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20周年学术研讨会》从「九二共识」看两岸政治互信■发表人/赵建民(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自二○○八年马总统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九二共识」在此期间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台湾方面,在经贸上创造「台湾经济奇迹」,但在政治上,台湾内部仍有人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大陆方面,则开始有新的提法。此一两岸之间六十年来仅有的政治共识,是否出现危机?
赵教授分别从「九二共识」的价值、目前两岸关系的现况,以及「九二共识」的未来等三个层面,逐一探究与分析。
两岸关系史上的分水岭
海峡两岸分裂分治已经超过一甲子,主权的争议是双方关系最主要的牵绊。两岸的海基、海协两会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所达成的「两会各自以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九二共识」,无疑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赵教授指出,「九二共识」出现前的两岸关系,是零和式的敌对关系。冷战时期,大陆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策,而台湾的出口导向政策则造就了台湾的经济奇迹。两岸各有所擅的脆弱均衡,到了一九八○年代大陆经济改革后,两岸之间的竞争逐渐对台湾不利。
「九二共识」的适时出现,为前述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台湾的贡献,堪称无以伦比。
「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九二共识」化解了两岸的政治对峙与互不往来,提供两岸互动的基本名分,建立互信提供基础,并逐渐扩大深化。
赵教授指出,台湾在两岸之间找到了开创性与建设性的机会之窗,以经济的红利取代军事对抗的风险,融入全球化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大陆方面也同受其益,充分肯定「九二共识」的历史地位。
两岸对「九二共识」同表赞扬,即使在二○一二年的总统大选中,民进党仍然否定「九二共识」,但似乎也意识到必须在两岸之间长期的主权争议,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否则关系无以开展。在另一方面,大陆也出现「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框架的声音。
巩固「九二共识」 深化两岸互信
两岸如何共同巩固「九二共识」并深化两岸互信,赵教授观察认为,大陆方面是以原则与交流并行以深化互信,包含两个层面:
一、政治互信的原则:
(一)强调「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为互信基础。 (二)「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得以进入制度化的和平稳定交流。 (三)体认台湾政治的动态性变化高,但认为国民党台湾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四)马总统的大陆政策瞻前顾后,对未来的两岸关系更平添了不确定性。 (五)两岸问题不宜任其长期悬而未决。
二、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包含「三化」:
(一)经济的合作深化。 (二)现有交流的广化。 (三)政治互信的深化。
赵教授指出,现阶段大陆对台政策以广义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为努力方向,在作法上,以巩固并强化共同政治基础、扩大惠民措施、扩大经济合作、全力完成ECFA协商、推动签署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等为优先项目。
赵教授认为「九二共识」是六十年来两岸政治纷扰中仅有的交集,得之不易,已经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效益,包括:
●交流去政治化 ●协商准政府化 ●政治议题去敏感化 ●主权问题不再是双方争锋相对的零和游戏
对台湾而言,对于「共表一中」的提法,目前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一、「一中」必须与「各表」相连,才有可能被台湾民众所接受。
二、政治互信的建立,涉及长期以来双方的敌对制度、文化与心态,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
三、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信任感仍然不足,台湾民意对「九二共识」支持度大约只勉强过半。 「九二共识」的未来发展
「九二共识」虽为两岸关系提供了名分的基础,但是问题并未解决。展望未来,两岸应该在「九二共识」的既得效益上,巩固并强化互信,以期为两岸关系奠定可长可久的康庄大道。
对此,赵教授认为「九二共识」应该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一、从解决低度政治的基础,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共同基础。 二、从两岸协商的基础,成为各类互动的共识基础。 三、从处理两岸问题的原则,到为两岸国际合作开创条件。
赵教授表示,若能顾及这三方面的发展,则「九二共识」不必然只是一个具有阶段性任务的集体智慧,它也可以是一个可长可久的政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