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必也正名乎—从「九二共识」二十周年谈起■文/赵建民(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1年10月号第12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海峡两岸分裂分治已经超过一甲子,期间绝大多数的日子里,是在争吵甚至对抗中互耗。

冷战时期,东西阵营对峙,大陆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台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外交战场上节节败退,但是在经济领域里,却在日本的带动下,亦步亦趋,与国际接轨,推动出口导向的发展政策,成绩斐然,成就了「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誉;相对地,大陆却沉溺于政治运动与斗争文化,导致民疲国匮。两岸对战中,双方可以说是各有擅场、平分秋色。

但是,此一各有所擅的脆弱均衡,到了大陆开始师法台湾模式从事经济改革后,情势逆转,两岸之间的竞争逐渐对台湾不利,出现下列警讯:

● 由于中国大陆的崛起,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在国际上受到的压抑更甚以往,在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中逐渐边缘化; ● 虽然挹注庞大资源,但是台湾对两岸的对峙日感吃力,安全感日低; ● 有感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首度和政府分道扬镳,冲撞政策、前进大陆,政府在两岸关系中逐渐边缘化,无法保护,遑论为台商创造利基; ● 面对此一国际与两岸的双重无力感,自一九九○年代中叶后,执政的国、民两党自李总统到陈总统,都被迫选择下策,祭出台湾民族主义的大旗,升高内、外部的对立,使台湾的国际空间日渐萎缩。

面对这些警讯,台湾必须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前途不堪设想。「九二共识」的适时出现,为前述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台湾的贡献,堪称无以伦比。

九二共识的贡献

「九二共识」的最大作用,在于为两岸的政治对抗,找到了化解的方法,提供两岸互动的基本名分,也使得最大的不信任源获得舒缓,为建立互信提供基础,并逐渐扩大深化。台湾前述的无力感与孤立感,逐渐消褪平息,不仅在两岸之间找到了开创性与建设性的机会之窗,以经济的红利取代军事对抗的风险,即便在全球化经济整合过程中,也逐渐找著了门路。

大陆看九二共识

在此一典范建立的过程中,大陆虽然充分肯定「九二共识」的历史地位,但是对「各表一中」略有意见,因此,尝试新的提法,如「两岸一中」、「共表一中」、「两岸一国」等。

大陆方面认为,过去四年来的两岸关系成效十分巨大,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得到巩固,「九二共识」去污名化、经济化、普及化,但和平发展依然是一个遥远的路程,因此,未来四年的工作,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并继续深化。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海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说得非常清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双方有共同意愿、有合作条件的议题入手,既有利于协商的推动,有利于两岸民众的信心,也有利于为将来解决政治难题累积共识」。这段话说明了未来四年的大陆对台政策,一方面将延续现在政策,方向上不会做出重大调整,另一方面,工作也必须有所进展,不能是原地踏步。

大陆温家宝总理在三月五日全国人大会议上所提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新局面」,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同一时间举行的对台工作会议上,称「继续建构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框架,要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构建确保两岸关系可持续和平发展的框架」,可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框架,应为下一阶段中共的重点。

贾庆林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海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称「『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未来只要巩固和增强这个政治互信基础,两岸协商就能取得更大成就,造福两岸同胞」。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吴、胡会中,也有相似的提法:「两岸双方继续巩固和增进政治互信,仍是今后两岸关系保持良好的首要关键和前进动力……增进政治互信,重在坚持九二共识,坚持反对台独」。

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二○一二年四月在美国休斯顿面对侨社时,进一步表示,「巩固政治基础」指的是「拒绝以各种形式的台独主张,维持九二共识」;「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则指的是「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维护一中框架,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同和一致立场」。王毅在去休斯顿前的博鳌论坛中,有相似的提法,称经济领域的合作仍是今年优先重点,但许多方面已开始由易入难,对推进经济合作,「要进一步维护、巩固并不断深化双方间的政治互信」。在三月十五日的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王毅的立场也很清楚:「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更为明确的树立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观念」。贾庆林在今年七月于两岸经贸论坛中,提出「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后,「两岸一国」的概念,已经成为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主旋律。

台湾看九二共识

最近笔者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大陆方面自出席的学者至官员,无不言者谆谆,力陈「两岸一国」非但不否定「各表」,还有利于互信的增进。大陆学者认为,两岸在一中的内涵上,不论自政治、法律或对外,都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自「九二共识」转向「两岸一国」,符合大陆的核心利益。 针对大陆出席代表的慷慨陈辞,笔者表示,在两岸的脉络里,「九二共识」这四个字,是六十年来两岸政治纷扰中仅有的交集,得之不易。双方援用四年以来,已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效益,包括:

● 交流去政治化 ● 协商准政府化 ● 政治议题去敏感化 ● 主权问题不再是双方争锋相对的零和游戏

对于这些成效,双方已有高度的共识。目前大陆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与许多国家发生龃龉。比证之下,海峡两岸所建立的互信,更属难能可贵。值此典范渐在夙昔之际,改变的理由安在?

对台湾而言,四年来赖以改善两岸关系的「九二共识」,其实存在两个状况:一、「一中」必须与「各表」相连,才有可能被民众所接受;二、老百姓对「九二共识」的支持度并不高,大约只勉强过半。

目前台湾的民意是,对主权意涵低的两岸谈判(如三通与交流),民众高度支持,对政治意涵较高的协议(譬如两岸投保协议和ECFA),民众的支持度中间偏上,但对高度主权内涵的协商诸如和平协议,民意的支持度低。

「九二共识」的微妙,在于将高度争议的政治内涵,改用中性的语言包装,已逐渐掳获民心。虽然台湾的民意归向逐渐靠拢,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公开反对「九二共识」。至于大陆,也因台湾将「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相联,对之一厢情愿的接受。因此,当务之急,应是两岸如何共同巩固、深化「九二共识」,使海峡两岸真正能够对此一得之殊为不易的「九二共识」,产生真正的共同认识,此时岂是改变典范的契机?

退一步说,新的提法真的有利互信的增加吗?目前的情况是,两岸互信固然已有增长,与四年前诚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些问题涉及政治原则与政治现实,并不一定与互信有关。

巩固九二共识 深化两岸互信

两岸之间的政治争议,其实是建立在迄今仍然无法处里的四个政治现实之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人对「中国」有定型化的理解、因而也导致台湾内部对「中国」的解释及接受度出现纷歧。两岸必须就这些问题找到相互容忍的方案,才是化解纷争的根本之图,两岸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互信。就此而言,最近连、胡在亚太经合会上碰面时,大陆方面提议,两岸共同创造有利于台湾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环境,无疑是促进互信的一帖良剂。

个人认为,现阶段大陆方面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框架以及强化两岸互信,作为未来努力的目标,在方向上,确实值得肯定,但是在作法上,则应行稳致远,以强化和巩固已逐渐为多数人肯定的「九二共识」为先,因为这四个简单的字,已经为两岸带来巨大效益,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以协商代替对抗。成果得之不易,必须善加珍惜,切勿躁进。大陆方面亦应认真找出台湾方面对中国认同日渐弱化的真实原因,顺势扩大「九二共识」的基础与效用,使得双方在政治层面的争议,能够获得充分的处理。

解决问题的共同基础

「九二共识」虽为两岸关系提供了名分的基础,但是问题并未解决。展望未来,两岸应该在「九二共识」的既得效益上,巩固并强化互信,以期为两岸关系奠定另一个二十年的康庄大道。对此,「九二共识」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从解决低度政治的基础,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共同基础; ● 从两岸协商的基础,成为各类互动的共识基础; ● 从处理两岸问题的原则,到为两岸国际合作开创条件。

若然,则两岸关系安矣!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