行准军事化的「管、教、养、卫」组训。军民体系进入全面性管制状态,诸如:人民参政权的限制、全民皆兵的民防组训、管制人民迁徙与进出岛际、定时宵禁、限制人民活动范围等,从金融、货币、经济、教育及文宣体系全面性的管制措施,金门俨然遗世独立。

一九八七年台湾解除戒严,金门在民主意识抬头与维权主张的冲撞下,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解除临时戒严与终止实施三十六年的战地政务。军民分治后,原有以驻军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新产业尚未成形前的萧条压力、军管导致基础建设滞后所引发的社会正义诉求、撤军与非军事化牵动民生经济与政治自主的挣扎,以及历史、地缘与经济现实的纷扰,使岛内普遍笼罩徬徨与失落的焦虑。

金门,已从过去两军的「杀戮战场」,变成两岸的「和平大道」。

二○一一年「八二三砲战」五十三周年纪念日马英九总统在金门出席「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和平祈福日活动」讲话

一九八七年政府基于人道考量,许可民众赴大陆探亲,正式开启两岸交流的门户,加上台湾与大陆相继成为WTO缔约成员之后,两岸经贸关系与人员交流日趋频繁,「三通」议题受到两岸朝野强烈的关注,要求「三通」的压力愈来愈大。同时,主张在未能全面三通之前,可优先试办金马「小三通」的呼吁逐渐形成民意主流。

二○○○年三月《离岛建设条例》第十八条修正案通过,金门、马祖与澎湖地区取得先行试办与大陆直接通航的法源基础;同年十二月「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颁行;翌年(二○○一年)元旦起开始实施「小三通」政策。

「小三通」政策本质含有「借以改善两岸关系」的政治善意,但受制于斯时两岸政治氛围,在几无沟通与协调的管道下,仅就单向性的「除罪化」与「可操之在我」的内涵优先著力与推行。

实施初期,配套措施与法规规范不足、方案内容规范不符实际、双方开放的条件与项目存有期望的落差,加上陆方刻意回避配合,以致诸事难顺、成效欠彰,舆论每每以「通三小」加以嘲讽与批评。然而,经过双方基层实作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及观念与思维的磨合后逐渐建立互信基础,「小三通」业务方逐步迈入常轨与规范。

二○○八年政党轮替,马总统的两岸政策采取更开放与务实的作为,金门「小三通」的效益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提升。旅客进出人次由二○○一年的两万五千多人次,到二○一一年的一百四十七万余人次。

客运航线亦由初期的「料罗─和平码头」调整为「水头─东渡」、「水头─五通」及「水头─石井(泉州)」三航线,每日客运航班则由初期的每周三班次到目前每日往返达四十二航班之多。投入运力由最初一艘客船到目前每日双方十艘客轮穿梭航行,海上货运亦年达七十万吨。金、厦水域已成为沿海一带航运繁盛的水域,金门已成为两岸人民往返的枢纽孔道。

两岸交流的前哨站 两岸合作的示范区

两岸关系持续和缓,两岸政策更加开放,金门正面对著一个崭新的契机与无限发展的空间。然而,面对大陆海西经济的崛起,以及以「先行先试、创新体制、两岸共管、合作平台」为政策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金门也必然要面对政策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走向那里?如何发展?政府在「金马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金门篇)」中明确提出「金门应作为两岸互信合作的『先行示范区』,共创两岸双赢模式」。同时,以发展成「国际休闲观光岛、教育文化大学岛、养生医疗健康岛及精致购物免税岛」为愿景目标。

近期的重大成果与努力方向诸如:

一、建构战争博物馆:从「反攻跳板」到「海上长城」,五十余年整军经武在金门刻划下无数军事遗迹,从战斗据点、指挥哨所、碉堡坑道、海空防设施、心战电台、基地军营,到武器装备、纪念碑牌与文献史料。卸下战袍的军事遗迹,其多元而丰沛的内涵,变迁的时间痕迹,加上历历在目的历史场景,金门正以「生活.环境博物馆」(ECO-MUSEUM)的概念积极构建一座「战争博物馆」,提醒世人深层的省思「战争无情、和平无价」的核心价值。

二、迈向大学之岛:文风鼎盛的金门素有「海滨邹鲁」之誉,设立大学一直是岛内及百万旅外乡亲的心愿与期许。二○○○年八月在旅外侨界鼎力支持下,具承传金门文风意义的「金门大学」揭牌了。未来更将以「金门大学」为核心,结合大陆学生在金就学的特殊政策,成为大陆学生在台湾就学与国际学术研究重镇,带领金门迈向「大学之岛」的愿景。

三、保存闽南文化:军管设限的机缘完整地保存金门的文化瑰宝,诸如:建筑形制、聚落风格、宗族礼制、民俗节庆与传统工艺等。当大闽南文化圈正因过度开发而让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之际,金门是一座完整的「闽南文化基因库」,弥足珍贵。公、私部门及社区共识正积极凝聚之中,朝「跨境合作」的方式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让金门以文化内涵登上国际舞台。

四、兴建跨海大桥:乐天安命是金门人民的认知与性格,然而现实中,岛际的差距却是金门岛民悬念的课题。上个世纪九○年代,大小金门间兴建跨海大桥构想的提出,是金门人体现「社会正义」的主张与指标。政治弱势的金门让「她」一度沦为「政治浮桥」。

终于,二○一二年元月九日马总统亲临主持大桥动工,并以:「『金门大桥』兴建完成后不仅会是『两岸交流的先峰』,更可望成为『两岸观光的地标』」加以期许。

从过去的军事重镇、反攻跳板,到今日的文化之岛、观光之城,金门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出一条汇聚两岸、迈向国际的康庄大道。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