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与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文/张培仁(中子创新有限公司执行长)■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1年12月号第12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文化力是未来经济力的成长关键,对外是国家形象的延伸,对内则是国民创造力与生活品质的基础。
何谓「文化力」
文化力的本质,是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生活型态的展现。文化力的成功,不仅只是单一作品的成功,而是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的生活型态,形成迷人的影响力,使区域外的人对该地的生活心生向往,进而带动购买该地区的文化创意制品,或与之相关的生活、科技与工业制品,并产生前往该地旅游的意愿。因此,一地若具有成功的文化力,将会反应在输出该地的生活型态所带动的经济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化
当一地的文化创意工作者,销售其创造出来的文化内容所形成的经济,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比起其他产业,大众文化创意产业最特殊之处,在于其经济效应的发生,是来自「无限复制的可能性」:一个故事成为小说、电影或戏剧,被千万人所观赏;一首歌成为CD、MP3或手机铃声,被千万人所聆听;一个设计被广泛应用在服装、制品、装饰或其他生活用品,被千万人所使用…文化内容被无限复制,其所产生的销售及传播效应,使一地的生活风格、美学创造力与价值观被无限蔓延。
大众文化产业因为其无限复制的可能性,其制程、市场环境、生产与销售模式及成功因素,与传统产业有相当大的差异,而其本身的种类亦多,在市场中遭遇的竞争与挑战各有不同。
文创产业多元化
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多元,依其行业别划分,可分为视觉艺术、音乐、电影、舞台戏剧、设计制品、服装时尚、出版事业、动画漫画及文化场域经营等。但依其目标市场与销售特性,个人浅见又可分为艺术/菁英市场、跨界市场,大众文化市场、生活文化市场,传统市场,以及前卫边缘市场等类别。
举例而言,菁英艺术市场多半是以原价作为定价核心,比如毕卡索的画作或者骨董交易。跨界市场则是具备艺术背景的作品,但同时也向大众市场销售。大众文化市场,如本文之前所述,是以创意的延伸复制成大量产品为主。生活文化市场,则是包括创意园区、都市规划,甚至到餐饮文化、夜店文化等,与生活相关的美学,都对文化产业形成影响。传统艺术市场,则是固有的文化遗产的延续,在比较传统或年龄层较高的受众中有其市场,也经常在观光市场中应用。最后则是前卫边缘市场,前卫边缘市场是艺术碰撞与创新的实验场域,是人才与观念养成重要的基础。
以音乐为例,音乐在艺术/菁英市场是古典音乐。但运用古典艺术背景的演出、出版,比如波伽利或音乐剧,也会向大众市场销售,便是跨界市场。在大众文化市场,是各种风格或形式的流行音乐。在文化生活市场,则是各种音乐展演空间、Live House。在传统市场,则是传统戏曲歌谣。在边缘前卫市场,则是如「地下社会」的音乐场域以及各种独立音乐品牌。同样是音乐行业,却可能因为市场区隔不同,导致受众群、销售与传播管道、展演环境,甚至竞争环境、人才培养方式有极大差异。
台湾的文创优势
大众文化与生活市场,其艺术创造过程相对单纯,且相对于菁英、跨界、传统等文化市场,更具「时效性」。因为其快速反应与大量生产的特性,可以快速传播到非常广泛的范围,并可能对一般民众的心理与感情,产生立即且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因其丰沛的创造力、反映生活风格与美学的立即性,以及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力,往往形成流行性的经济效应。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供需关系,流行其实是一种「创造需求」的方式,是美学经济的具体应用,也是一地生活风格与美学形成的浪潮效益。
流行的真正体现,并非是一首歌、一部电影或一个设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普及」。从音乐的摇滚、嘻哈、民谣等类型,到美术的风格派别、时尚的浪潮趋向,都是反映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与风格美学,自一地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因而带动相关风格制品的销售。
以台湾的流行音乐为例,台湾的流行音乐居华人世界的领导地位,二十年来,在大陆的销售量几乎达上百亿张(含盗版制品),直接影响区域内人民对台湾的感情与向往。仔细探究其贩售的本质,并非歌曲、歌手或CD,而是台湾的优势生活方式。
台湾的当代大众文化与生活创造力,已因长久的自由、民主、富裕与资讯化,形成了华人世界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大陆多半仍以历史内容为主题,台湾已经能够体现当代生活存在感,以及凝聚生活风格与美学。台湾在华人世界里,具有相对丰厚的人文底蕴及生活的自在感,形成绵延不绝的创作能量。对于迫切渴望自身感情内容与生活价值的广大华人市场而言,台湾其实具有高度的竞争力,有机会形成华人生活风格与美学的供应者,持续性的输出文化与生活内容,带出未来的经济发展力量。
大陆的文化市场
相较于台湾的市场,大陆的文化市场则充满了惊人的购买力。二○一一年仅电影产业一项,产值就高达一百三十亿人民币。电影院银幕数成长超过四八%,其他如电视广告收入、流行音乐演出、美术市场等,也都有惊人且快速的成长。
大陆虽然拥有惊人的购买力,但是却在创造力的环节上遭受到诸多障碍。 以电影产业为例,在一百三十亿人民币的产值中,有接近五○%的电影票房是来自好莱坞大片,而在二○一二年,大陆本地的电影票房也有明显的衰退现象。
再以演出市场为例,二○一一年全年超过一百五十万场次的演出,观众人口数超过七亿五千万人次。但是其中的红牌,或者是主要的演出内容都是来自海外。台湾所创造的流行音乐内容,可能就占了超过三○%。以北京鸟巢的演出为例,鸟巢的商业性售票演出至今只办了三场—滚石三十、王力宏和五月天,全都来自台湾。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自文革以后消失的传统,仍没有复苏的迹象;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城市建设,破坏传统街区的生活风格情趣;全球化后大量的全球文化内容涌入,导致了文化自信的混淆;过度功利的发展方式,使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哲学、人文修养以及思潮难以形成等。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大陆的政治体制。大陆政府过多的主导、缺乏对智慧产权的保护,以及严格的审查制度等,难以养成文化创造所需要的环境。
因此,大陆虽然可能产生相当数量的畅销文化商品,却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化力。
另一方面,大陆在菁英市场中的视觉艺术、古典音乐,以及跨界音乐,却拥有较强的实力。主要原因是菁英市场需要广大的金字塔顶端消费者,而大陆人口基数大,菁英人口多,购买力强大,足以支撑菁英文化市场的发展。而菁英市场创作所需要的广阔视野及国际接轨,也因大陆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养分。
近年来,大陆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益迫切,推出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例如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土地的释出以及大量的补助等。此举的确创造出许多机会,但也间接带来许多弊端。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官员不见得通盘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意涵,相当多的文化物业仍以贩售进口的高价文化商品为主。为求政绩,各级政府官员过度追求快速的发展,却忽略了文化的本质是生活,需要逐步从民间养成。
两岸文化产业的竞合
事实上,讨论文创产业时,最关键的部分在于以「当代当地」的创造力作为最主要的核心价值。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土地及众多的人口,在传统历史题材及菁英艺术等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能量;台湾则以未间断的中华文化传承为本,数十年来的人文素养为骨干,当代青年澎湃的创造力为内容,因此拥有更强的当代当地创作能量,更贴近庶民的感情与生活。
因此,台湾有机会成为「华人当代生活风格输出地」,在大陆文化养成的过程中,提供迷人的文化生活经验,传递良善的生活价值,在产值等经济思维之外,创造对当代华人文化更深远的影响。