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九二共识」与两岸互信的建构■发表人/高 辉(国立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专任教授、中国国民党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兼大陆事务部主任)■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年是「九二共识」二十周年,也是回顾与前瞻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时机。对于大陆来说,两岸关系短期的目标是防止台湾独立,长期的目标则是促进统一。对台湾而言,大陆市场的开拓有助于出口与经济的持续成长,也加速内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但有部分人士则认为经贸交流可能造成国家安全方面的疑虑。同时,大陆也有部分鹰派人士对于现今领导阶层对台湾过于让利与优惠的对待,以及马政府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态度有所不满。

即使是透过对话方式建立沟通的管道,并以各项协议落实交流互惠,两岸仍摆脱不了互相猜忌。长久以往,将使两岸交流落入「恶性循环」的风险。对此,高教授认为,两岸关系交流互动即将迈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两岸互信的建构则更显得重要。

互信的基础:「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内涵就是国统会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通过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地区)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地区)亦为中国之一部分。」简而言之,两岸互动交流的前提与互信基础即为「九二共识」,核心概念则是「一中各表」。

高教授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互信不足,二○○○年至二○○八年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甚至陷入停滞不前的阶段。二○○五年,连战与胡锦涛共同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缓和了当时紧张的两岸情势,也加速了两岸关系的互动发展。

二○○八年、二○一○年萧副总统、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各自提出了十六字箴言,交集是双方都希望搁置争议、达到双赢,秉持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态度进行交流;歧异的则是台湾希望「正视现实」,而大陆以「建立互信」为前提。这些可能的歧异,由于有「搁置争议」的共识来约束,所以并没有显著的扩大化。

高教授表示,「九二共识」为两岸和平发展互信的基础,搁置争议为必备的消极因素。台海地区可说是进入到六十多年来最为和平稳定的时期,但目前的互信还没有累积到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到政治对话或军事互信的程度。

互信的要件:互知、互谅与自信

至于两岸应如何累积互信,使两岸关系得以持续稳定发展,高教授提出了互知、互谅与自信三项要件。

互信的第一要件便是互知,也就是相互认识与了解。二十年来两岸关系的交流中,民进党因其坚持台独的立场,始终欲将两岸关系视为国际关系,回避与大陆进行沟通与交流,在二○一二年总统大选之后始正视大陆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二○一二年十月份谢长廷前往大陆访问时,除了提出「宪法各表」作为「九二共识」的替代方案,更认为两岸应该是要「面对差异、处理差异、超越差异」。其建议虽不被认为代表民进党两岸政策的主张与立场,且目前亦不被大陆所接受,但双方的交流互动可说是建构起两岸关系中强化互信基础,增强互知要件的不同管道。

其次,在互知之余,互谅更是重要,即体谅彼此特殊的背景与困难,并相互扶持才能长久维系感情,携手走得更远。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发展已达到了大国崛起的境界,而有「中国威胁论」之说,可能带来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的不确定性。台湾在民主宪政法治道路上取得成功发展,但相较于西方社会仍属于学步阶段,统独议题明显的对立所造成的裂痕亦不容小觑。两岸间特殊背景与经历发展所产生的差异和歧见,都是两岸交流发展互动、建构互信阶段过程中需充分体认与谅解的。

最后,两岸各自以自身的优势,秉持自信的态度,相互交流、互动,化异求同,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更是互信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民主人权方面的差异将是两岸深度交往必须克服的困难,未来两岸可以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透过民间团体开展民主治理、人权维护等领域的交流对话,持续对大陆民主人权的发展保持善意的关心,这也是缩短两岸人民心理距离最有效的途径。

高教授在文末强调,两岸之间应持续交流,并秉持互知、互谅与自信的态度,透过充分沟通、了解、尊重与理解,以增进共识与合作,建立互信的基础,才能使得两岸交流迈向和平发展,更加可行、可长可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