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九二共识」与两岸政治互信的建构■发表人/包宗和(国立台湾大学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本文从过去二十年的两岸互动关系,研究九二共识与两岸政治互信的关系,其探讨的层面包括:⑴大陆与台湾所需政治互信的异同;⑵九二共识的历史沿革与内容,这包括一九九二年香港会谈是否有共识存在;⑶从一中三段论的演变看大陆方面对台政治立场与九二共识趋同的进展,而这也是两岸政治互信提升的过程;⑷以九二共识为基点,两岸有无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的可能,这包括九二共识的局限性能否突破,一中能否共表,以及「两岸一中」与「两岸一国」的差别。
九二共识是目前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
包教授开宗明义指出两岸所需政治互信的异同:「一个中国」与「反对台独」是大陆方面一贯的立场,大陆最终的目标是和平统一,「一中」与「反独」可以说是追求统一过程中的形塑要件。台湾方面强调的则是不动用武力,不被大陆并吞,享有国际空间及尊重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
自二○○○年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著墨甚多,二○○八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双方均一再宣示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各自主张政治互信内涵中较有交集的部分,显见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是现阶段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
九二共识的事实与功能
包教授认为「九二共识是否存在」这项议题,应从香港会谈两会互动的实质面与一九九二年会谈结束迄今之功能面两个面向来加以探讨。
就实质面而言,香港会谈双方达成以口头方式说明各自立场的共识,就双方函电与表述内容观之,有交集的部分是「谋求国家统一」及「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此完全满足了大陆方面的政治互信需求;而台湾方面的互信需求,也在大陆接受「各表」的状况下被满足,两岸因此得以展开事务性磋商,进而成就辜汪会谈。「一中各表」为两岸两会香港会谈所达成的共识,故当年虽无「九二共识」之名,却有「九二共识」之实。
在功能面方面,不论就一九九二年后的实质运作而言,或二○○○年的名词产生来看,「九二共识」都有其功能性的考量和功效存在。换言之,只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能够发挥两岸关系安定与和平的效果,则九二是否有共识也许就不会那样重要了。
从「一中三段论」演变 看九二共识与两岸政治互信提升
包教授的论述分析,一中旧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偏向法理主权的概念,大陆和台湾是一种零和关系。一中新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则偏向事实主权的概念,大陆和台湾是一种非零和的正向关系。新三段论的提出代表北京对台政策更趋务实,两岸政治互信也得以提升。
香港会谈时大陆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立场还是「一中旧三段论」的氛围,但「一中各表」默契至少对此种论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也促使北京当局思考修正旧三段论的必要性。二○○○年台湾政党轮替,大陆改以「一中新三段论」取代「一中旧三段论」。新论述使两岸处于较平等的地位,也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精神较为吻合。九二共识讲的是法理主权概念,实际做的却是事实主权概念,一中新三段论呼应了九二共识的实际面,也开启了两岸逐渐面对彼此事实主权(治权)的新纪元。
从「一中各表」到「一中共表」
包教授指出,香港会谈大陆方面预留了日后协商如何表述一个中国的伏笔,随著双方两岸政策更趋务实,得以使一中意涵有更大的解释空间。对台湾而言,九二共识虽有效地处理了两岸关系,但仍未能全面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换言之,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在用到国际关系时,仍力有未逮。双方如何透过「共表」,建构出一个更为松弛的一中架构,以含括两岸既有的政治现实,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九二共识与「两岸一国论」
另外,包教授以中外政治学者对于「国家」的论述,分析比较「两岸一国」与「两岸一中」之异同。他认为,「两岸一国」若从大陆立场而言,可根本杜绝两岸一边一国的想法,可更大幅度满足大陆政治互信的需求,但其论述之「一国」所指为何,恐仍有争议。「两岸一国」是可以思考的模式,但相对「九二共识」、「两岸一中」,是否更能解决当前的政治问题,仍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
九二共识的脆弱性
包教授于结论指出,回顾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九二共识具有高度政治性,却没有足够的法律拘束力,只有靠双方诚意来维系。因九二共识形成于两岸政治互信仍非常薄弱的时期,当其被任何一方否定时,两岸关系即呈现出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展望未来,若欲成就两岸更高的政治互信,「九二共识」思维不能只局限于守成,而应力求突破,使一中架构,更具弹性,两岸的持久安定与和平才可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