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意涵与必要性■文/顾莹华(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马总统宣示要在二○二○年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但TPP是一个自由化程度极高的复边FTA,台湾要加入TPP,国内市场势必要做极大程度的开放,国内许多法规制度也必须调整,以符合国际规范,并达到国际接轨的条件。由于大幅自由化有其现实的困难度,无法一步到位,因此马总统提出以「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概念,先行先试。
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意涵
所谓的「自由经济示范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先行先试自主开放的效果,以更自由、开放的体制及透过人力、资金、土地、法规等管制的松绑,整备国际接轨的环境,吸引多元化产业及投资的进驻,以达活化经济、平衡区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如示范成功,则以扩散至全国为最终目标。
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必要性
从历史经验看其必要性
回顾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台湾曾经历数次经济发展瓶颈,但屡屡借由自主的开放与改革来突破发展困境,再造经济成长高峰。台湾第一波自由化可回溯至一九六○年代,当时台湾面临生产不足、贸易赤字、失业严重等问题,政府采取一连串的外汇、贸易、财政、金融等经济改革政策,企图减少管制,回归市场机制。但当时的环境要全面解除管制,将经济由进口替代转型为出口导向,困难度颇高,因而成立「加工出口区」,在区内进行法规松绑,以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此政策使台湾工业产品取代农产品成为出口大宗,出口快速成长,贸易入超转为出超,由失业严重转为充分就业,达成经济高速成长、产业成功转型、国民所得大幅提高的目标。
一九八○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又面临挑战,总体经济失衡现象严重,主要反映在国内投资不足与贸易大幅出超所带来的问题。在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与美国要求改善双边贸易失衡的压力下,台湾进行第二波经济自由化政策的推动。此阶段主要是要以国内市场的开放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包括进口关税下降及管制的放宽、垄断行业的开放、制造业及部分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其中服务业开放包括速食、超级市场、百货公司、银行、保险、租赁及航运等,而有些开放则只针对美国而已。这波自由化政策不仅克服当时面临的重要经济困局,而且也为未来经济发展建立基础。
在出口快速扩张,经济高度成长的情形下,台湾已逐步迈入中高所得国家之列,但政府深感必须加强与国际经贸体系接轨之重要性,所以在一九九○年正式申请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当时GATT正在进行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台湾为一出口导向经济体,多边自由化的贸易环境对台湾绝对是重要且有利的。在申请入会的过程当中,台湾经贸体制必须做大幅度的开放与改革,而且必须对所有GATT成员开放,此促成台湾第三波的经济自由化,包含降低关税、开放服务业,及逐步将国营事业民营化。除此之外,台湾也积极推动货品、劳务、人员、资金及资讯流通的便利化,期使台湾成为亚太区域各种经济活动,包括制造、转运、金融、通信、传播活动等之中心。此一波的自由化使得台湾经贸制度成功与国际接轨,虽然台湾也付出国内调整的成本,但是整体而言,对台湾整体竞争力有正面的助益。
从现实环境看其必要性
台湾在加入WTO之后,自由化的速度放慢,原本期望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拓展台湾出口空间,但WTO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延宕,促使区域经济整合风行,台湾在政治因素影响下,无法加入区域经济整合的行列,导致台湾出口受到不公平竞争。为了加入区域经济整合的列车,台湾除努力解决政治的干扰外,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亦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加上现阶段台湾经济对内面临国内投资不振、失业率升高、薪资成长停滞等问题,对外则面对全球激烈竞争,台湾如何掌握全球市场与资源是决胜的关键。因此,此时此刻已到了台湾进行第四波自由化改革的时候了。不仅是为了加入区域整合,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借由自主的开放,改善台湾的经营环境,吸引外人投资,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
台湾当前面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关卡,制造业出口竞争力逐渐衰退,服务业竞争力尚未提升,因此经济面临成长动能不足的问题,造成失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再加上国际区域经济整合的压力,国内产业若不能提升竞争力,将面临严格的考验,对台湾经济发展非常不利。WTO谈判虽延宕仍在进行中,台湾未来也有许多FTA需要签署,市场开放已是必然的趋势,无法逃避。
台湾第二、第三波的自由化是在外国的压力下推动的,严格来说,是属于「被动式的开放」,缓冲时间较短,但国内产业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安然度过开放的冲击。现在台湾面对的环境更加艰难,台湾要开放与调整的程度可能更甚过去,为降低未来大幅开放的冲击,以「自由经济示范区」作为实验,采「自主式的开放」,以「兴利」的角度实验对外开放的效益,降低大家对自由化的疑虑。
开放服务业 自由经济示范区主轴
由于台湾制造业已非常自由化(除对大陆部分),因此此波自由化应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由于台湾内需市场规模不大,服务业要依赖国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不容易,因此台湾应该借由两岸关系的改善、优良的地理位置、邻近亚洲最大华人市场与优秀的专业人才等优势,对外大幅开放服务业,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人才,进行服务业的自由化及国际化,提升竞争优势,成为未来潜力的出口产业,带动台湾新的成长动能。
由于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对国内的产业势必产生冲击,因此可以预知阻力不小,台湾可以用过去「加工出口区」类似的概念,将服务业在「示范区」内进行开放实验,透过区内法规松绑,发挥台湾产业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并达到国际化的目标。
台湾应该把亚洲新兴市场当作国内市场来经营,跳脱「生产」的思维,而以「服务」的理念来重新定位自己。台湾应定位为一个比现在更自由、更开放、更积极,且能整合全球资源、创造新价值的平台。透过此一平台可以促成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国际化,更可为台湾未来加入区域整合(TPP)做好万全的准备。
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效益
自由化已是全球趋势,台湾无可避免。台湾过去几波自由化,或多或少都有外国的压力,因此开放的产业或是松绑的法规,对台湾而言未必全部都好。这波自由化虽然也有受到国际区域整合的压力,但是台湾是采取主动单方面的开放,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出台湾自由化的道路。这一波自由化要以兴利的原则,规划台湾自由化的蓝图,以自主开放的精神,展现台湾自由化的决心。
目前台湾的经营环境在全球评比排名尚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台湾可以在这一波自由化的政策规划下,找出对台湾有利的开放方向及项目,积极推动,让台湾整体经营环境得以提升,进而吸引国内外投资,提升台湾的国家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反之,若台湾在此时仍然采行锁国政策,故步自封,则不仅台湾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发展困境无法突破,可能还会造成台湾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台商、外商不来投资,经济及产业活力顿失,届时将使得失业、低薪、人才外流、产业空洞化及经济边缘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虽然自由化政策最终应全国一体适用,但对于开放无法达成共识的项目,台湾可以选择以「示范区」的方式先行开放,一来因开放的区域范围有限,可以降低反对者的声音;二来透过示范区的实验,可以了解开放的效果如何。若有好的结果,未来推动全面自由化的阻力会降低,助力会增加。若结果不如预期,也可借此机会调整政策,因应自由化的冲击,营造加入TPP之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